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文波 謝 蓉 唐 俊 (南華大學設計與藝術學院 421000)
楊公文化景觀的傳承探析
陳文波 謝 蓉 唐 俊 (南華大學設計與藝術學院 421000)
城市化發展至今,越來越多的傳統習俗、傳統聚落消失在人們的視線中,傳統文化的保護與復興迫在眉睫。本文以湘西托口古鎮楊公文化的傳承研究為例,以耦合理論為支撐,通過對楊公文化系統中特色文化要素篩選和分析,研究各景觀要素之間的內在耦合關系;得出了楊公文化恢復傳承要以祭祀文化為重點、輔助于建筑文化、戲曲文化、龍舟文化的基本思路及恢復保護的四點建議。本文對實現楊公文化的系統恢復和保護有一定理論指導意義。
耦合;楊公文化;景觀;傳承
項目資助:2016年度南華大學“大學生研究性學習和創新性實驗計劃項目”(2016NH044XJYZ)
楊公文化發源于湘西的托口古鎮,最早記錄于明萬歷四十年(1615)的《辰州府志》。楊公本名楊五,宋時平苗有功歿后敕封為鎮江王。楊公在地方人民心中擁有崇高地位,人們往往通過祭拜的方式祈求他賜福保平安。楊公傳說波及了湘西南和黔東南接壤的廣大地區,影響著沅水地區人民的日常生產、生活、藝術等社會各個方面。
2014年,由于托口水電站的蓄水開閘,托口古鎮沉入了水底。楊公文化因此面臨著消亡的危機,楊公文化作為民間巫儺文化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一定程度上影響著巫儺文化系統的發展方向,復興與傳承的必要性大。
耦合理論將楊公文化作為一個整體系統考慮,提取楊公文化景觀有關的特色活動、建筑等元素;研究系統各元素之間的耦合關系,最終達到對整個楊公文化體系的整體把控。
1.耦合理論解析
耦合是指多個電路匯集輸入與輸出之間存在著某種緊密的關聯,并通過相互作用傳輸能量的現象。耦合理論有三個不同層次包括耦合模式、耦合過程、耦合功能。
耦合理論在楊公文化系統分析的應用模式如下:
耦合模式(外在表現)——楊公文化系統——楊公祭景觀(特色要素)
耦合過程(內在機制)——楊公文化系統——祭楊公、賽龍舟、戲曲表演、放排、楊公廟
耦合功能(作用效果)——楊公文化系統——楊公祭景觀
2.景觀元素的篩選提取
祭祀文化——楊公祭
在距托口古鎮大約25km的會同縣漠濱洞頭塘村,曾經有這樣一種祭祀奇觀:“每當船工們遇到烏鴉在天空盤旋時,往往會向空中拋灑飯團;待烏鴉在空中啄食完后,便到楊公廟內宰殺雄雞,祈求楊公保佑平安。”
建筑文化——楊公廟
托口古鎮是楊公的故鄉,楊公廟建筑最多。以托口古鎮為中心的廣大沅水流域,上至貴州的黎平,下至武漢的鸚鵡洲,都廣泛建有楊公廟。
龍舟文化——賽龍舟
每年的端午節,托口和周邊地區都會舉行龍舟比賽;托口的賽龍舟與懷化祭盤古的沅陵龍舟賽、祭屈原的岳陽龍舟賽有很大區別,托口龍舟賽活動祭祀的對象是河神楊公。
戲曲文化——儺戲、陽戲
每年端午,楊公廟里都會舉辦各種慶廟祭祀活動并搭臺唱戲。所唱戲曲都是這一帶的地方性戲曲,被稱為陽戲、儺戲。陽戲、儺戲極具民間戲曲的特色;表演內容多取材于現實生活。
3.元素之間的耦合關系
祭祀文化與建筑文化的耦合關系
楊公廟是一種具有宗教文化內涵的特殊建筑。通過調查發現楊公廟在整個楊公文化體系中出現的次數最為頻繁,說明其作為精神載體的地位較高。每當祭祀活動舉辦時,楊公廟往往充當一個實質性的平臺,為人們與河神楊公心靈對話的直接場所。基于這種場所精神,最終形成了我們所說的獨特祭祀景觀。
