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朝輝
《〈天盛律令〉農業門整理研究》評介
□陳朝輝
《〈天盛律令〉農業門整理研究》以俄藏所錄圖版為底本,從西夏文錄文、漢文對譯、字詞注釋、版本校勘入手,在譯釋的基礎上展開專題研究。該書不但改進了研究方法,拓寬了研究思路,而且在西夏鄉里組織、橫縱區劃、賦役制度、倉糧存儲等方面有所補充,對西夏農業發展及其相關問題研究具有一定價值。
《天盛律令》;西夏;農業
《天盛律令》是黑水城出土的眾多非世俗文獻中保存情況較好、內容較為完整、意義十分重要的一種,俄羅斯西夏學專家克恰諾夫先生最先以其為對象進行翻譯和研究。他將西夏文譯為俄文,公布律令原件并附照片,在1987—1989年相繼出版四卷本《西夏法典——天盛年改舊新定律令》[1],開創了《天盛律令》研究的先河。我國西夏學專家史金波、聶鴻音、白濱先生依據克本所附圖版,1994年在《中國珍稀法典集成》甲編第5冊出版《西夏天盛律令》[2],第一次將西夏文譯為漢文。然而,有關《天盛律令》的研究并未就此止步,《俄藏黑水城文獻》在克本的基礎上新識別了數十條內容和少量殘字,正式出版修訂本《天盛改舊新定律令》[3],以其作為參考,涌現出一批從法律、歷史等不同角度研究《天盛律令》的優秀成果。隨著新的殘頁的不斷公布、新的成果的陸續發表和相關研究的持續深入,學術界不斷反思和嘗試,積極改進研究方法、拓寬研究思路、補充研究內容,《〈天盛律令〉農業門整理研究》就是這一學術努力下的一部力作。
《〈天盛律令〉農業門整理研究》是“西夏文獻研究叢刊”的成果之一,為寧夏大學西夏學研究院青年研究人員潘潔在博士論文的基礎上增補、完善的結果。“西夏文獻研究叢刊”自出版之日起便得到了多方關注和支持,開卷為中俄人文合作委員會教育合作分委會中方主席郝平先生的序言,前期已經出版多位西夏學專家的論著。《〈天盛律令〉農業門整理研究》分為上、下兩篇,上篇是西夏文譯釋,下篇是專題研究。該書在原有漢譯本的基礎上增加了翻譯這個中間環節,在譯釋的前提下展開專題研究,使翻譯更加有理有據,研究更為扎實可信,不僅對西夏經濟、社會歷史等問題有所補充,而且為《天盛律令》其他門類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理論借鑒。上篇將俄藏所錄圖版作為底本,以《天盛律令》卷十五各門名稱為章節名,分為取閑地、催租罪功、租地、春開渠事、渠水、橋道、地水雜罪、納領谷派遣計量小監八個門類,內容涵蓋西夏文錄文、漢文對譯、字詞注釋、版本校勘、律令譯文五個方面。其中,因為第一門“催納租”已在《〈天盛律令〉研究》[4]一書中正式發表,為免重復僅將重要字詞的注釋移錄于書中,舍棄了西夏文錄文和對譯,其余各門均依俄藏圖版中的序號左、右面一一對應。下篇在對西夏文律條進行譯釋的基礎上,選取稅戶家主與農遷溜,京師、地邊與地中,地租、夫役與稅草,地下窖藏、納糧入庫與執單領谷,豌豆、黃麻與蓬子等詞語分列五個章節,結合西夏名物制度,對以往被忽視或尚待深入的問題進行分析研究。這一部分內容以小見大,在西夏鄉里組織、橫縱區劃、賦役制度、倉糧存儲等方面有所補充,對西夏經濟制度、社會歷史等問題的研究具有重要意義。附錄中的夏漢詞語對照表包括四角號碼、西夏文、漢譯、出處四個部分,將正文中所出現的西夏文詞語與漢文解釋列表對應并標明首見出處,表中所列多為固定搭配,為漢譯西夏文獻提供了重要參考,大大方便了相關研究人員的檢索與查閱。
《〈天盛律令〉農業門整理研究》一書資料豐富、內容翔實、考證充分,具有以下幾方面的特點。
第一,在校勘、譯釋的基礎上開展研究。以往的西夏文獻研究,普遍存在翻譯和研究聯系不夠緊密的問題,研究者完全依靠翻譯結果,直接引用漢譯本而不做核對,一旦翻譯有誤或者出現遺漏,研究也會隨之產生問題。如在闡述西夏物產或土地稅時,常常引用“麻褐、黃豆二種,華陽縣家主當分別交納”作為證據。經過考證得知,“麻褐、黃豆”實為“黃麻、豌豆”之誤,嚴重誤導了研究結果。以前由于資料缺乏,有關西夏賦稅的研究成果均沒有提及五等租及其納稅時間。《〈天盛律令〉農業門整理研究》一書在俄藏圖版中找到了錯置的那一頁并將其恢復原位,對其中沒有進行漢譯的半頁內容連同前面的兩行補譯出來,通過綴合完善了原有的西夏文底本,復原了之前研究中所遺漏的有關五等租的內容。經過研究得知,西夏京師地區按土地貧瘠程度分五等交納地租,上等田納糧一斗、次等八升、中等六升、下等五升、末等三升,夏田和秋田分別在七月初一與九月初一繳納,十月末全部交納完畢。這一結論明確了西夏五等租的內容和納稅時間,對深化西夏農業、賦稅方面的研究具有積極意義。
