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毅
(延安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陜西 延安 716000)
陜北非物質文化遺產旅游開發策略探析
李 毅
(延安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陜西 延安 716000)
文章在對陜北非物質文化遺產現狀分析的基礎上,剖析了旅游開發視角下陜北非物質文化保護存在的問題,并從注重開發與保護并重、加大非物質文化遺產內涵開發等方面探索了陜北非物質文化遺產旅游開發的策略。
非物質文化遺產;旅游開發;策略
Abstract:In this paper, in the northern shaanxi, the basis of analyzing the present situation and problems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through explores shaanxi tourism development perspective, the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protection of intangible cultural from pay equal attention to pay attention to the development and protection, increasing exploration development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connotation shaanxi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in tourism development strategy.
Key words: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tourism development; strategy
陜北非物質文化遺產就是指在延安市和榆林市區域內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綜合,是承載陜北民間文化的基因,造就了陜北人民與黃土高原環境相適應的獨具特色的民間文化傳統。我國分別在2006年、2008年、2011年公布了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其中囊括了18項陜北非物質文化遺產,包括民間舞蹈5項、曲藝2項、民間美術4項、民俗1項、傳統音樂3項、傳統戲劇1項、民間文學1項、傳統技藝1項。2006年開始陜西省正式啟動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的申報工作,分別在2007年、2009年、2011年公布了三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陜西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中,陜北非物質文化遺產有曲藝、民間舞蹈、民間美術、民間音樂、傳統手工技藝、民俗、民間文學、傳統戲劇等8大類共89項。
當下陜北地方各級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大多與經濟發展掛鉤,一些經濟價值不大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受歷史原因影響,受重視程度仍然不高,再加上口頭傳承方式自身存在的缺陷,致使出現了很多非物質文化遺產因人而存、因人而亡,面臨瀕臨消亡的局面。隨著網絡及文化多元化的發展,使得很多實用價值較低的傳統技藝喪失市場,因而沒有被及時的搜集和整理出來,瀕臨消亡。以陜北民間音樂吳起彈口琴為例,相傳是從康乾盛世流傳下來的,解放戰爭以后,人民生活穩定,彈口琴廣為流傳,逐漸成為當地的一種民間藝術。但是由于其彈奏方式復雜且與現代音樂風格不相符,現在只有少數老年婦人可以演繹一些比較簡單的曲目,瀕臨消亡。
目前發掘、認定非遺傳承人的過程不科學、不客觀;再加上各級部門對非物質文化遺產認識的局限性,重申報、輕保護;重開發,輕管理,從而導致部分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權益得不到保障,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積極性并不高,表現得相當冷漠,從而不能從根本上形成 “自覺”的傳承意識。即使部分傳承人有“自覺”的傳承意識,受經濟利益的驅使,謀生方式的多樣性,尤其是陜北資源型經濟的高速發展,導致部分民間藝人因生活壓力而轉向社會平均利潤高的職業,作為接班人的青年人更是對從事民間傳統文化的傳承工作缺乏興趣,陜北許多傳統文化技藝出現了傳承人的匱乏甚至是斷層的現象。以陜北說書為例,陜北說書是陜北地區的一種曲藝說書方式,因為最初是由窮苦盲人運用陜北的民歌小調演唱一些傳說故事而廣為流傳,現在多為一些老人演繹,年輕人鮮有問津,民間藝人老齡化的問題突出。
雖然合理的旅游開發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和傳承,但是近年來在旅游經濟的驅使下,旅游經營者為迎合游客的獵奇心理,大量的民間傳統文化被快速且粗糙的加工制作投放到旅游市場,夸張且過度的商業氣息嚴重破壞了傳統文化的內涵和價值。如:傳統的手工剪紙大量被機械復制;原汁原味的陜北信天游被電視傳媒取代;陜北秧歌也逐漸地流于陜北過大年的游街形式。從表面上來看,似乎是傳統文化得到了重視出現了新的發展熱潮,但實際上是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一種根本性、原真性的破壞。