祭祀文化與龍舟文化的耦合關系賽龍舟是基于對楊公的紀念所產生的水上文化紀念活動。人們借助龍舟賽來表達對楊公神的崇敬愛戴,借助龍舟賽寄語楊公來年的賜福保佑;人們通過這樣的方式與楊公神進行互動,實質上就是人們對楊公精神的認可。
祭祀文化與戲曲文化的耦合關系
戲曲文化景觀在祭祀景觀中往往充當著配角的角色,重大祭祀活動都會伴隨著戲曲表演節目。托口每到端午節,楊公廟都要進行盛大的祭祀儀式,上演著《降楊公》等儺戲。生活在沅水上的漢子們在放排前,都會到楊公廟內上演《降楊公》之類的儺戲;祈禱在風浪中戰斗的過程中能夠順利歸航。
楊公文化作為鄉土文化的特色代表,恢復發展為旅游休閑類文化極具潛力。整個楊公文化系統中包括了四種主要的文化元素:祭祀文化、建筑文化、龍舟文化及戲曲文化。各元素之間相輔相成,聯系非常緊密。通過對楊公文化系統中各元素之間的耦合分析后得到楊公文化系統傳承的基本框架:形成以祭祀文化景觀為核心,建筑文化景觀、龍舟文化景觀、戲曲文化多元結合的楊公文化景觀系統。關于恢復與傳承的概念思路:
1.祭祀文化:政府主導,民間積極參與。以公共祭祀的形式傳承楊公文化內涵,擴大楊公文化區域的影響力。
2.建筑文化:新建楊公廟建筑,為楊公祭祀活動提供平臺。根據祭祀、戲曲表演、生活場景體驗等劃分不同功能區塊搭建楊公文化建筑群。
3.戲曲文化:努力汲取民間巫儺文化養分,大力發揚本土戲曲文化的特色內涵,豐富戲曲的表現形式。
4.龍舟文化:結合大眾體驗,打造水上文化活動區。定期舉行龍舟比賽、水上戲曲等文化活動。
在楊公文化系統恢復與保護過程中,首先要抓住主導元素的影響力。通過對特色的重點元素進行恢復,多元化相結合以增加文化系統的整體平衡,這樣才能有效的恢復和保護楊公文化。耦合理論在這里,關注的是整個楊公文化體系各要素之間的關系,把特色元素納入到整個文化體系保護中,與關聯元素同時恢復,在對楊公文化整體保護的基礎上進而凸顯其特色價值。
同時,特色要素提取往往要經過反復篩選梳理,對楊公文化恢復中耦合度的研究則需要更加深入。在此基礎上才能考慮相應的恢復策略,才能保證整個文化系統得到有效保護。
[1]譚健.關于托口古鎮楊公文化的調查報告[J].歷史文化雜談,2011.
[2]李懷蓀.沅水上游的土著神楊公探略[J].懷化學院學報,1995,第14卷第3期.
[3]王文明,王鐵環等.托口古鎮傳統建筑文化的特色與價值[J].懷化學院學報,2009,第28卷第3期.
[4]王文明.湘西儺文化的價值及開發方略[J].船山學刊,2003,第4期.
[5]王文明,徐載娟等.托口古鎮民俗文化調研報告[J].懷化學院學報,2010,第29卷第4期.
[6]孫沁,李云.對文化生態保護區整體性保護的思考——以武陵山區(湘西)土家族苗族文化生態保護區為例[J].文史博覽(理論),2014:59-61.
[7]楊小軍,袁政,張佳佳,張盼盼.基于非遺傳承活態保護的鄉村景觀環境概念設計——以長興縣顧渚村為例[J].原創實踐,2015:16-18.
方明,副教授,湖南常寧人,南華大學設計與藝術學院教師,主要研究:地域性景觀設計與非遺文化。
陳文波,男,南華大學本科,中國風景園林學會會員,主要研究方向為大地景觀規劃與生態修復、非物質文化景觀傳承。
唐俊,男,南華大學本科,主要研究方向為非物質文化景觀傳承。
謝蓉,女,南華大學本科,主要研究方向為非物質文化景觀傳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