□吳豐享
十六國北朝時期牽屯山新考
□吳豐享
牽屯山是十六國北朝時期的一座名山,但學術界對牽屯山的具體位置眾說紛紜,莫衷一是。文章依據《晉書》、《魏書》、《周書》、《水經注》等有關牽屯山史籍的記載,再理性分析判斷,認為牽屯山泛指今固原市西北的六盤山北段山區,并向北延伸至中衛市境的黃河南岸。
牽屯山;十六國北朝時期;刁雍;六盤山;隴山
牽屯山是十六國北朝時期的一座與諸多民族遷徙、政治事件相關聯的著名山區。《晉書》、《魏書》、《北史》、《周書》等史籍曾經多次記載牽屯山。但由于時間的流逝和史書記載的簡略,以致學術界對牽屯山的具體位置仍存爭議。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礎上,通過歷史文獻考證,試圖還原牽屯山的具體位置。
由于對有關牽屯山原始史料解讀不同,學術界迄今為止,關于牽屯山的具體位置存在以下幾種觀點。
劉華《牽屯山考》一文認為,牽屯山在今固原之西北,即以海原為中心的廣袤山地,并且是一個較大范圍的群山組合,包括海原的南華山、西華山、月亮山等一系列山脈,還包括靖遠的屈吳山和黃家洼山。刁雍在“牽屯山河水之次”造船,當在今屈吳山至黃家洼山一帶。[1]50-51
汪一鳴《北魏刁雍造船地點考辨》一文認為,牽屯山當在今屈吳山一帶,并從古代常有的同名異地現象得到啟示,懷疑歷史上的牽屯山不止一處。[2]80-86
魯人勇等編撰的《寧夏歷史地理考》一書認為,牽屯山在六盤山的北段,即今固原市以北的六盤山脈,將中衛市的香山也包括在內,刁雍在香山北麓的新墩到莫家樓一帶造船。[3]348-350
蘇忠深《牽屯山河水之次在哪里》一文認為,今中寧縣黃河南岸的泉眼山屬于牽屯山從固原向北延伸的余脈,刁雍造船地點是在今中寧縣舟塔鄉境內。[4]27-35
上述幾位學者在考證牽屯山的地理位置上分別作出自己的貢獻,其觀點都具有一定的合理性,是進一步探索牽屯山的學術基礎。但是,幾位學者都只是根據“牽屯山河水之次”從微觀上探索牽屯山,只窺一斑,不見全豹。筆者認為應該從宏觀和整體上審視牽屯山。不當之處,還請各位前輩學者批評指正。
1. 牽屯山當泛指今固原市西北的六盤山北段山區
有關牽屯山最早的史籍記載見于《晉書·載記·乞伏國仁》:“乞伏國仁,隴西鮮卑人也。在昔有如弗斯、出連、叱盧三部,自漠北南出大陰山……其后有祐鄰者,即國仁五世祖也。泰始初,率戶五千遷于夏緣,部眾稍盛。鮮卑鹿結七萬余落,屯于高平川,與祐鄰迭相攻擊。鹿結敗,南奔略陽,祐鄰盡并其眾,因居高平川。祐鄰死,子結權立,徙于牽屯。”[5]3113
隴西鮮卑乞伏氏與如弗斯、出連、叱盧三部,從漠北(今蒙古草原)向南遷徙至大陰山(今內蒙古狼山山脈)。晉泰始初年(265),鮮卑部落首領祐鄰帶領自己的族人從內蒙古狼山遷徙至夏緣(今寧夏山水河流域)一帶游牧,實力逐漸強大起來。此后,與早已居住在高平川(今清水河流域)的鮮卑鹿結部發生戰爭,乞伏部兼并鹿結部,遷至今清水河流域。祐鄰死后,其子結權帶領族人,向西遷至牽屯山。由此可知,“牽屯山”一名至遲在晉泰始初年就已出現。據此,筆者認為,“牽屯山”當泛指今固原市西北的六盤山北段山區,其一直向北延伸至中衛市境黃河南岸。還有幾條史料作為證據,縷列如下。
