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昌洪
(廣西天峨縣文物管理所,廣西 河池 547000)
螞拐文化在壯族文化中的地位研討
寧昌洪
(廣西天峨縣文物管理所,廣西 河池 547000)
美麗富饒的廣西自古以來就是壯族最大的聚居區,這里具有獨特的壯族文化,處處洋溢著濃郁的民族風情。秀美壯麗的山水、名揚中外的古跡、美不勝收的民間文藝、豐富多彩的節慶活動吸引著越來越多的中外游客蜂涌而至。無論是歷史文物——銅鼓,還是重要的節慶活動——螞拐(廣西桂柳方言把“青蛙”稱作“螞拐”)節和螞拐節上所跳的螞拐系列舞,都反映了一種原始崇拜現象、一種圖騰文化。那么螞拐文化究竟在壯族文化中的占據了一個什么樣的地位,螞拐文化又有何特別之處?文章旨在研究分析螞拐文化的地位與螞拐文化是如何體現的。
螞拐文化;銅鼓;螞拐節;螞拐舞
Abstract:The beautiful and rich Guangxi has been the largest area of Zhuang nationality since ancient times, with its unique Zhuang culture and its rich ethnic customs. Beautiful landscape and famous Chinese and foreign interest, folk literature and art of beautiful, rich and colorful festival activities to attract more and more a swarm of tourists. Both historical relics, Tonggu and important festival-the day turn (Guangxi GuiLiu dialect called "frog" turn "day") and turn day festival the day turn series dance, all reflects a primitive worship phenomenon, a kind of totem culture. So what is the place of the culture in the Zhuang culture, and what is so special about the culture? This paper aims to study how the status and the culture of the culture of the Chinese people are reflected.
Key words:the culture; bronze drum; turn day section; turn day dance
廣西是我國南方歷史悠久的土著民族——壯族的最大聚居區,壯族總人口1 700多萬,是我國55個少數民族中人口最多的民族。千年來,勤勞勇敢的壯民族先民在廣西這片神奇、美麗的土地上,創造了璀璨、光輝的壯民族文化,給子孫后代留下許多珍貴的文化遺產,壯族的文化以其深邃的歷史底蘊一直吸引著世人的眼球。在神秘古老的壯族文化中,最具代表性的當屬螞拐文化。提起螞拐文化,人們自然會聯想到銅鼓、螞拐節和螞拐舞。
壯族先民崇拜螞拐,是其生活環境、主要是經濟生活決定的。廣西地處亞熱帶,氣候溫熱多雨,水源充足,土地濕潤,對發展農業十分有利,因此很早的時候,壯族就成為一個以水稻種植為主的民族。發展農業,首要的愿望就是祈盼上天風調雨順,地上五谷豐登。然而,在生產力極其低下,科學技術極其落后的遠古時代,雨水的多少并不隨人所愿,時而風調雨順,豐收天成;時而大于連連,江河暴漲淹沒田園,泛濫成災,出產欠收;時而久旱不雨,溪河斷流,水田干裂,顆粒無收。在生產力低下,科學知識貧乏的遠古時代,先民們對雨水時多時少這種自然現象及其原因無法正確認識,更無法抗拒并產生畏懼感,于是往往把消除水旱災害、風調雨順的愿望寄托在冥冥中的超自然神靈力量上。壯族先民在長期的生活和生產實踐中發現螞拐的嗚叫聲與風雨有著很大關系,螞拐與雨水之間有著一種神秘的聯系。他們認為螞拐是一種能呼風喚雨的神靈物,能給人類傳遞風雨信息,有預報風雨的特性。于是壯族先民便對它產生了恐懼和崇拜,“恐懼創造神”。青蛙成了壯族先民的氏族圖騰崇拜的偶像,這是一種“在想象里并借助想象以征服自然力、支配自然力、把自然力加以形象化”的表現。
廣西紅水河流域壯鄉開春舉行敲銅鼓迎“螞拐”的神圣祭典中,你可以聽到千年亙古不變的銅鼓聲,銅鼓早已是壯族文化中最具典型的代表物,它絕對是壯麗錦繡的壯族文化中獨放異彩的文化遺產[1]。
銅鼓是廣西最有代表性的文化遺物,它在廣西的分布十分廣泛。若以縣市為單位計算,曾經出土或使用過銅鼓的縣市占總數的88%以上。傳世銅鼓最多的是河池和百色兩市,以紅水河流域最集中。對于銅鼓研究者來說,廣西無異于是一塊“圣地”。史學界有“北鼎南鼓”之說,銅鼓的歷史地位可見一斑。
銅鼓是嶺南的古代文物,其型式典雅莊重,鼓體鑄有太陽、云雷、翔鷺、羽人船、園渦、十二生肖圖等紋飾,十分生動。最引人注目的是,兀立于鼓面周邊的螞拐立體浮雕,數量從一只、四只到六只不等,造型別致,栩栩如生。有考古學家分析認為,飾有螞拐的銅鼓是古代壯族的西甌、駱越部族所創造,它蘊含著神秘可畏的圖騰崇拜觀念,壯族簡史中也提到:銅鼓上的“蛙、蟾蜍的飾紋,可能是壯族先民們圖騰崇拜或祭祀的反映”。
