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親環境行為研究的新路徑:情理合一

2017-01-27 23:00:22余真真
心理研究 2017年3期
關鍵詞:情感環境研究

余真真 田 浩

(北京林業大學心理學系,北京 100083)

親環境行為研究的新路徑:情理合一

余真真 田 浩

(北京林業大學心理學系,北京 100083)

親環境行為的理性研究路徑由來已久,研究發現計劃、規范、信念等理性因素在一定時期一定領域對親環境行為具有良好解釋力。隨著研究的不斷發展,早期的理性研究路徑展現出很大的局限性。在最近的親環境行為的研究中,情感的作用越來越受到關注。從親環境行為涉及的情感內容來看,大致可分為自然親近感、道德情感、生態恐懼感。從情感的效價來看,積極和消極情感作為親環境行為的影響因素發揮不同作用。此外,情感卷入對親環境行為也具有重要影響。今后的親環境行為研究應走向“情理合一”的研究路徑。

親環境行為;理性;情感;情感卷入

1 引言

早期的親環境行為 (pro-environmental behavior,PEB)研究檢驗了各種心理因素(如態度、信念、價值、人格等)和人口學因素(如性別、年齡、種族、居住地等)與親環境行為之間的關系。解釋人們親環境行為的模型有合理行動理論、計劃行為理論及規范—激活理論等。這些模型更多地是從計劃、規范、信念等理性層面開展研究,在一定時期和一定領域具有良好的解釋力。隨著研究的不斷發展,早期的理論在親環境行為研究中暴露出很多局限性。近年來親環境行為的研究開始關注情感在親環境行為中的作用,這成為研究親環境行為的新突破口。

2 親環境行為的理性研究路徑

親環境行為的理性研究路徑主要是基于 “理性人”假設,并在此基礎上發展出一系列理論模型,包括合理行動理論 (theory of reasonable action,TRA)、計劃行為理論 (theory of plan behavior,TPB)、規范—激活理論 (norm activation theory,NAT)及價值—信念—規范 (value belief norm,VBN)理論。

2.1 “理性人”假設

理性研究路徑基于“理性人”假設,認為人類遵循理性選擇原則,個體作為利益尋求者,在行動之前對不同途徑做出深思熟慮的認知推理活動,從而做出對自身最有利的選擇,并將相關成本最小化[1]。雖然決策具有情境依賴性,但早期的決策模型常常假定,人們的態度和偏好是固定的,因而人們的決策常常在理性的框架下進行。

在個體的一般行為中,個體在行動前考慮自身行動的條件,包括時間、金錢及合適的時機等,以及行動能否給個體帶來相應的利益。早期研究者在“理性人”的框架下對親環境行為展開了一系列研究。例如,在親環境消費行為領域,消費者會考慮其它產品屬性如性能、耐用性和便捷性等因素,做出最佳理性的判斷[2]。Roberts總結說,只有消費者在進行理性評價后,相信自己的行為有顯著積極的影響的時候,才會被激發去購買親環境產品[3]。但是另一方面,親環境行為與一般行為的不同在于:首先,親環境行為并不一定指向個體當下的利益,它與個體的利益可能存在一定的“時差”。當親環境行為與個體當下利益一致時個體才更有可能做出親環境行為,而如果親環境行為在未來對個體的長遠利益有積極影響,個體并不一定會做出相應的親環境行為。其次,親環境行為的受益者并不僅僅指向行為個體,還有受到環境影響的普遍大眾,從而導致責任分散在是否做出親環境行為中具有一定作用。

2.2 合理行動理論

合理行動理論(TRA)認為個體行動時會系統地利用周圍可獲得的信息,行為不受無意識的動機或無法抗拒的欲望所控制,也不會反復無常或由粗心導致。同時,該理論認為態度并不直接影響行為,而是影響行為意圖進而影響行為。從態度到實際行為可能存在多個步驟,在每一個步驟中,個體都要經過理性的思考從而做出行動。除了態度,該理論還納入其它理性因素,認為行為意圖受到態度和社會規范的共同影響。任何行為的最終決定因素是與結果有關的行為信念和與他人命令有關的規范信念[4]。合理行動理論廣泛用于親環境行為的研究,尤其是消費行為領域,如親環境產品的購買行為。

