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晨婧 沈云秀
多元增收成為職工的點金筆
□付晨婧 沈云秀
四師六十八團七連一片水稻地被一圈藍色塑料圍欄圍住,種植戶羅斌正在往地里投放蟹苗,活潑的螃蟹一落地立馬扎進水稻地的泥土里。羅斌一邊忙一邊告訴筆者:“我今年用10畝水稻地實驗養天山雪蟹,今天投放蟹苗50公斤,我也做做那個敢于吃螃蟹的人,要是今年養殖得好,明年我70畝水稻地全部養上螃蟹。”該團率先引進天山雪蟹養殖項目,在每個農業單位書記、連長指揮田中做實驗,為職工群眾開辟稻蟹共作新途徑。全團12個農業單位共計240畝稻蟹養殖試驗田,每畝計劃投入5公斤蟹苗。全程養殖過程由專職技術人員服務跟蹤指導。目前天山雪蟹市場上一公斤120元,銷路好,非常有發展前景。
六十八團緊抓地理優勢和資源優勢,大力開展招商引資工作,推動團場經濟建設和發展,截至目前,該團招商引資落地項目14個,總投資3.37億元;在談項目48個,擬投資金額5.4億元。
九連的月牙湖占地300余畝,天然坑塘景色宜人,但多年未得到開發利用,2017年2月通過招商引資與山東客商樊國強對月牙湖進行實地考察,發現月牙湖具有水產養殖、蓮藕種植的價值。計劃投入2000萬元對月牙湖進行改造,計劃深水區引進小龍蝦、螃蟹等高附加值的水產品養殖,淺水區進行蓮藕種植。預計2017年實現經濟效益120余萬元,帶動連隊職工群眾就業25人。
七連充分利用連隊緊鄰綽霍爾河的地理資源優勢,利用連隊天然坑塘打造一個集餐飲、垂釣、觀光、養殖為一體的漁家樂、農家樂項目帶。項目總投資420萬元,投放草魚、鯉魚、鰱魚等16000余尾、白斑狗魚8000余尾、中華鱘5000余尾;養殖土雞、吐鴨、鵝等6000只;修建漁家樂餐廳、蒙古包等占地1500平米;垂釣臺80個。預計產值150萬元,提供就業崗位12個。
該團將促進職工多元增收作為首要工作來抓,作為績效、物質文明、干部年薪考核的重點及評先的重要依據,堅持季度考核和重點工作隨機督查、一票否決等制度,不斷健全完善配套措施和獎懲機制,確保通過機制的健全完善來保證職工的收入有穩定增長。以“三三制”(1/3的人承包土地,1/3的人發展養殖業,1/3的人發展服務業及勞務經濟)為目標,在挖掘農業潛力、實施科技推動,鼓勵職工“退二進三”提高非農收入比重,發展農業新型經營主體、設施農業和勞務創收等方面下功夫。
同時調整產業布局和分布,做好可持續發展,不斷推進三產的發展和所占比重。把生態旅游、生態養殖、服務業等作為今后發展重要的經濟增長點,要求各單位結合自身優勢,打造多元增收亮點項目,進一步扶持職工群眾加大投入力度,加快發展步伐,依靠科技進步,實現新興產業的規模化和產業化,全面帶動周邊連隊經濟發展,致富職工群眾。
二連職工姚建強告訴筆者:“2013年,我閑時在網上看招工信息,無意看見海南三亞碼頭招工,我就抱著試試的心態去看看,心想要是不成就當出去旅游了。沒想到去了后管吃管住,一個月4200元工資。現在我每年負責組織人農閑時去三亞打工,一個月工資5500元,大家都很高興,又賺錢又可以吃海鮮、旅游。”姚建強每年水稻收獲后,組織人員去海南三亞福港碼頭裝卸貨物,目前月工資5500元,務工時間從11月到第二年3月,可以趕回來水稻育秧,務工人均收入27500元。
七連職工王成國通過組織人員打草簾,人均一天200元收入。連隊為打草簾務工人員免費提供稻草和場地。秋收期間,共有3家草簾廠、13臺草簾機、170多職工群眾加入到打草簾的隊伍中,通過捆草、裝車、打草簾等,每天工錢200多元,累計人均創收5000多元。
該團每年定期舉辦技術培訓班,如電子商務、面點制作、手工藝制作、鍋爐工、電焊工、美甲、美發、家政服務等一系列技能培訓。讓職工群眾掌握一門技能,增加就業競爭力。鼓勵職工群眾多元發展、多元增收,通過農閑期間外出打工,充分利用剩余勞動力,創造價值。
充分發揮4個專業合作社在資產規模、吸納職工數量和輻射帶動作用。利用300萬元貸款貼息資金、兵團多元增收先進團場獎勵資金70萬元和興邊富民行動項目滾動循環發展,向師工會申報2個職工自主創業貸款貼息項目,進一步激發了職工發展養殖業的積極性。生豬養殖合作社在八連建起1萬頭種豬繁育示范場,飼養原種豬660頭,上半年出欄豬4000余頭,帶動了八連及周邊連隊職工養豬的積極性。蛋雞養殖合作社在四連擁有標準化蛋雞圈舍25座,圈舍面積12340平方米(新增3948平方米),年養殖量達20萬羽,產蛋率在92%左右,可實現年產值600多萬元,獲利150多萬元,戶均純收入達8萬元以上。蛋雞養殖合作社從飼料供應、雞苗選購、禽蛋銷售、蛋雞淘汰等方面實現訂單作業、七統一分管理模式,鞏固和提升6個萬畜精養基地的示范成果。
“典型引路”發揮多元增收示范戶團級20戶、師級2戶、兵團級1戶,自營經濟專業戶收入超過10萬元的209戶和新增自主創業示范戶5戶的典型引路作用,使職工學有方向、干有榜樣,帶動了800余名職工從事畜牧養殖、農機服務、設施種植等進行多元增收。
六十八團黨委崇尚創新、創業致富的創新文化和價值導向,不斷拓寬多元增收途徑,激發職工群眾潛能。加強宣傳部門對多元增收的新聞宣傳和輿論引導,報道一批先進事跡,樹立一批典型人物,拓寬多元增收渠道和空間,形成人人想發展、謀發展生動局面,努力把六十八團多元增收項目打造成環境最優、活力最足、成果最多、輻射帶動最強的致富帶。□
欄目責編:磊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