銅鼓在壯族社會中起著重大的作用,它是財富和權力的象征?!熬科湓?,便是由于銅鼓具有權力象征意義的緣故,而這種權力正是由螞拐圖騰演變而來的”。當螞拐于銅鼓結合之后,銅鼓便成為避災、求雨、祈福的“靈物”,受到人們的敬畏。銅鼓使用者有意利用圖騰的魔力凝聚民族的思想、鞏固自己的統治地位并名正言順地僭號稱王。
以祈求年年風調雨順、歲歲五谷豐登、四季六畜興旺為核心的壯族螞拐節,是螞拐文化中最具代表的節慶活動,主要流行于壯族主要聚居區之一的廣西紅水河流域河池市境內。從流傳至今的崖壁畫和傳世銅鼓可以推斷,壯族螞拐節至少可以追溯到春秋戰國時期,它一直伴隨著壯族的歷史發展過程而傳承。每年新年春節到來之時,這里的壯鄉村寨都舉行隆重熱烈的螞拐祭祀活動[2]。
螞拐節,一般從大年初—起至二月初二結束?;具^程為找螞拐、抬螞拐游村祈吉祥、螞拐歌會、葬螞拐、蛋卜、吃螞拐飯等程序組成。在紅水河流域壯家村寨,都十分盛行螞拐節活動,歷史上建成將近200至300座的螞拐廟(亭)。據民國八年(1919年)黎德宣編纂的《河池縣志》中有簡單的記述:“是月(正月),各哨村民皆埋螞拐,眾鐃鼓送之,墳上遍插色旗,至除夕發現蟆拐的骨色以卜來歲祥?!保駠四辍逗映乜h志》卷二“輿地志風俗”316頁)埋螞拐節的活動從大年正月初一持續到二月初二(或者鼠日)活動共有16個程序:有取仙水、找螞拐、立篙、懸幡、孝螞拐、唱螞拐歌、集體巡游田垌和村寨、跳螞拐舞、咒罵皇后、大頭仙驅瘟、游戲娛樂、埋螞拐和攔客赴宴。整個埋螞拐節活動中,“跳螞拐舞”最為熱鬧,也是民眾百姓最集中的時候[3]。
螞拐舞是壯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它作為壯族一種土生土長的舞蹈形式,千百年來,不斷地傳遞著壯族民俗的原始文化,積淀著豐厚的壯族原始文化信息。螞拐舞不僅具有良好的健身、娛樂和藝術審美價值,而且還具有促進民族文化認同,增強民族自信心,加強村鄰和諧共處,助推旅游產業發展等多種社會功能。螞拐舞以螞拐擬人化的農業生產過程為舞蹈語言,表達人們在水稻種植生產中,祭祀螞拐,祈求吉祥、平安和豐收的景象,是農業生產活動的生動再現。
螞拐舞就是較多地模仿螞拐的跳躍、舞動動作的一種民俗舞蹈?;緞幼鞔蠖疾捎猛苄袪詈屯懿教鵂?。運行路線一般為“之”字形前進。螞拐舞的內容涉及跳螞拐舞、皮鼓舞、螞拐出世舞、拜銅鼓舞、毛人舞、耙田和犁田舞、播秧插秧舞和耘秧舞、打魚撈蝦舞、驅邪滅瘟舞等等,生動再現一年四季勞動場景。在每年的正月末二月初的農事開始之前,當地的壯族青年男女便自發地組織跳起歡快的螞拐舞,以求一年風調雨順,莊稼豐收。
現在流傳于紅水河畔壯族村寨的《螞拐舞》,是壯族圖騰文化的遺風,經過人民長期的加工改造之后,已經不再是一般模仿膏蛙形態的擬獸舞,而是泛指在“埋螞拐”儀式(即埋藏蛙神的祭典儀式)之后,由群眾表演的一整套反映農業生產勞動和生活情趣的大型組舞。它一般是在一塊大田上表演的,圍觀者成千上萬。表演者戴著各式各樣的面具,穿著各式生活服飾,在銅鼓、皮鼓和嗩吶的伴奏下,嚴格地按照傳統程序進行表演。在傳統節目表演結束之后,群眾還自發地開展民間趣味競技比賽和表演活動,活動涉及挑米、包粽子、磨豆腐、雙背人、拋繡球等比賽內容,另外還有紡紗織布,對唱山歌等表演活動。整個活動形式自由活潑,舞姿健美奇特,風格古樸,生活氣息濃郁,帶有一定原始圖騰舞蹈色彩[4]。
近年來,黨和政府高度重視保護和傳承民族民間優秀文化,出臺一系列的保護措施,這些措施不僅包括靜態層面的,還包括動態層面的保護,使壯族螞拐舞獲得了很好的保護和傳承。天峨縣納洞村村民每年都在農歷正月期間自發舉辦螞拐民俗文化節,每年的活動都引來各地媒體和專家關注,成為當地一大民族特色文化品牌。目前,廣西壯族螞拐節已經列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壯族螞拐舞已經列為廣西壯族自治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專家建議,把文化資源和旅游業有機結合,合理開發利用,把文化資源轉化為文化生產力,實現文化保護和經濟開發的良性互動,使壯族螞拐舞適應今天變化了的時代,具有時代氣息,并在新的時代里獲得新生。
[1]周作明.永遠的朝陽:民族旅游研究[M].廣州:廣東旅游出版社,2002.
[2]吳忠軍.民俗文化與民俗旅游[M].南寧:廣西民族出版社,2001.
[3]廣西統計年鑒2001[M].南寧:廣西南寧統計出版社,2002.
[4]蘇裕芬.八桂邊寨的少數風情習俗[M].南寧:廣西民族出版社,2000.
Discussion on the Status of the Culture in the Zhuang Nationality
NING Changhong
(The Tian'e County Cultural Relics Management Office, Hechi Guangxi 547000, China)
G122
A
寧昌洪(1972-),男,助理館員,主要研究方向為文物保護與研究。E- mail:1315984609@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