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駿 (江蘇省宿遷學院 223800)
從“入畫性”淺談宿遷自然景觀作為美術寫生資源的可能性
張 駿 (江蘇省宿遷學院 223800)
宿遷的自然景觀美麗而獨特,景觀資源地域性風格明顯,到處是詩意,隨時有物華,這種天然去雕飾的野趣和原生態是宿遷自然景觀的極大的財富;宿遷自然景觀具有點、線、面、空間、意境、色彩等繪畫所需要的全面因素。因此,宿遷自然景觀資源從美術寫生的角度而言,具有“入畫性”。
入畫性;宿遷;地域性;點線面;自然景觀
本文為2016年江蘇省宿遷市社科聯項目課題成果之一,課題名稱:《美術視域下對宿遷自然人文寫生創作基地再挖掘開發的可行性研究》
西方風景油畫歷來離不開寫生,從十七世紀荷蘭風景畫油畫到法國巴比松畫派,直至印象派,畫家們逐步走出陰暗封閉的畫室,來到森林河邊海灘稻田,尋找捕捉大自然豐富多彩和瞬息萬變的光影和色調,用自己的眼睛觀察“造化”,經油色的調弄,畫筆的涂抹,凝固成畫。中國畫重視臨摹師古人,黃賓虹說過:“畫不師古,未有能成家者”,但又強調:“師古人莫若師造化,造化無窮,取之不盡,知師古人,不知師造化,終無以得山川之靈秀也”,可見,無論中外繪畫,都是重視寫生的,只是在重視的程度上有所分別。談到寫生,不得不注意到寫生所取之景是否能夠入畫,什么的景色畫出來會好看,即景色的“入畫性”。
“入畫性”在藝術史論家沃爾夫林《藝術風格學》中得以闡述,認為藝術的風格分為:“文藝復興時期的線性的、平面的、封閉的、多樣性的、清晰行的和巴洛克時期的涂繪式的、縱深的、開放的、同一性的、模糊性的”。綜其所述,“入畫性”包含了“點線面”和“空間”“透視”等方面的繪畫基本因素,如果作為美術寫生基地,宿遷的自然人文景觀是否具有可畫性,正是本文所論述的關鍵論點。
宿遷風景的秀美和獨特自不必說,“宿遷八景”一說相傳出現于唐代,首載明萬歷《宿遷縣志》記載了宿預早春、司吾清曉、倉基蓮唱、白鹿漁歌、龍泉夜雨、馬陵秋月、草埝耕云、梅村煮雪這八景。如今的駱馬湖、洪澤湖、古黃河風光帶、中運河風光帶等自然風景也是宿遷引以為傲的美景。宿遷的自然景觀的另一個特色就是它的自然美,無人工雕琢的景貌無處不在,到處是詩意,隨時有物華,這種天然去雕飾的野趣和原生態是宿遷自然景觀的極大的財富。全國各地的著名的美術寫生基地,美則美矣,但后期的過度開發有如讓脫俗的女子罩上一層濃濃的脂粉氣,洗凈鉛華的自然之美蕩然無存,游人如織,販夫走卒,一派熱鬧嘈雜的景象,讓乘興而來的畫家和學子落荒而逃、敗興而歸。以皖南的西遞和宏村為例,現在到西遞宏村的寫生數量明顯減少,除了游人,只有一些高考培訓班的學生,真正對于繪畫環境和繪畫景觀要求高的畫家和老師,紛紛選擇了附近相對偏僻的屏山、南屏、塔川、盧村,甚至去了西溪南村這樣不知名但古色古香、原汁原味的地方,這里村貌保存完好,游人相對稀少,作畫的環境清幽安靜,可以平心靜氣的盡情揮灑作畫。