眾多研究表明,有大量的因素限制了TRA預測基于態度的行為意圖,更限制了預測基于行為意圖的實際行為。例如,個體可能有意愿購買親環境產品及做出親環境行為,但是面臨去哪獲得這類產品的不確定性,或者在尋求親環境行為的道路上遇到了障礙,因而削弱了做出親環境行為的行動力。另外,TRA模型的結果受到消費者面臨選擇時的狀態的影響,包括行為意圖形成過程和執行行為的過程中個體的心理狀態[5]。

2.3 計劃行為理論

計劃行為理論(TPB)發展了合理行動理論,引入行為控制變量,嘗試解釋這樣的情境:個體可能在某種情境下具有執行特定行為的意圖,但在執行過程中受到個體對即將做出的行為缺乏信心的抑制[6]。該理論認為行為決策是由對行為結果的理性評價所引導的,個體感知到的對自身行為的控制,即執行中的難或易(自我效能感)是關鍵因素。然而,TPB對行為意圖只解釋了39%的變異,對實際行為解釋了27%[7]。

2.4 規范激活理論和VBN理論

Hines指出,人們對環境問題的意識越深刻,則越可能做出親環境行為[8]。社會和個人規范為人們做出親環境行為提供有力的指導,從而影響人們的態度和行為[9]。規范激活理論(norm activation theory)認為社會規范只有內化為個人規范才能影響個體的親環境行為,而個人規范能否激活則受到個體對行動結果的意識以及對這些行動結果的自身責任認定的影響[10]。Stern在此基礎上納入價值觀(value)和信念(belief)而提出的VBN理論認為,個體的行動首先受到價值觀的影響,然后經過人類與環境關系的一般信念,再到個體對行為負面結果及降低負面結果帶來的威脅的信念,最后激活個人規范,從而產生環境行為責任感[11]。

總體而言,基于理性人假設的模型解釋了一部分的親環境行為。然而,在很多情境中,個體并不能充分明白他們的環境決策與環境結果之間的聯系,而可能受到更加情緒化的、道德的和利他主義原則的指引。TRA僅僅能夠解釋意志行為,并不適合解釋沖動的和自發的非意志行為[12]。TPB在預測有強烈情感和非理性的行為而不是認知和邏輯成分較多的行為時效率較低。

3 親環境行為的情感研究路徑

情緒和情感有時被研究者混用,在親環境行為的研究領域亦是如此。眾多研究中的情感可以理解為情緒,也有研究中的情緒可以理解為情感。心理學家更傾向于將情感定義得更為廣泛,包括情緒、心境和性情,這樣看來,情感涵蓋的面更廣,情緒隸屬于情感。王建明、吳龍昌首次對境外學者的情緒情感與親環境行為研究進行了梳理和回顧,兩人明確指出,此前親環境行為絕大多數文獻的研究對象是人們較為穩定、持久的態度體驗——情感(emotion/affect)對親環境行為的解釋/預測力,而非瞬時情緒(mood)對親環境行為的解釋/預測力[13]。下面將分情感內容和情感效價兩方面概述親環境行為的情感研究路徑的主要發現。

3.1 親環境行為情感內容研究

親環境行為涉及的情感內容大體可以分為三類:自然親近感、道德情感和生態恐懼感,這三類情感是研究者探討最多的,被認為是預測親環境行為的有力因素。

3.1.1 自然親近感與親環境行為

自然親近感 (emotional affinity toward nature,EAN)最早源于Kals,Schumacher和Montada的研究,指的是一種情感體驗,包括對自然的熱愛,在自然中感覺到自由,在自然中感覺到安全及感覺與自然融為一體,它被認為是人與自然關系中最有力量的情感[14]。研究者們在對自然親近感的表述上多有不同,王建明等稱之為“對自然的親近感”,并定義為人們傾向于親近大自然的一種穩定而持久的心理狀態[13]。王莉、陳知君根據Kals等的研究,將其稱為“親自然情感”[15]。

