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曉展 (首都師范大學 100081)
國產懷舊類青春片對女性的污名化
姜曉展 (首都師范大學 100081)
2013年趙薇執導的《致我們終將逝去的青春》(以下簡稱《致青春》)上映,被視為國產青春片的開端,隨后懷舊類青春片不斷涌現,有漸成類型的趨勢。對這類影片進行分析筆者發現,國產懷舊類青春片性別意識的編碼框架驚人的相似,普遍存在對女性的污名化——拜金女符號的泛濫,丑化女性進而為男性洗白,女性對自我的放逐與否定,而這樣的編碼策略并沒有引導觀眾進行優先解讀而是導致了對抗解讀。
青春片;女性;污名化;對抗解讀
青春片可以囊括的電影非常多,然而筆者在本文中分析的是以“青年人懷舊”為敘事核心的那一類青春片,“21世紀第一個十年之際,‘青年人懷舊’忽然變成了一種令人關注的現象……《致我們終將逝去的青春》的熱映,緊接著《匆匆那年》《同桌的你》、《萬物生長》等電影……都執著于幻想青春時代,讓青春在記憶中返魅。”1包括以上四部電影,再加上《夏洛特煩惱》《左耳》,筆者選取以上六部懷舊類青春片為研究與分析的樣本。這六部影片包含相同的敘事元素:主人公群體出生自上個世紀70年代末和80年代,也就是今天所謂的80后;故事時間軸囊括了主人公學生與工作時期;敘事核心是愛情;商業噱頭為青春懷舊。
六部影片在國產青春片中關注度較高,票房都突破了億元大關,《夏洛特煩惱》更是收入14.4億元,目前位列內地票房排行榜第十名。不僅如此,六部影片在豆瓣也被熱議,評價人數都在10萬量級,參與評價《致青春》《夏洛特煩惱》的觀眾甚至超過了30萬。
《致青春》2013年上映,取得7.2億票房,成為當年內地電影票房榜上的第三名,被視為國產青春片的先鋒。該影片以女性視角構建故事,因此被研究者周衛、楊波,劉秀等納入女性主義電影的行列,他們的研究文章分別為《2010年以來青春電影的女性形象探析》和《女性主義批評視野下的國產青春電影》。但是筆者仔細分析《致青春》后發現,整部影片多處表現出對女性的污名化,而同樣的污名化手法在其后的國產懷舊類青春片種均有體現。對六部影片進行分析和歸納,筆者發現這些影片對女性的污名化主要集中在拜金女符號的泛濫,丑化女性進而為男性洗白,女性對自我放逐與否定三方面。
1.拜金女符號的泛濫
國產懷舊類青春片中拜金女的形象多次出現,且都被注入不同的代表力度,被電影的敘事者自以為是地標榜為對現實社會的再現。
《致青春》描寫了大學宿舍中四個不同性格、不同價值觀的女孩兒,黎維娟是影片著力刻畫的一位拜金女。大學期間她只關注學校里有背景的男生,力勸鄭薇接受富二代的追求,農村出身的前男友找來時,黎維娟直接拒絕對方任何形式的關心,大學畢業盡管被富商未婚夫的兩個孩子厭棄,黎維娟仍選擇嫁入豪門。
還有影片將拜金女的形象刻畫成男性初戀破滅的殺手,成為觀眾不憚以惡意揣測社會揣測女性的放大鏡。《萬物生長》中男主角秋水一直對開奔馳車的男人報以惡意,影片也將奔馳車塑造成男女發展不正當關系的淵藪,究其原因是因為秋水最難以忘懷的初戀放棄自己選擇了奔馳男。《夏洛特煩惱》中秋雅作為男主角夏洛暗戀的對象,現實生活中嫁給形象不佳的富商,在夏洛的穿越時空中也被刻畫成勢利女。《同桌的你》影片根本不去解釋女主角周小梔為何放棄從小的夢想斯坦福大學,轉而嫁給品行勢利的富商,刺破了男主對初戀的美好幻想。《匆匆那年》生硬地在影片結尾處讓蘇凱的妻子出軌銀行行長,令主角們對青春、初戀的逝去唏噓不已。正如豆瓣影評《一個“厭男癥”女導演的情欲史》(評《萬物生長》,排名第一)寫的那樣:“身體缺席但精神在場的小滿,她承擔的初戀女友的身份是去肉欲化的,卻又被男主角認為是因向金錢和權勢投降才離開了自己。”拜金女在一些影片中成為情節推進的關鍵,女性被影射成天生的貪婪者,她們的價值追求往往是不勞而獲,這與男性角色在社會中追逐金錢完全相反。
