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思豫 (武漢理工大學 430070)
論武星寬教授傳統繪畫與現代設計的交融
王思豫 (武漢理工大學 430070)
當今,設計與繪畫不再是兩個沒有交集的學科,設計的理性與藝術感性相結合已經是一種發展趨勢,無論是武星寬教授的繪畫作品,還是設計作品,都具有一種獨創性。其繪畫作品通過水墨重彩的技法和中國傳統美學概念中的“似”來傳達大象無形的見解;而其建筑設計,通過對歷史的理解,解構具象來表現擁有著無上古風的景觀建筑。分析武星寬教授對于藝術和設計的獨到見解,來感受老先生的設計思想和他對蒙元文化的愛。
武星寬;傳統美學;濃墨重彩;景觀建筑
武星寬教授通過多年對傳統繪畫、建筑設計、景觀雕塑設計與設計美學的研究,完美的將藝術中的感性與設計中的理性相結合,強調了學科間的相互交融和滲透。試圖通過這種將中國傳統繪畫與富有名族特色的景觀建筑的結合來引導出一種嶄新的設計美學理論和一條獨創的設計道路,從而指導年輕一代的景觀建筑設計師,為中國設計美學理論注入了新的血液。
武星寬教授能擁有其獨特的對美的見解,是因為老先生所生出的年代和他所生活的草原環境,從藝術家的角度而言,創作的靈感更多是來源于其對生活的理解,而創作的過程是讀懂所研究對象的形態是如何形成的,這種創作風格和設計思維的產生并不是偶然,是對于人生的積淀。
中國畫中的諸多形態并不是寫實,更多的為寫意。而寫意中的各種意向、跡象以及形象的形態,在瞬息萬變的過程中,都擁有一種無法描述的感受。很多的都是通過靜態的亦或是抒情的畫面,來描繪如同風撩過草原此類的動態景色,通過畫面中的“形似”與“神似”,來激發內心的情感。
創作主題又該以什么樣的形態來描繪觀照的客觀對象呢?中國傳統繪畫中大多都是通過寫意的手法來表達客觀對象,主要傳達一種“形似”與“神似”的感受,而其中的“似”是重點。大象無形,有意化無意,大象化無形,武星寬教授則是將自己對美的認知和這種哲學觀念想融合,色彩也好,構圖也好,線條也好,交融出了一套自己獨有的繪畫技巧。通過這種“似”的意境,來描繪故鄉的景色,通過畫面來講述自己與草原的情感,都是他對故鄉的思念,對于故鄉美的認識。
對于美的認知是有時間,空間上的變化的。同時,對于美好事物的把握也不是一層不變的,在不同的時間,不同的空間,不同的地點對美的理解是不相同的。在創作中的處理還會透露一絲悲傷,沉重的、滄桑的同樣也是一種美,人生的經歷促使了這種對美的認識的形成。
武星寬教授眾多繪畫作品中的《天光吉地》中則是用朱紅和墨來組成畫面中所想表達的客觀對象。大色破大墨,老先生畫中所采用的朱紅、大紅、牡丹紅等顏色都太過鮮艷,則需要通過對墨的把控來破之。而墨分五色,對于水分把控到什么程度,色塊的大小程度,以及可以達到的效果,這都是一個經驗之談,是通過對傳統繪畫的技巧和對所用材料的長期研究才能達到的程度。通過大色的創作手法,給予一種沖擊從而演變成為視覺感受上的沖突,沖突過后,通過對墨的掌控來平衡畫面,沒有沖突就沒有平衡,兩者就宛如光與影子一般相互依存。而武星寬教授很多畫面都是通過這種方法來表達,兩者之間相融的這種處理方式也非常的協調。
武星寬教授畫中的草原雖有著現代主義繪畫的影子,尤其是水墨的構成技法與對富有張力的顏色的把控,畫中描繪的是一種大空間、大意境。與現代畫派風格不同的是,在畫面中可以感受到一種神秘的幽靜,一種深邃的空間。筆墨隨時代,無論男孩還是女孩、無論年輕或是年邁,都會通過繪畫中表達出的情感來呼喚自己心中最深處的感受。從武星寬教授作品的畫面中的筆觸、顏色、色塊的組織,我們不難從中讀出滄桑、凄涼、期望,這些感受會通過畫面傳達給人們。藝術作品可以激起人們原本平靜的內心,也許只是一點點漣漪,但漣漪會隨著時間的流逝也許會掀起軒然大波,從而激勵設計的靈感。