研究發現自然親近感是親環境行為的預測因素。有研究者通過個案研究法調查了美國西部志愿者在生態恢復工作中產生的情感[16],結果發現情感與親環境行為是密不可分的。志愿者們表達了兩類情感,第一類是保護自然的愉悅情感,第二類是避免出現對個體不利的后果或避免自然遭受損害的責任感。研究指出,個體保護自然的行為不僅僅基于認知理性決定,也由眾多情感激發,包括自責、憤怒和對自然的親近感,這對都市人作為志愿者親自參與到環境恢復當中具有重要意義。不僅如此,自然親近感也利于促進親社會行為。自然中的情感體驗也能夠產生“綠色利他主義”。Nicolas和Jordy發現短暫浸潤到自然綠色環境中能夠促進助人行為,這被認為是產生的積極情感在其中起到了一定作用[17]。

自然不僅能天然地激發個體的親近感,也能夠通過它的復愈性作用對個體的情感產生影響。Eirini和Emily的研究發現,城市社區中3到5歲的貧困兒童擁有的綠色空間越多則情感問題越少,這表明社區綠色空間可能會促進兒童的情緒健康[18]。另一項研究表明,浸潤到自然戶外環境當中并且伴有身體活動能夠提升個體的情緒狀態,增強活力水平,而短期的久坐行為會增加消極情感、疲乏,并降低活力水平[19]。這啟示政策制定者、城市規劃者和公共健康促進者應該努力增加自然開放空間,從而促進人們的心理健康,提升公眾對保護自然和增加親環境行為的認同。

3.1.2 道德情感與親環境行為

道德情感(moral emotion)是指在道德情境中由個體對自我的理解或評價所引發的情感,又被稱為“自我意識情感”。它是一種重要的社會性情感,對人類的社會適應具有重要意義,在道德準則和道德行為間起著重要的調節作用[20]。Onwezen,Bartels,&Antonides對自我意識情感的定義更具體,認為自我意識情感是人們感覺到自己要為個體行為負責,并以一系列個人或社會標準來評價自身行為而喚起的情感,包括自豪、內疚、憤怒等[21]。

王建明等認為親環境行為中的道德情感是人們基于生態規范(ecological norm)或生態責任感(ecological responsibility)所產生的情感[13]。親環境行為中的道德情感反映了對生態規范和責任的接受或抵制,不同的道德情感對親環境行為的影響存在差異,例如個體因政府對污染控制和環境承諾不夠而產生憤怒或接受,或者對政府過度進行污染控制和強加限制而產生憤怒或抵制等。有關道德情感影響親環境行為的研究也不在少數,這類研究多通過個體對與道德有關的情境或事件做出情感判斷或預期來實現。Carrus和Passafaro等人采用目標導向模型探討意大利居民回收行為和公共交通使用行為,發現消極情感和過去行為是個體參與親環境行動意愿的顯著預測因素[22]。另一項對法國居民回收行為的研究也同樣證明了內疚情感的重要性,其研究表明環境關心和對浪費的消極后果的意識并不足以激勵個體做出回收行為,而內疚似乎對行為的影響更直接,且內疚在環境關心和行為意圖中起完全中介作用[23]。Manisha在她的博士論文中專門對內疚這一情感在親環境行為中的作用進行了研究,發現對環境的內疚情感與被試的環保意識行為有顯著相關,因而被稱為“綠色內疚”[24]。Gerhard和Lisa嘗試解釋公平信念和親環境行為的關系,提出道德憤怒和責任感在其中具有重要作用,對環境保護的憤怒或不滿會影響個體做出親環境行為的意愿[25]。