第二,增加了翻譯環節。《天盛律令》譯本作為目前有關《天盛改舊新定律令》的最新研究成果,對于大多數研究人員來說,無法了解從西夏文到漢文意譯的全過程,引用時不免存有疑惑。《〈天盛律令〉農業門整理研究》一書上篇的大量篇幅是注釋,利用西夏文獻《番漢合時掌中珠》、《同音》、《文海》以及西夏人翻譯的夏漢文對照典籍《類林》、《孟子》、《孫子兵法》、《金光明最勝王經》解釋對譯字詞的音義,既彌補了以往研究成果中所缺少的中間環節,又增加了翻譯的可信度。如分別找出了“大都督府”這四個西夏字在《番漢合時掌中珠》中的漢文對音,最后標明漢語音譯;西夏文“蓬子”在《同音研究》、西夏文《雜字》中的譯法;比照夏譯漢籍《類林研究》和西夏文諺語《新集錦合辭》的相關記載,印證了《天盛改舊新定律令》的譯法。同時,對有些譯文作了必要修訂。如西夏文“束草”的“束”字字面解作“繩索、系縛”,原譯為“捆”,雖在現代漢語中可作為量詞,但這類量詞原本都是動詞的借用。由于唐宋文獻與敦煌文書中通常用“束”而不用“捆”,所以西夏人在漢譯《類林》時以表示“繩索、系縛”的西夏文對應“束”。又如,“稕草”原來沒有翻譯出來,意為糧窖墊草。宋代《天圣令》記載地下糧窖以稕草鋪底,大稕一層、小稕填縫,西夏文“稕”的讀音為“準”,正與《天盛律令》記載相吻合,所以改為“稕草”。
第三,針對長期被忽視或有待進一步深入的問題展開討論。關于稅戶家主問題,雖然西夏學大家已有精辟詮釋,但《〈天盛律令〉農業門整理研究》一書卻從漢譯、職責等方面說明了稅戶家主既有同一性,又有區別。西夏稅戶類似于宋代稅戶,為有田產的農戶,承擔地租、稅草、夫役等基本義務,改變了原有的“租戶家主”譯法,提出稅戶家主向農遷溜的過渡既是西夏宗法封建制的具體反映,也是西夏鄉里制度的證明。京師、地邊、地中、邊中為西夏橫向地理區域,以此表明距離都城的遠近,京師代表包括中興府在內的多個郡縣,邊中與京師相對,包括地邊、地中,橫向區劃與府、州、郡、縣、堡寨等交錯,形成了西夏縱橫交錯的復雜區劃。租役草作為西夏基本賦役,包括地租、夫役和稅草三部分內容,雖然類似于唐代的租庸調,但從本質上說仍有所不同,“役”字表示的是出工服役,沒有雇傭之意,修訂了以往關于“租傭草”的說法。倉糧存儲與管理參照宋代《天圣令》和《雞肋編》所載宋夏沿邊陜北地區的地窖,詳細分析了西夏地下窖藏的挖掘過程和有關納糧入庫、執單領谷等程序的規定。
當然,文獻的校勘、考證絕非易事,對于西夏文書寫的《天盛律令》的翻譯不會一譯而就,《〈天盛律令〉農業門整理研究》只是對其不斷探索的一個階段性成果,仍然存在一定不足。客觀來說,該書有理有據地解決了《天盛律令》翻譯和研究過程中的部分問題,對出土文獻的校勘整理和西夏農業經濟研究具有重要作用。
[1][俄]克恰諾夫.西夏法典——天盛年改舊新定律令[M].莫斯科:蘇聯科學出版社,1987—1989.
[2]史金波,聶鴻音,白濱,譯.西夏天盛律令[M].北京:科學出版社,1994.
[3]史金波,聶鴻音,白濱,譯.天盛改舊新定律令[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0.
[4]杜建錄,波波娃,著.《天盛律令》研究[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
(責任編輯 保宏彪)
Review of Agricultural Content Research in Tian Sheng Law
Chen Zhaohui
Based on the Russian versions, the book Agricultural Content Research in Tian Sheng Law has made a special study in such aspects as Tangut literature, Chinese translation, vocabulary annotation and version collation. The book not only improvs the research methods and broadens the research ideas, but also makes a supplement in the Tangut village organization, horizontal and vertical zoning, tax system, warehouse storage and other aspects which has a certain value in Tangut agricultural and other issues.
Tian Sheng law; Tangut; Agriculture
陳朝輝(1980—),男,寧夏固原人,寧夏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院助理研究員,主要研究方向為西夏歷史文獻和寧夏地方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