《周書·文帝紀上》關于宇文泰討伐侯莫陳悅的記載,可以提供牽屯山具體方位的信息。現摘錄于下:
太祖乃率帳下輕騎,馳赴平涼。……三月,太祖進軍至原州。眾軍悉集,諭以討悅之意,士卒莫不懷憤。……夏四月,引兵上隴,留兄子導為都督,鎮原州。……軍出木峽關,大雨雪,平地二尺。太祖知悅怯而多猜,乃倍道兼行,出其不意。悅果疑其左右有異志者,左右亦不安,眾遂離貳。聞大軍且至,退保略陽,留一萬余人據守水洛。太祖至水洛,命圍之,城降。太祖即率輕騎數百趣略陽,以臨悅軍。悅大懼,乃召其部將議之。皆曰“此鋒不可當”,勸悅退保上邽以避之。時南秦州刺史李弼亦在悅軍,乃間道遣使,請為內應。其夜,悅出軍,軍中自驚潰,將卒或相率來降。太祖縱兵奮擊,大破之。虜獲萬余人,馬八千匹。悅與其子弟及麾下數十騎遁走。太祖曰:“悅本與曹泥應接,不過走向靈州。”乃令原州都督導邀其前,都督賀拔潁等追其后。導至牽屯山追及悅,斬之。太祖入上邽,收悅府庫,財物山積,皆以賞士卒,毫厘無所取。左右竊一銀鏤甕以歸,太祖知而罪之,即割賜將士,眾大悅。[6]5-9
我們從宇文泰討伐侯莫陳悅的行軍路線和侯莫陳悅被擊潰后的逃亡路線可判定“牽屯山”的大致方位。宇文泰討伐侯莫陳悅的行軍路線是:平涼(今甘肅平涼市)→原州(今寧夏固原市)→隴山(今六盤山南段)→木峽關(今固原市西南紅莊鄉境內,即海子峽出口處)→水洛(今甘肅莊浪縣城)→略陽(今甘肅秦安縣東北隴城鎮)。侯莫陳悅在略陽城外被擊潰后的逃亡路線是:略陽(今甘肅秦安縣東北隴城鎮)→牽屯山(被殺)→靈州(今寧夏吳忠市利通區古城灣村西側)。據《周書·文帝紀上》所載,我們只能知道侯莫陳悅是從略陽往靈州逃跑途中至牽屯山被殺。侯莫陳悅起初往哪個方向逃竄,我們不得而知。但是,《魏書·侯莫陳悅傳》中有關于侯莫陳悅逃向靈州的記載:
悅部眾離散,猜畏傍人,不聽左右近己,與其二弟并兒及謀殺岳者八九人棄軍迸走。數日之中,盤回往來,不知所趣。左右勸向靈州,而悅不決,言下隴之后,恐有人所見。乃于山中令從者悉步,自乘一騾,欲向靈州。中路,追騎將及,望見之,遂縊死野中,弟、息、部下悉見擒殺,唯先謀殺岳者、悅中兵參軍豆盧光走至靈州,后奔晉陽。悅自殺岳后,神情恍惚,不復如常,恒言:“我僅睡即夢見岳語我‘兄欲何處去’,隨我不相置。”因此彌不自安,而致敗滅。[7]1785-1786
此處“隴”當指隴山,“山中”,也指隴山山區。這就說明,侯莫陳悅自略陽城逃亡時,先向東逃入隴山山區,徘徊數日后,又向北逃向靈州。由此我們可知侯莫陳悅的逃亡路線是:略陽(今甘肅秦安縣東北隴城鎮)→隴山(今六盤山南段)→牽屯山(被殺)→靈州(今寧夏吳忠市利通區古城灣村西側)。侯莫陳悅在隴山山區向北往靈州逃亡,宇文泰命令留守固原的宇文導進行截殺。侯莫陳悅被殺地點“牽屯山”只能在今固原市西北的六盤山北段山區,因為侯莫陳悅只有沿著隴山、牽屯山(包括屈吳山)、清水河下游谷道才能避開原州而前往靈州。林干《鮮卑拓跋、禿發、乞伏三部的早期歷史及南遷路線的初步探索》認為隴山即今六盤山南段,此山由陜西隴縣西北延伸于陜、甘邊境,南北走向,古稱隴坻、隴坂。[8]72依據宇文泰討伐侯莫陳悅的行軍路線和侯莫陳悅被擊潰后的逃亡路線,筆者認為“牽屯山”即泛指今固原市西北的六盤山北段山區。