基于群體行為的內疚也能培養親環境行為,不同的群體內情感能夠預測不同的環境意圖,內疚感能夠預測修復環境的意圖,憤怒感能夠預測懲罰破壞環境者的意圖,自豪感能夠預測支持群體環境保護的意圖[26]。Ferguson和Branscombe的研究也指出,當人們認為他們所在的群體應該為損害自然負責且損害帶來的影響相對較小時,群體內疚情感能夠促進個體的環境修復行為[27]。在親環境食物消費領域,研究者比較了個體情感和集體情感在食物消費中的作用,發現積極個體情感和消極集體情感對親環境食物消費意圖的引導最有效。在個體層面上,積極情感指導購買有機食物的意圖的引導最有效,如個體感覺自豪,則通過購買有機食物保護地球;然而在群體層面上,消極情感是最有效的,如我們污染了地球,所以我們購買具有環境友好包裝的產品[28]。

3.1.3 生態恐懼感與親環境行為

生態恐懼感是一種人們對于環境惡化和環境問題所具有的穩定而持久的情感狀態[13]。相較于道德情感和自然親近感,單獨的生態恐懼感對親環境行為的解釋力較弱[2]。然而,當生態恐懼感與環境風險相結合的時候,生態恐懼感的影響力會增大。在關于氣候變化風險判斷的研究中,Bohm發現恐懼是對環境風險的最強烈的情感反應[29]。有研究者進一步指出,對環境風險的情感反應具有性別差異。Eva-Lo tta和Anders等人調查了與氣候有關的認知與情感風險判斷,發現女性比男性表現出了更多的恐懼[30]。

然而,一些環境問題會引起強烈的悲痛情感,進而激起個體采用防御機制,抑制親環境行為的產生。這些防御機制包括否認事情的存在,因無力感而漠不關心,授權他人(拒絕個人有責任參與的事務),合理遠離(封閉情感以應對)[31]。此類防御機制也許能夠解釋消極情感(如恐懼、焦慮、內疚和無力感)如何抑制親環境行為。這給災難恢復工作以一定的啟示,除了為修復人造環境做一些實際的工作外,情感性工作也十分重要。要讓人理解修復工作真正意味著什么,從而在修復后更加愛護環境[32]。

3.2 親環境行為情感效價研究

研究者曾提出把情感劃分為積極情感(positive emotion)和消極情感(negative emotion)兩個維度,認為個體會努力追求積極情感而避免消極情感[13]。積極情感和消極情感作為單一變量的兩端,二者此消彼長,似乎個體擁有的積極情感越多,則消極情感越少。但積極情感與消極情感之間的關系是否是純粹的線性關系?二者是否是同一構念的兩極?眾多研究并未有一致的結論。也有研究者提出積極與消極情感關系的雙變量模型,認為積極情感和消極情感是兩個不同的變量,彼此獨立,一個變量可以不受另一個的影響[33]。一項調查表明,積極情感與消極情感共同引導人們在特殊情境下的行為意愿[34]。Koenig-Lewis等對居民購買綠色包裝產品的研究也表明,綠色包裝產品喚起的積極情感在環境關心和綠色包裝產品購買意圖中起到部分中介作用,消極情感則在對綠色包裝產品認知利益和購買意圖之間起完全中介作用[2]。Maria探討了兒童在面臨氣候變化時采取的應對方式,發現問題中心應對方式與消極情感有正相關,這類兒童會更加擔憂氣候變化;使用意義中心應對方式的兒童更少經歷氣候變化帶來的消極情感,更多地體驗到生活滿意、積極情感和樂觀。問題中心應對方式與意義中心應對方式都與兒童環境參與有正相關[35]。

4 情感卷入與親環境行為

Kollmuss和Agyeman在對親環境行為(PEB)的影響因素進行梳理時,將情感卷入 (emotional involvement)作為親環境行為的影響因素之一,并將其定義為我們與自然的情感聯系程度,這種情感聯結在塑造我們對環境的信念、價值觀和態度中具有重要作用,對親環境行為具有一定預測力[31]。同時研究者提出,情感卷入與親環境行為存在時間積聚效應,并可以被認為是一種能力;情感卷入既有直接的,也有間接的;共情是重要的情感卷入方式之一。