擁有五千多年文明和百家齊放的建筑文化傳統的中國,怎樣良好的傳承和吸納以往的建筑設計文化的精髓并設計出地方特色現代化建筑,是設計師發掘、體現建筑的文化性時所要面對的研究問題。近幾年,可持續性建筑的概念逐漸成為人們所共同追求的目標,所以在現代建筑設計當中更多注重的應是與自然相結合。古往今來蒙古族民一直生長在自然的環境下,一直與大自然維持著共生的協調關系。在蒙古傳統建筑中,蒙古包就是最好的體現,它有著與生態環境和諧相生的特點,往往會出現于一望無際的草原上。而當地傳統建筑的淳樸美體現在能與環境良好的結合在一起。不但表現在外在結構上的結合,更關鍵的是建筑自身與環境的相生關系,即建筑依靠自然的能量提供源源不絕斷的生機,而環境也能從建筑中吸納興旺的生命力,這在蒙古包與大自然持續發展取得了體現。
武星寬教授的設計作品中的阿拉善盟地區的景觀建筑設計,就是將建筑與文化與環境,三者有機的結合在了一起。將物質上的和精神上的成果相交融,最后孕育出了獨創的設計風格和設計思維模式。從武星寬教授的設計作品中我們可以很容易的觀察到景觀建筑物的基本形是取自于蒙古包,但在滿足基本功能需求的同時,在美感上得到了進步一提升,通過將民族符號進行解構,來作為景觀建筑中的裝飾元素之一。建筑自身便是對傳統地方文化的產物,而傳統文化是在悠久的歷史積累沉淀過程中形成和發展起來的,是在不停地與不同的文化的沖擊和容納的環節中積累、沉淀、繼承下來的,是中華民族寶貴的文化財富。而武星寬教授在對民族文化的保留上做出了突破,蒙古包的構架是從元代時期開始,建筑上的民族符號便是從他們的圖示中提煉出來,借用傳統的、歷史的、殘缺的符號,整合、放大、取舍、變形、組合,最后才得出的形態,而這種形態中是融入了歷史文化的。歷史是需要回歸的,但需要更多的是嘗試,通過這種不停地嘗試,來達到歷史的與現代的共存,達到形式與功能的共存。
武星寬教授不僅僅是在繪畫亦或是設計上有所成就,繪畫與設計原本是不相交的兩個學科,但老先生通過自己的人生閱歷和對美的見解,將兩者完美的結合在了一起。
生出的年代和時代是有一定的差異性的,有很多的環境,雖然現在看起來是美的,而在當時則有一種恐懼,而作為當時的感受而言,同樣也是一種敬畏。我們可以從老先生的繪畫作品中感受到他對他所畫對象的敬畏,也可以從他的設計作品中體會到他對自己故鄉的思念和對故鄉文化的理解。
在整個歷史的長河中,有很多無法描述的意象,很多設計思維都在沒有一個固定答案的時候形成的,這是畫面亦是設計中想要達到的,問不清就是一種美,美是一種模糊朦朧而卻又明確的意識形態。“問”這個過程就是藝術作品和設計的創作過程和思維方式,很多是沒固定有答案的,沒答案的事物才會具有美感。在繪畫與設計上,是沒有一個準確的解法的,藝術是無解的,是可解不可解。
武星寬教授的繪畫中的常用色同樣也會作為景觀建筑中的常用色,而在繪畫中展現出來的渾厚也有建筑的身影。他正是在這種虛和實中找到了一個平衡點,將虛實結合了起來。虛,是老先生對于人生的理解,是望不盡、問不完、說不清的人生哲理,在有限的形態中述說無限的情感。實,是老先生為了保留故鄉的文化的同時,對故鄉特有的構筑物——蒙古包進行革新,在滿足使用功能的同時,使其在形式上得到升華,將歷史文脈與文化氣息注入了建筑中,形成了一個新的建筑構成形式。老先生在藝術和設計上做出的突破,開辟出了一條新道路,使一個建筑同時富有了現代感、歷史、文脈三者,不僅在形態與空間上達到了和諧,也在形式和功能上達到了一個新的高度,這將會是今后建筑設計發展的方向。
[1]過曉.論作為中國傳統繪畫美學概念的“似”[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
[2]徐曉庚,陳晶.筆墨渾厚,畫風簡明——武星寬現代水墨畫的審美特征[J].美術觀察,2003(6).
[3]姜澄清.中國色彩論[M].蘭州:甘肅人民出版社,2008.
[4]湯超.淺析武星寬作品中傳統繪畫與現代設計的融合[J].赤峰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16(4).
[5]武星寬.武星寬現代水墨重彩作品集[M].中國文聯出版社,2001.
王思豫,研究生,文學碩士,單位:武漢理工大學藝術與設計學院藝術設計專業,研究方向:環境藝術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