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評論員
有尊嚴的生活源于誠信
本刊評論員
社會各個階層的人,上至社會精英,下至鄉村老農,畢生都在追求一種體面的、有尊嚴的生活。那么,這種體面尊嚴的生活靠什么來支撐呢?有人說是知識權力,有人說是財務自由;有人追求子孫滿堂,有人信奉基督安拉。其實,真正支撐一個人體面而有尊嚴生活的,只有兩個字,那就是“誠信”。
近些年來,誠信缺失成了一個嚴重的社會問題。從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的轉變過程中,核心價值觀的定位模糊,社會關系的調整滯后,使得一些人追名逐利,腐化墮落。有的身居要職,大搞權錢交易,貪贓枉法;有的瘋狂追逐金錢,不惜鋌而走險;平民百姓,也處處可見造假賣假,短斤少兩,騙子橫行,老幼失序。究其原因,信仰丟失固然是主因,但基本的道德底線被突破,則是產生這些問題的關鍵。
馬克思主義認為,人的本質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人類要生存發展,就必須生產勞動,就必須結成一定的社會關系;人類是以一定的社會關系的形成而存在和發展的,每個人都是作為一定社會關系的總和而存在和發展的。因此,無論是原始社會的協作狩獵,還是現代社會的流水生產,都離不開誠實守信和相互默契。不管你是貧窮還是富有,也不論你身處高位還是鄉村草民,你都是這個社會的一粒砂,一滴水,一顆螺絲釘,都必須遵守社會關系約定俗成的規則。否則,你就會成為說謊者、被遺棄者和罪犯,毫無尊嚴可言。孔子說,民無信不立。大仲馬說,當信用消失的時候,肉體就沒有生命。說明東西方文明對誠信的看法是相同的。
春秋戰國時,商鞅在秦國主持變法,他在南門外立一根三丈長的木頭,并當眾許下諾言:誰能把這根木頭搬到北門,賞金10兩。老百姓都不相信,商鞅將賞金提高到50兩。終于有人站出來將木頭扛到了北門,商鞅立即兌現諾言賞了他50金。商鞅這一舉動,在百姓心中樹立起了威信,接下來的變法就很快推廣開了,使秦國日漸強盛。而在商鞅“立木為信”的400年前,在同樣的地方,卻曾發生過一場“烽火戲諸侯”的鬧劇。周幽王為博取寵妃褒姒一笑,下令在附近20多座烽火臺上點起烽火,等諸侯們率兵匆匆趕到,弄明白并無外族入侵,只是君王為博寵妃一笑,便憤然離去。后來,犬戎攻周,幽王烽火再燃,諸侯誰也不愿上第二次當了,結果幽王被殺、褒姒被擄。可見,“信”對一個國家的興衰存亡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
國家是這樣,個人也是這樣。把一個自然人單獨放到一個荒島上去,你可以在自然環境許可下,為所欲為。而作為一個社會人,就離不開社會關系和規則,就必須遵守國家、族群、社區的所有道德底線,離不開為人誠信。只有這樣,你在社區、工作單位、朋友圈里,才能體面地、有尊嚴的生活。言而無信,朝三暮四,你官當得再大,錢賺得再多,也要遭人鄙視。《郁離子》里有個故事:濟陽富翁船沉落水大聲呼救,有個漁夫聞聲而至,富翁急忙喊:“你若能救我,給你100兩黃金。”待被救上岸后,富翁卻只肯出10兩。不料,后來富翁又一次翻船了,誰也不愿意救這個說話不算數的人。兩次翻船是偶然的,但富翁言而無信、不得好報卻是必然的。
古羅馬著名政治家西賽羅曾經說過,沒有誠實,何來尊嚴?國家的強盛,個人的尊嚴,都絕對離不開誠信。黨的十八大確定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將誠信位列其中,提綱挈領,確實抓住了要害。
(大理 執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