4.1 情感卷入對親環境行為的預測力

研究者 Kollmuss和 Agyeman提出的想法與Kals等人在 1999年的研究相契合。Kals,Schumacher和Montada編制了“自然親近感”量表,證實了這樣一個構念——人們與自然相聯結,對自然有積極的情感。在量表編制過程中同時檢驗了個體保護自然的意愿(“我愿意為保護自然風景的組織公開拉贊助”“我愿意在自己家采取保護自然資源的措施”),他們發現得分高的個體更可能以保護自然的方式行事,即以親環境行為的方式行事,與自然的情感聯結可以作為個體參與保護自然行為的預測指標[14]。

4.2 情感卷入的時間積聚效應

研究者認為個體經常參與親環境行為是因為受到情感的激發。例如,個體可能會因為自己對環境的內疚感而做出對環境的彌補行為;對他人的污染行為懷有憎恨之心,想要懲罰相應的“環境肇事者”[36]。然而,這種情感激發的親環境行為可能不是即刻發生的,而是當下一個環境行為場景出現時,個體以往的情感體驗再次激活,指導個體做出環境彌補行為。個體每次經歷與環境保護有關的情感體驗都可能被有意識或無意識地累積起來。

4.3 情感卷入能力

研究者將情感卷入看作一種能力,研究表明女性傾向于對環境問題有更多的情感反應[34]。除了對環境破壞的感受力,個體也會從美好的環境中獲得情感享受。研究者提出假設:一個人的情感反應越強,就越有可能參與親環境行為。一個人對某件事的情感反應程度表明了對這件事的在乎程度,那么我們真正在乎什么?為什么有些人會在乎而有些人不會?這些問題在親環境行為研究中意義深遠。

4.4 共情情感卷入

Hoffman認為共情是知覺到他人情緒體驗后產生的一種設身處地的情感反應,是從他人的立場出發,由對他人內在狀態的認知而產生的一種情感體驗[37]。共情是個體情感卷入的一個表現,也是情感卷入的一種方式。Davis認為共情通過觀點采擇將他人納入自我的邊界[38]。Sevilliano,Aragones和Schultz發現對受傷動物(一只覆蓋油的鳥)共情和觀點采擇會讓被試產生對環境問題的關心。該研究結果表明,如果損害直接影響活著的其它生物,那我們更可能以親環境的方式行事,因為我們對受傷的動物產生了共情[39]。其他研究也表明共情和觀點采擇對環境關心的影響[40]。

4.5 直接和間接情感卷入

當直接經歷環境破壞時,我們對環境問題的情感反應更強[34]。但是,即使我們經歷了環境破壞的情感反應,我們也有可能不會做出親環境行為,原因可能是個體采取了一定的防御機制抑制親環境行為的產生。對于那些還沒有經歷環境問題的人來說,也存在一定的心理因素阻礙人們參與環境可持續行為。但并不是說沒有直接經歷的個體就沒有情感卷入,在更多情況下,情感卷入是一種習得的能力,表現為對復雜甚至抽象的環境問題做出情感上的反應。這種間接的情感卷入需要一定程度的環境知識和環境意識,幫助個體相信自己有能力做出行動,進而影響參與親環境行為的意愿。

5 結語

綜上所述,現有親環境行為研究的理論模型亟待修正。過去,理性因素在親環境行為的研究中占據主導地位,并在眾多研究的基礎上建立了多個理論模型。隨著親環境行為研究的不斷發展,此類模型解釋親環境行為的局限性愈加顯現。人們做出親環境行為除了依靠認知理性的判斷,還受到情感因素的激發,二者共同影響人們的行為決策。根據認知評價理論,理性評價的認知過程能產生情緒性反應[41]。在理性評價過程中,個體根據自身經歷和目標對刺激利益、價值做出主觀認知評價,進而影響個體的積極和消極情緒。情緒影響決策及相應的行為,尤其在對行為的原因和后果了解較低的情況下,人們傾向于依靠情緒來做決策。因此,理性因素可能通過情緒對個體的親環境行為產生影響,即存在情緒的中介作用。