宿遷的古黃河自然風光帶,全長約20公里,有中心城市綠帶之稱,古黃河風光帶原為黃河故道荒地、河灘,兩岸植被呈野生林木,宿遷市政府為了保護這片風光帶,并沒有進行商業開發,除了部分地段改造成公園外,其余部分的自然景觀遺跡得以保存,自然的面貌的古黃河野趣橫生,蜿蜒曲折的河灘有著優美的線條,河中簇簇睡蓮,岸上棵棵野樹,千姿百態。駱馬湖美,碧波蕩漾中有一座風光旖旎的小島——戴場,他像一座盛開的蓮花秀美清麗,靜臥在茫茫的湖面上,遠遠望去,霧鎖煙籠,虛無縹緲,春夏桃紅柳綠,荷香四溢;秋冬蘆花飄白,景象萬千。泗洪縣洪澤湖濕地國家級濕地保護區的中心的楊毛嘴濕地景區,生長著的萬多畝蘆葦,數千畝野生荷花,夏季,蘆葦隨風擺動,猶如大海中的碧波蕩漾,荷花、芡實花、菱角花爭相斗艷,組成了一幅紅白紫綠相間的水上花園,真可謂是“遺世獨立”、“羽化登仙”的人間仙境。另外,宿遷的鄉村的風貌也極具描繪的價值,因為宿遷的鄉村基本上是散落的村落,傳統的蘇北風格屋舍,紅磚黃瓦,遍地的意楊樹,門前蜿蜒的小河,屋后松軟的草垛,陽光下開闊的田野,隨風搖曳的蘆葦,儼然一派田園生活的圖畫,江蘇著名的油畫家陸慶龍的蘇北風貌的風景油畫,很好的詮釋了這種寧靜和溫暖的畫面格調。
宿遷的自然景觀的自然性和原生態特點,決定了在繪畫表現上的不規律性,這種不規律性帶給了畫面各種千變萬化的可能,在構圖和筆觸上有很大的發揮余地,畫面的組織無非靠點線面完成,自然界景觀如果本身具有這些要素,繪畫性會大大增加。比如一堵白墻,或是整齊排列的外觀一樣的高樓,寫生起來要么無從下手,要么單一乏味,原因就在于簡單和沒有變化,缺乏點的停頓,線的延伸,色彩的變化,空間和透視的表現上無從發揮,這種工業化的呆板單一的景觀并不適合用來寫生。宿遷的地勢平坦,擁有硬朗挺括的地平線,而得以保存較好的自然的原生態的地貌,會帶來千變萬化的各種優美的曲線,這種直線和曲線的交織形成大小不一的面,畫面在構圖上得以伸展和變化。以宿遷鄉村風景為例,遠景是消失在地平線上的平直楊樹林帶,中景或是鄉土氣息的屋舍,或是屋舍周邊的柵欄,或是草垛,或是池塘,樹木,近景是延伸來的鄉村小路,或者是菜畦,花草,這些都讓點線面得以豐富地表達和空間得以充分延展。再以宿遷大運河為例,也是極好的繪畫素材,以直線左右伸展的運河兩岸,通常會停泊著各型各色的船舶,有時會浩浩蕩蕩,排成一列蔚為壯觀,有時孤帆遠影,野渡無人舟自橫,陣勢也有意境,不必去青島畫海船,宿遷的船舶就很有繪畫的況味。
宿遷的自然資源不僅豐富優美,相對而言不少保持了原生的狀態,具有較明顯的地域性的特征,具有繪畫方面的所有表達因素,宿遷的自然景觀非常具有“入畫性”。
[1]朱伯儉編著.《宿遷文化叢書——宿遷水韻》.中國文史出版社,2009年10月第1版.
[2]周積寅編著.《中國歷代畫論》.江蘇美術出版社,2013年5月第1版.
[3]沃爾夫林著,潘耀昌譯.《美術史的基本概念:后期藝術中的風格發展問題》.北京大學出版社,2011年7月第1版.
張駿,男,(1975,2—),安徽蕪湖人,現工作于江蘇省宿遷學院,講師。研究方向:油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