維權保障
企業勞動爭議調解委員會是企業內部解決勞動爭議的機制,是企業依法設立的、調解企業內部勞動爭議的群眾性組織。企業勞動爭議調解委員會在我國已經有較長的歷史了。1993年國務院出臺了《企業勞動爭議處理條例》,該條例規定,企業可以設立勞動爭議調解委員會,負責調解本企業發生的勞動爭議。1994年制定的勞動法肯定了這一制度。從實踐看.由企業勞動爭議調解委員會調解勞動爭議,有利于將勞動爭議解決在企業內部,使勞動關系得以維持,是一種非常好的解決爭議的方式。多年來,企業勞動爭議調解委員會在解決勞動爭議中發揮了一定的作用。
據統計,企業勞動爭議調解委員會建立以來,全國各類企業勞動爭議調解委員會受理,并有效調處了大量的勞動爭議案件,有效地維護了勞動爭議雙方當事人的權益,維護了勞動關系的穩定。為了進一步發揮企業勞動爭議調解委員會的作用,《勞動爭議調解仲裁法》延續了《企業勞動爭議處理條例》和《勞動法》的規定,將企業勞動爭議調解委員會作為調解勞動爭議的重要組織之一作了規定,而且還對企業勞動爭議調解委員會的組成作了規定。
企業勞動爭議調解委員會是設在企業內的調解組織,它是在職工代表大會領導下.相對獨立地依法調解本企業勞動爭議的群眾性組織。從我國現行勞動爭議處理法規規定的內容來看,它主要有以下性質。
(1)法定性。企業勞動爭議調解委員會是企業設立的調解組織,其組成人員及組成辦法是法定的,調解委員會遵循一定原則、按照規定程序、依照國家法律和政策調解勞動爭議.其活動是法律行為,受到國家法律的支持和保護,是企業內部民主法制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
(2)獨立性。企業調解委員會作為企業內部勞動關系的協調機構,有其相對獨立地位。主要表現在三方面。1)機構獨立設置。調解委員會因調解企業行政和職工的爭議,其機構不宜與企業行政管理機構混合設置,或者設在企業行政。在企業內,勞動爭議調解委員會和人民調解委員會因工作任務不同,機構組成人員各異,業務指導關系分屬不同上級主管部門,也不宜合并設置。2)調解委員會調解勞動爭議時,有相對獨立行使調解工作的權力。其調解活動不受企業行政干預。企業行政在調解爭議過程中,只作為一方當事人參加調解活動,不能凌駕于調解委員會之上,以行政命令左右調解活動。同時,企業調解工作也不受任何個人、國家行政機關、司法機關的干預。勞動爭議仲裁委員會與企業調解委員會只存在業務指導關系,不是領導與被領導關系。并且,調解委員會辦事機構設在企業工會,工會也不能完全替代調解委員會進行法定的調解爭議工作。3)調解委員會雖由企業行政、工會和職工代表組成,但作為一個調解組織,應是一個完整的整體,其任務和宗旨是以事實為依據,以法律、法規為準繩,妥善處理爭議,各個方面的代表都應立足于當事人之間,不偏不袒,堅持依法維護雙方當事人的合法權益。
(3)群眾性。勞動爭議調解委員會是一個群眾性組織,它的組成人員是由企業各方面推進代表產生的;它的工作方法是采取民主協商、說服教育、啟發疏導,促使雙方當事人自愿達威成協議。它既不能采取行政強迫手段,也不能采用法律強制手段,它所進行的活動是群眾自我管理、自我教育的活動,不會產生法律強制的后果,因此,企業調解委員會從組成形式、工作方法及其工作性質來看,都具有鮮明的群眾性特征。
(4)專一性。勞動爭議調解委員會是一個調解組織。是專門做調解工作的,不是其它群眾組織。它的任務是調解企業和職工因實現勞動權利和履行勞動義務所發生的勞動爭議,企業內發生的其它民事、經濟糾紛,以及生產經營中的問題,不屬調解委員會的調解范圍。因此。企業調解組織的職責范圍具有專一性。
按照《勞動爭議調解仲裁法》的規定,企業勞動爭議調解委員會主任由工會成員或者雙方推舉的人員擔任。
將勞動爭議調解委員會設于企業(基層)之中有以下優越性:
(1)有利于及時解決勞動爭議。勞動爭議調解委員會設在本企業(單位)之中,為及時解決勞動爭議提供了便利條件。
(2)有利于使爭議解決于基層之中。勞動爭議調解委員會設于基層,由于委員們非常熟悉企業的情況,易于將勞動爭議解決于萌芽狀態。
(3)有利于節約人力、財力。由于勞動爭議調解委員會設于本單位之內,當事人無需為解決勞動爭議外出奔波,可以省去許多費用。
(4)有利于工會充分發揮維護職工合法權益的職能。按照法律規定,勞動爭議調解委員會可以由企業工會代表擔任主任,這就使得調解委員會與工會組織建立了密切的聯系,為工會維護職工合法權益創造了有利條件,可以更好地保護職工的合法權益不受侵犯,使勞動爭議獲得合理的解決。□
欄目責編:晨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