已有研究提出,將情感納入到理性決策模型能大大增加模型的解釋率[42]。Rivis等人在對計劃行為理論(TPB)進行的元分析中指出,將情感納入TPB能夠增加模型對行為意圖5%的解釋力[43]。Koenig-Lewis等人的研究也發現,納入情感因素的綜合模型能夠解釋個體對綠色產品購買意圖61%的變異,而去掉情感因素的模型只解釋了47.5%的變異[2]。由此,加入情感及其對行為的影響能夠更充分地解釋人們的親環境行為[22]。然而,情感與親環境行為的關系仍處于待研究狀態[44],這一方面源于情感測量的復雜性[45],另一方面是由于認知方面的研究長久以來占據親環境研究的主導地位。未來親環境行為研究應考慮如何有效地將情感與理性因素結合起來,探索“情理合一”的研究路徑。

1 Jackson T.Motivating sustainable consumption:A review ofevidence on consumerbehaviourand behaviouralchange.London: Policy Studies Institute,2005.

2 Koenig-Lewis N,Palmer A,Dermody J,et al.Consumers’ evaluations of ecological packaging—Rational and emotionalapproaches.JournalofEnvironmental Psychology,2014,37:94-105.

3 Roberts J A.Green consumers in the 1990’s:Profiles and implications for advertising.Journal of Business Research,1996,36:217-231.

4 劉賢偉.價值觀、新生態范式以及環境心理控制源對親環境行為的影響.北京林業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2.

5 Sheppard B H,Sherman D M.The grammars of trust:A model and general implications.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1998,23:422-437.

6 Ajzen I.The theory of planned behavior.Organizational Behavior and Human Decision Processes,1991,50:179-211.

7 Armitage C, CornerM.Efficacy ofthe theory of planned behaviour:A meta-analytic review.British Journal of Social Psychology,2001,40:471-499.

8 Hines J M,Hungerford H R,Tomera A N.Analysis and synthesis of research on responsible pro-environmental behavior:A meta-analysis.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Education,1986,18(2):1-8.

9 Bamberg S, M?serG.Twenty yearsafterHines,Hungerford,and Tomera:A new meta-analysis of psycho-social determinants of pro-environmental behavior.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Psychology, 2007, 27(1):14-25.

10 彭遠春.國外環境行為影響因素研究述評.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2013,23(8):140-145.

11 Stern P C.Toward a coherent theory of environmentally significant behavior.Journal of Social Issues,2000,56(3):407-424.

12 LangerE.Minding matters: The consequences of mindlessness-mindfulness.Advances in Experimental Social Psychology,1989,22:137-173.

13 王建明,吳龍昌.親環境行為研究中情感的類別、維度及其作用機理.心理科學進展,2015,23(12):2153-2166.

14 Kals E,Schumacher D,Montada L.Emotional affinity toward nature as a motivational basis to protect nature. Environmental and Behavior,1999,31(2):178-202.

15 王莉,陳知君.3~6歲幼兒親自然情感的培養策略.學前教育研究,2014,234(6):61-63.

16 Cara M D,Jessica L T.For the love of the land:How emotions motivate volunteerism in ecologicalrestoration.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Psychology,2013,6:63-72.

17 Nicolas G,Jordy S.“Green altruism”short immersion in natural green environments and helping behavior.Environmental and Behavior,2014,1-19.

18 Eirini F, Emily M, Heather J.The role of urban neighbourhood green space in children’s emotional and behavioural resilience.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Psychology,2014,40:179-186.

19 Kinnafick F E,Thφgersen-Ntoumani C.The effect of the physical environmental and levels of activity on affective states.JournalofEnvironmentalPsychology,2014,38:241-251.

20 李占星,朱莉琪.道德情緒判斷與歸因:發展與影響因素.心理科學進展,2015,23(6):990-999.