2.丑化女性進而為男性洗白
用男權思維的濾鏡去凝視社會現象,女性應當作為男性的附庸存在并且順從占據一定的市場,一旦女性反其道行之,祭出女性感性思維的大旗——歇斯底里——去質疑男性的不忠貞,女性被拋棄的命運就不可避免了。
影片《夏洛特煩惱》中夏洛的妻子馬冬梅出現在夏洛初戀對象秋雅的婚禮上,控訴丈夫夏洛的不盡職以及不忠貞,就在夏洛即將承受周圍人譴責的同時,影片讓馬冬梅歇斯底里起來拿刀追砍夏洛,男人的狼狽讓譴責的鞭稍繞開夏洛轉而抽到了馬冬梅身上,當時影片以夏洛的口吻插入畫外音:“這一刻,我作為男人的最后一點尊嚴也沒了。”豆瓣熱門影評《一位中年男屌絲的心聲,對惡心的夢想不真實的意淫》對這樣的手法有清醒的認識:“畫外音敘述道:我作為老爺們兒的尊嚴沒了,而不是,我作為一個老爺們兒居然還這么不懂事。”夏洛穿越回1997年,以抄襲成為著名音樂人后暴躁成性男女關系混亂,就在夏洛這個角色即將丑化的時候,影片的情感走向卻轉折到以更大程度丑化秋雅這一策略上——讓秋雅出軌、將夏洛當做賺錢機器。同丑化馬冬梅的手法如出一轍,被丑化了的秋雅成功地洗白了夏洛這一男性角色。
《萬物生長》中男主角秋水遇上熟女柳青后就見異思遷,背著女友白露與柳青約會被撞破,過錯方本是秋水,影片卻讓白露在秋水和柳青面前歇斯底里起來,絲毫不在意自身形象——吃東西故意搞得滿臉臟水,故意當著柳青面強行與男友親熱,打秋水耳光。《左耳》中張漾女友蔣皎發現張漾與黎吧啦有曖昧,張漾貪戀蔣皎的家財同時又愛慕黎吧啦,情感不忠貞,是應該被譴責的,但是影片卻讓蔣皎當眾逼迫張漾罵黎吧啦是婊子,把蔣皎塑造成無理取鬧的形象。在這些鏡頭語言中女性被刻畫成情感的動物,面對伴侶的背叛會用歇斯底里去譴責,而這些畫面往往是丑陋的、令人厭惡的。這些影片所用策略完全一樣,用歇斯底里為女性打上情感懦弱而控制欲極強的烙印,丑化女性形象,以此來洗白男性的不忠貞,將男性的不專一解釋為脫離丑惡女性的反抗之路。
當然,有些影片中也存在女性不忠貞的情節,但是描寫男性對此的處理態度卻與以上策略大相徑庭,并沒有丑化的鏡頭。《左耳》《萬物生長》中被初戀放棄的男性許弋、秋水僅僅是有些微頹廢,在影片中是被同情的角色。在《匆匆那年》《同桌的你》中男性對女伴情感求而不得的處理方式則是正面的,前者趙燁是理智地壓抑怒火,后者林一則是在澡堂與競爭者比賽喝牛奶“單挑”,成為影片中的搞笑元素。
3.女性對自我的放逐與否定
女性的生活重心向情感嚴重傾斜,情感失敗后自我開始潛抑和內縮,昔日的理想無端被自己放棄,甚至主動地放逐自我。在國產懷舊類青春片中看不到女性的能動性,“無論是女性的自我超越,還是女性的創造力本身,都無法逃脫被男性語言鞭打和閹割的命運,于是出現在男性視鏡中又一異化的女性表象就是其創造性的沉睡與麻木,或是潛抑與內縮,這首先表現為……女性對自我的放逐。”2在這些影片中不乏這樣的女性角色,她們被視為是理性對待感情和拓展事業的絕緣體,感情失敗后自我意識貧乏的令人怒其不爭。