陜北非物質文化遺產蘊含著陜北地區的歷史發展軌跡,體現了陜北人民獨特的文化價值和民族特色。然而,在目前旅游開發中只是低層次觀光型旅游產品,主要是一般靜態展示與簡單旅游商品銷售,忽視深層次的文化內涵挖掘,體驗性嚴重不足,難以滿足游客個性化、多樣化的體驗。以陜北窯洞為例,目前在旅游的開發上只停留在革命舊址的展示,作為紅色文化的載體,講解員在進行講解時只以偉人舊址作為宣傳主題,對“窯洞”只字未提。單純的以窯洞文化為專題的旅游內涵的挖掘較少,因此挖掘諸如窯洞的文化的深層次含義迫在眉睫。
陜北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旅游開發,應充分調動陜北社會各界力量的參與,保障旅游經濟在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的投入比例,建立旅游開發項目的專項保護基金,實現保護和開發并重[1]。重視傳承人的教育和培養。陜北地區很多非物質文化遺產具有口口相傳的特征。老前輩文化藝人的離世可能連帶著這門傳統文化技藝的消逝。所以,各級政府在全面清查傳統文化的基礎上,抓緊傳承人的培養,政府文化部門應專門設立保護基金,鼓勵年輕人投入到文化傳統的傳承工作中去。旅游開發部門應加大力度建立健全的傳承人機制,保障老藝人的生活,使老藝人可以專心從事傳統技藝的傳承工作,保證非物質文化遺產后繼有人,人才輩出,世代傳承,永不間斷。
學生是延安旅游重要游客群體,憑借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平臺,在愛國主義教育中滲透非物質文化遺產旅游項目的開發,既可以使前來學習的游客接受到愛國教育和傳統教育,又可以起到保護陜北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宣傳作用。陜北高校也可以結合學校實際,開辦一些與非物質文化遺產相關的課程,不僅可以豐富高等院校的授課內容,提高學生對區域文化的認識和保護意識,也可以激發當地居民的文化自豪感。如在延安大學,已經開設了陜北民歌、安塞腰鼓、陜北秧歌等課程。
旅游業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開發利用,雖然可以將文化價值直接轉變成經濟價值,但是過度的商品化不僅會使非物質文化遺產失去其原真性,也會在一定程度上沖擊陜北地區的傳統文化和傳統風俗,當地居民受商業化的影響,開始只關注經濟利益而忽視文化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在未來的發展中,應轉變開發觀念,將非物質文化遺產推向經濟化、市場化和產業化[2]。因此,要想實現非物質文化在陜北旅游中的應用,就要以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為前提,控制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開發速度和限度。只有合理的開發利用,才能既實現服務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和保護,同時帶來客觀的旅游收入,實現雙贏的目的。
目前,陜北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旅游開發還只停留在表面的呈現而忽視深層次的內涵挖掘。旅游開發可以促進陜北非物質文化遺產價值內涵深度挖掘的進程,陜北非物質文化遺產作為一種文化旅游資源可以滿足旅游客源地尋求異地知識和文化的需求,為陜北地區整個大旅游環境注入新活力。陜北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旅游開發利用還不成熟,保護體系還不完善,要想取得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和旅游開發的雙贏局面,就要號召社會各界參與,同時要建立完善的旅游開發和保護的和諧發展的機制。
陜北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分散性與生存困難性,使得其保護和發展迫在眉睫,陜北紅色旅游潛在的旅游市場為非物質文化遺產旅游發展、非物質文化復興提供了機遇和現實可能性。因此科學、合理、適度的旅游開發是陜北非物質文化遺產擺脫瀕危困境,實現自我生存的重要途徑。
[1]汪倩雯.基于旅游開發角度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以廣東為例[J].清遠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1,4(2):39-40.
[2]王松華,廖嶸.產業化視角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J].同濟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1):108-111.
The Analysis of Tourism Development about the Intangible Cultural in Northern of Shaanxi
LI Yi
(School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Yanan University, Yan'an Shaanxi 716000, China)
G122
A
李毅(1977- ),女,副教授,碩士,主要研究方向為旅游經濟。E- mail:yili898@163.com.
延安大學社會科學基金資助項目“旅游視角下陜北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與開發”(YDS2013- 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