21 Onwezen M C,Bartels J,Antonides G.Environmentally friendly consumer choices: Cultural differences in the self-regulatory function of anticipated pride and guilt.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Psychology,2014,40:239-248.

22 Carrus G,Passafaro P,Bonnes M.Emotions,habits and rationalchoicesin ecologicalbehaviours: The caseofrecycling and use ofpublictransportation.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Psychology,2008,28:51-62.

23 Leila E.Exploring the role of anticipated guilt on proenvironmental behavior-a suggested typology of residents in France based on their recycling patterns.Journal of Consumer Marketing,2012,29(5):369-377.

24 Manisha M S.The role of guilt in the development of pro-environmental behavior.Dortor Dissertation.Wright Institute Graduate School,2012.

25 Gerhard R,Lisa J.Principles of environmental justice and pro-environmental action:A two-step process model of moral anger and responsibility to act.Environmental Science& Policy,2015,51:88-94.

26 Nicole S H,Colin W L,Thomas K.Guilt,anger,and pride about in-group environmental behavior:Different emotions predict distinct intentions.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Psychology,2013,34:18-26.

27 Ferguson M A,Branscombe N R.Collective guilt mediates the effect of beliefs about global warming on willingness to engage in mitigation behavior.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Psychology,2010,30:135-142.

28 Onwezen M C.I did good,and we did bad:The impact of collective versus private emotions on pro-environmental food consumption.Food Research International,2015,76:261-268.

29 Bohm G.Emotional reactions to environmental risks:Consequentialist versus ethical evaluation.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Psychology,2003,23:199-212.

30 Eva-Lotta S,Anders B,Tommy G.Cognitive and affective risk judgements related to climate change.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Psychology,2007,27:97-106.

31 Kollmuss A,Agyeman J.Mind the gap:Why do people act environmentally and what are the barriers to pro-environmental behavior?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and Research,2002,8(3):239-260.

32 Rebecca W,Marion W,Will M,et al.Flood of emotions emotional work and long-term disaster recovery.Emotion,Space and Society,2012,5:60-69.

33 劉宏艷,胡治國,彭聃齡.積極與消極情緒關系的理論及研究.心理科學進展,2008,16(2):295-301.

34 Passafaro P,Rimano A,Piccini M P,et al.The bicycle and the city:Desires and emotions versus attitudes, habitsand norms.JournalofEnvironmental Psychology,2014,38:76-83.

35 Ojala M.How do children cope with global climate change coping strategies engagement and well-being.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Psychology,2012,32:225-233.

36 Hannah D.The role of emotion in environmental decision.Theses Dissertations,and Student Research:Department of Psychology,2013.

37 Hoffman M.Empathy and moral development:Implications for caring and justice.New York: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0.

38 DavisM H.Empathy: A socialpsychologicalapproach.Boulder,CO:Westview,1996.

39 Sevillano V,Aragones J I,Schultz P W.Perspective taking, environmentalconcern, and the moderating role of dispositonal empathy.Environmental and Behavior,2007,30(5):685-705.

40 Schultz P W.Empathizing with nature:Toward a social-cognitive theory of environmental concern.Journal of Social Issues,2000,56:391-406.

41 郭秀艷,楊治良.實驗心理學.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3:554-556.

42 Ajzen I.The theory of planned behaviour:Reactions and reflections.Psychology and Health,2011,26(9):1113-1127.

43 Rivis A,Sheeran P,Armitage C J.Expanding the affective and normative componentsofthe theory of planned behavior:A meta-analysis of anticipated affect and moral norms.Journal of Applied Social Psychology,2009,39:2985-3019.

44 Harth N S,Leach C W,Kessler T.Guilt,anger,and pride about in-group environmental behavior:Different emotions predict distinct intentions.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Psychology,2013,34:18-26.

45 Izard C E.The many meanings/aspects of emotion:Definitions,functions,activation and regulation.Emotion Review,2010,2(4):363-370.