那么,“牽屯山”主體在哪里呢?《水經注》載:“(高平)川水又北,徑三水縣西。(肥)水注之。(肥)水出高平縣西北二百里牽條山西,東北流,與若勃溪合。”[9]53-54《水經注疏》曰:“肥水注之。(肥)水出高平縣西北二百里牽條山西。趙云:按《方輿紀要》五十八,平涼縣有牽屯山,名見《北史·爾朱天光》及《賀拔岳傳》,亦即《地理志》之幵頭山。師古曰,幵音苦見反,又音牽。土俗語訛,謂之汧屯山。杜佑曰,笄頭山訛為牽屯山。此名牽條,蓋異名也。董祐誠曰:今固原州西北二百十里,有海喇都堡,西有水。牽條山當在此。”[10]192海喇都堡,即今海原縣城。20世紀80年代,寧夏史志界形成一致看法,即牽條山乃牽屯山之異名。牽屯山(即牽條山)乃古肥水的發源地,據此,只要判定古肥水是今天寧夏境內哪條河流,以及它的發源地在哪兒,就可以推定“牽條山(牽屯山)”主體到底是今寧夏境內哪座山,同時也可解決困擾史學界的歷史地理難題。《水經注》關于肥水的記載:“(高平)川水又北,徑三水縣西,(肥)水注之。(肥)水出高平縣西北二百里牽條山西,東北流,與若勃溪合。水有二源,總歸一瀆,東北流入肥。肥水又東北流,違泉水注焉。泉流所發,導于若勃溪東,東北流入肥。肥水又東北出峽,注于高平川。”[9]53-54魯人勇關于“肥水”的具體考證是:肥水即今海原縣石峽口水,其主源為今海原縣境的園河,發源于西華山西麓,經樹臺、西安州向東北流至關橋,再與若勃溪合。這兩條河流匯合后,再向東北流,即稱肥水。“若勃溪”即今海原縣賀堡河,發源于賀堡,向東北流入肥水。肥水再東北,又有違泉水注入。“違泉水”即今海原縣馬營河。馬營河有二源:西源在海原縣城關鄉楊家套子,東源在海原縣賈埫鄉西北上馬營。以上諸河,無一不與《水經注》記載相吻合。[3]334-335魯人勇長期生活于寧夏,對該地的山川形勢、地理環境十分了解,其關于古肥水的考證是正確的。古肥水主源即今海原縣的園河,發源于固原市西北六盤山北段山區的西華山西側。據此,十六國北朝時期的牽屯山泛指今固原市西北的六盤山北段山區已無疑問。薄骨律鎮將刁雍采伐木料地當在今固原市西北的六盤山北段山區。
《魏書·爾朱天光傳》載:
賊行臺萬俟道洛率眾六千人入山不下。時高平大旱,天光以馬乏草,乃退于城東五十許里,息眾牧馬。于是涇、豳、二夏,北至靈州,賊黨結聚之類,并來歸降。天光遣都督長孫邪利率二百人行原州事以鎮之。道洛招誘城人來掩,襲殺邪利并其所部。天光與岳、悅等馳赴之,道洛出城拒戰,暫交便退,追殺千余人,道洛還走入山,城復降附。天光遣慰喻,道洛不從,乃率眾西依牽屯山,據險自守。榮責天光失邪利,不獲道洛,復遣使杖之一百,詔降為散騎常侍、撫軍將軍、雍州刺史,削爵為侯。
天光與岳、悅等復向牽屯(山)討之。天光身討道洛,道洛戰敗,率數千騎而走,追之不及,遂得入隴,投略陽賊帥王慶云。[7]1674-1675