《匆匆那年》里方茴得知男友陳尋與其他女生在一起后,絕望之下卻選擇將初夜交給陳尋男女關系混亂的室友,只是為了讓陳尋內疚,而且沒采用任何保護措施以致懷孕。《致青春》中阮莞整個大學生活就是在處理與男友的關系,兩人分手后阮莞直接參與相親與無感的醫生結婚,影片中的阮莞絲毫沒有愿意參加工作以實現自我價值的想法。《同桌的你》開篇就交代周小梔的理想是考上斯坦福大學,并且將周小梔塑造成學霸,最后卻沒有任何交代周小梔就放棄了斯坦福轉而嫁給富商。正如豆瓣上關于《致青春》的熱門影評《致你們陳詞濫調的青春》寫的那樣:“黎維娟的愛慕虛榮,鄭微的無理取鬧,以及阮莞女神外表下嚴重缺乏的自我意識,幾乎都一成不變。故事的悲觀傾向,讓她們每個人都做了自己,卻也是做了讓她們所鄙視的自己。”
反觀男性對待感情的態度,用豆瓣影評《這是一部詮釋了人類交配本能的偉大電影》(評《匆匆那年》)來總結最為合適:“基因決定了,大部分男人天生花心,大部分女人天生癡情,一旦喜歡上誰就容易死心塌地。”在這些電影中,男主角在感情上幾乎都是游走狀態,不會黏著在一位女性身上,即便感情失敗男性通常會有外在的事業來消解損失,充分體現了男性的創造力與自我意識的強大。
通過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國產懷舊類青春片對女性形象和男性形象的建構采用了二分法的策略:女人是感性、柔弱、隸屬婚姻家庭,男人是理性、強大、掌控事業情感,不僅如此,女性的這些特質被固化、污名化,與之對比的則是男性特質價值評價的流動化和正當化。托多羅夫曾說:“構成故事環境的各種事實從來不是以‘它們自身’出現,而總是根據某種眼光、某個觀點呈現在我們面前……視點問題具有頭等重要性確是事實。”3同樣的,國產懷舊類青春片中性別意識的建構自然離不開主創人員自身的“視點”。六部影片導演與編劇群體的性別比例并沒有明顯的失衡,而這些影片在性別意識上卻如此一致不免令人吃驚,唯一能對此作出解釋的就是男權思維的根深蒂固,這樣強大的力量甚至讓女性創作者——趙薇、李玉、饒雪漫、九夜茴都浸淫其中無法自拔,這也是古今中外文藝作品難以掙脫的桎梏。
電影作為文藝作品有其自身的編碼框架,但根據霍爾模式可以判斷觀眾的解碼思路卻并非一成不變。霍爾模式是指觀眾解讀已制作好的電視訊息可能出現三種立場,分別為霸權立場、協商立場、對抗立場,由這三種解碼立場而生出對應的信息解讀模式為優先解讀、協商解讀與對抗解讀。縱觀豆瓣網友對六部電影的影評,那些被認為最“有用”的影評幾乎都表達了對女性污名化的反感與批判,除了前文曾列舉的影評,《猥瑣的中年人,靠近心臟的那是左乳》(評《左耳》,排名第一)、《不帶套的是人渣》(評《匆匆那年》,排名第二)這些關于不同電影的熱門影評從標題就可以看出其對電影性別意識編碼的對抗解讀。
與高關注度相比,六部電影的好評度顯得較為慘淡,除了《致青春》與《夏洛特煩惱》的評分分別為6.6與7.4外,其它幾部均不及6分,按照豆瓣電影觀眾的通俗說法,這樣的電影是“不及格”的。從各熱門影評所表達出的對性別意識的一致批判可以想見,國產懷舊類青春片性別意識編碼的短板要為電影的差評負擔起某種程度的責任。今后相似類型的青春片該如何彌補這塊短板,則是影視界和學術界需要繼續探討的又一課題。
注釋:
1.周志強.青春片新懷舊:卑戀與“多語性失語癥[J].文藝研究,2015(10):5-15.
2.趙樹勤,李湘.男性的鏡城與女性的異化——90年代中國電影的女性解讀[J].天津社會科學,2004(06):111-115.
3.劉秀.女性主義批評視野下的國產青春電影——以《致我們終將逝去的青春》為例[J].現代語文,2014(04):85-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