A New Perspective of Pro-environmental Behavior:Rational-emotional Approach

Yu Zhenzhen,Tian Hao
(Department of Psychology,Beijing Forestry University,Beijing 100083)

Using rational approach to study pro-environmental behavior has a long history.The rational factors,like attitude and cognition,own a good explanatory power of pro-environmental behavior in a certain period or field.However,the early theory of pro-environmental behavior didn’t play its effectiveness in the later study.In the latest research,it has been found that emotion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explaining pro-environmental behavior.From the perspective of emotional content,the emotion in pro-environmental behavior can be roughly divided into emotional affinity toward nature,moral emotion and ecological fear.From the perspective of emotion valence,positive and negative emotion as influencing factors of proenvironmental behavior have been well studied.PEB emotional involvement has been raised as a theoretical construct.

pro-environmental behavior;rational;emotional;emotional involvement

中央高校基本科研業務費專項資金(項目編號:2016ZCQ11)

田浩,男,副教授。Email:tianhaoxx@126.com

猜你喜歡
情感環境研究
FMS與YBT相關性的實證研究
長期鍛煉創造體內抑癌環境
遼代千人邑研究述論
一種用于自主學習的虛擬仿真環境
如何在情感中自我成長,保持獨立
孕期遠離容易致畸的環境
失落的情感
北極光(2019年12期)2020-01-18 06:22:10
視錯覺在平面設計中的應用與研究
科技傳播(2019年22期)2020-01-14 03:06:54
情感
EMA伺服控制系統研究
主站蜘蛛池模板: 亚洲欧美一区二区三区麻豆| 色婷婷丁香| 国产精品真实对白精彩久久| 亚洲欧美日韩天堂| 亚洲人成在线精品| 中文字幕无码中文字幕有码在线| 国产女人在线视频| 麻豆国产精品一二三在线观看| 久久无码免费束人妻| 亚洲天堂区| 亚洲欧美极品| 韩国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 aaa国产一级毛片| 喷潮白浆直流在线播放| 国产无码高清视频不卡| 国产第一页亚洲| 日本少妇又色又爽又高潮| 26uuu国产精品视频| 亚洲电影天堂在线国语对白| 久久精品只有这里有| 无码AV动漫| 91外围女在线观看| 国产精品亚洲精品爽爽| 99伊人精品| 台湾AV国片精品女同性| 国产精品13页| 欧美亚洲第一页| 国产精品观看视频免费完整版| 青青草国产免费国产| 一区二区影院| 成人91在线| 久久精品国产一区二区小说| 亚洲第七页| 欧美中文字幕在线视频| 国产精品熟女亚洲AV麻豆| 91偷拍一区| 一区二区午夜| 亚洲性影院| 91精品国产一区自在线拍| 精品伊人久久久香线蕉 | 国产内射一区亚洲| 波多野结衣一二三| 亚洲一区无码在线| 71pao成人国产永久免费视频| 久草性视频| 91久久国产热精品免费| 亚洲精品第一页不卡| a天堂视频在线| 精品在线免费播放| 亚洲精品无码人妻无码| 久夜色精品国产噜噜| 亚洲天堂在线免费| 老司国产精品视频| 亚洲美女久久| 国产成人综合在线视频| 天堂va亚洲va欧美va国产| 国产男人天堂| 亚洲Av综合日韩精品久久久| 超碰aⅴ人人做人人爽欧美| 久久人搡人人玩人妻精品| 亚洲综合第一区| 自拍偷拍欧美日韩| 亚洲欧美日韩视频一区| 福利视频99| 无码人中文字幕| 亚洲日本韩在线观看| 性做久久久久久久免费看| 国产精品亚洲а∨天堂免下载| 91精品啪在线观看国产91九色| 欧美中日韩在线| 国产精品香蕉在线观看不卡| 亚洲欧美国产视频| 免费视频在线2021入口| 无码高潮喷水专区久久| 亚洲αv毛片| 22sihu国产精品视频影视资讯| 欧美影院久久| 亚洲AV免费一区二区三区| 永久在线精品免费视频观看| 在线免费观看a视频| 日韩毛片在线视频| 日本三级精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