據此可知,牽屯山在高平城之西北方。高平城即今固原市。尓朱天光、賀拔岳與侯莫陳悅一起進軍牽屯山,討伐萬俟道洛。道洛戰敗而向南逃亡,穿越隴山而投奔略陽城(今甘肅秦安縣東北隴城鎮)。據此可知,牽屯山和隴山當分別指今六盤山北、南兩段山脈。
唐代李吉甫在《元和郡縣圖志》卷四《關內道四·靈州回樂縣》中幾乎全文抄錄《魏書·刁雍傳》的《運屯谷付沃野表》,并在關鍵地名后加上作者的注記,在為牽屯山所加注曰“今求于牽屯山(在今原州高平縣,即今笄頭山,語訛。亦曰沂屯山,即牽屯)河水之次”[11]94。可見唐朝時人們對牽屯山有著清楚的認識。唐代原州平高縣即北魏高平鎮,亦即今固原市。據此,“牽屯山”在十六國北朝時期泛指今固原市西北的六盤山北段山區。
2.牽屯山應從固原市西北方延伸至中衛市境黃河南岸
《魏書·刁雍傳》關于“牽屯山河水之次”的記載為我們提供了牽屯山北部邊緣的信息。其文如下:
(太平真君)七年,(刁)雍表曰:“ 奉詔高平、安定、統萬及臣所守四鎮,出車五千乘,運屯谷五十萬斛付沃野鎮,以供軍糧。臣鎮去沃野八百里,道多深沙,輕車來往,猶以為難,設令載谷,不過二十石,每涉深沙,必致滯陷。又谷在河西,轉至沃野,越度大河,計車五千乘,運十萬斛,百余日乃得一返,大廢生民耕墾之業。車牛艱阻,難可全至,一歲不過二運,五十萬斛乃經三年。臣前被詔,有可以便國利民者,動靜以聞。臣聞鄭、白之渠,遠引淮海之粟,溯流數千,周年乃得一至,猶稱國有儲糧,民用安樂。今求于牽屯山河水之次,造船二百艘,二船為一舫,一船勝谷二千斛,一舫十人,計須千人。臣鎮內之兵,率皆習水,一運二十萬斛。方舟順流,五日而至,自沃野牽上,十日還到,合六十日得一返。從三月至九月三返,運送六十萬斛,計用人功,輕于車運十倍有余,不費牛力,又不廢田。”
詔曰:“知欲造船運谷,一冬即成,大省民力,既不費牛,又不廢田,甚善。非但一運,自可永以為式。今別下統萬鎮出兵以供運谷,卿鎮可出百兵為船工,豈可專廢千人?雖遣船匠,猶須卿指授,未可專任也。諸有益國利民如此者,續復以聞。”[7]868-869
太平真君七年(446),薄骨律鎮將刁雍向魏太武帝拓跋燾上呈向沃野鎮運糧的奏表,建議改走水路運輸,需要造船200艘,造船手工場設在牽屯山北麓、河水之次。因此,必須準確判定北魏時期“運屯谷五十萬斛”的糧食主產區,以及刁雍造船地點的地理位置。依刁雍奏表可知,“運屯谷五十萬斛”的糧食主產區在上河峽(今青銅峽)以北的河西地區,相當今青銅峽市、永寧縣、銀川市一帶。刁雍的造船手工場在“牽屯山河水之次”。“河水”是古代人們對黃河的專稱。“次”則指黃河之岸畔、側旁之意。此七字表達出造船手工場設在牽屯山區北側,黃河南岸。
如前所論,由宇文泰討伐侯莫陳悅的行軍路線和侯莫陳悅被擊潰后的逃亡路線,筆者推定牽屯山泛指今固原市西北的六盤山北段山區。再據“牽屯山河水之次”的記述,筆者判定牽屯山向北一直延伸至今中衛市香山、老君山、黃鹿山、天井山、泉眼山等山嶺一帶,且北臨中衛市常樂鎮、永康鎮、宣和鎮地段的西東流向黃河河段。牽屯山北側“河水之次”即指今中衛市常樂鎮至宣和鎮段黃河南岸地帶。所謂造船地位于今中衛市新墩至莫家樓一帶的判斷卻實屬不妥,因為此二村莊位于黃河北岸,與“牽屯山(北)河水之次”不相符合。[12]24
3.古代森林遺存的證據
六盤山北段山區歷年來出土的古木遺存,可佐證古代森林茂密的史實。在六盤山北段山區,即西吉縣新營公社澗子溝大隊一帶,據不完全統計,21年來有21根古松木出土[13]51-52。在六盤山林區的中心地帶南川頭道溝口,1980年8月26日的洪水,沖出8根古木。據調查和鑒定,其中4根是云杉、冷杉和遼東櫟三個樹種。[13]51-5220世紀70—80年代,在六盤山主峰之北,固原縣大灣公社馬場大隊,海拔約2400米,長約500米的一段西北山坡,每當山洪爆發,都有古木出土。一位叫柳青茂的社員就曾發現和挖掘了特大徑級古木。[13]51-52需要說明的是,大灣公社馬場大隊屬于涇源縣,并非固原縣。從古代樹木的出土,我們推斷歷史時期六盤山北段山區存在過茂密的森林,而這個山區森林正是刁雍造船的木材來源地。
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礎上,對十六國北朝時期的牽屯山具體位置進行翔實的考證,認為牽屯山乃泛指今固原市西北的六盤山北段山區,一直向北延伸至中衛市境黃河之南。今寧甘兩省區交界的屈吳山山地,海原縣境的南華山、西華山、月亮山等山嶺,中衛市境的香山、老君山、黃鹿山、天井山和泉眼山等山嶺,都屬于古代牽屯山向北延伸的組成部分。
[1]劉華.牽屯山考[J].寧夏史志,2003(1).
[2]汪一鳴.北魏刁雍造船地點考辨及其它[J],寧夏大學學報,1987(4).
[3]魯人勇,等.寧夏歷史地理考[M].銀川:寧夏人民出版社,1993.
[4]蘇忠深.牽屯山河水之次在哪里[J].寧夏文史(第24輯),1998.
[5]房玄齡,等.晉書[M].北京:中華書局,1974.
[6]令孤德棻,等.周書[M],北京:中華書局,1971.
[7]魏收.魏書[M].北京:中華書局,1974.
[8]林干.鮮卑拓跋、禿發、乞伏三部的早期歷史及南遷路線的初步探索[J].北方文物,1989(3).
[9]酈道元.水經注[M].陳橋驛,校證.北京:中華書局,2007.
[10]楊守敬,熊會貞.水經注疏[M].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89.
[11]李吉甫.元和郡縣圖志[M].北京: 中華書局,1983.
[12]中國地圖出版社.寧夏回族自治區地圖冊[M].北京:中國地圖出版社,2003.
[13]陳加良,等.寧夏歷史時期的森林及其變遷[J].寧夏大學學報,1981(1).
[14]蘇忠深.牽屯山的區位問題——《牽屯山考》讀后感[J].寧夏史志,2003(6).
(責任編輯 仇王軍)
吳豐享(1992—),男,山西陽城人,陜西師范大學歷史文化學院碩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為中國邊疆史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