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麗英
(河北省地方志編纂委員會辦公室,河北 石家莊 050051)
淺析如何記述志書中的“社會內容”
任麗英
(河北省地方志編纂委員會辦公室,河北 石家莊 050051)
“社會”是地方志書必記內容之一,它在志書中有多種表現形式,要多角度多形式體現和反映社會內容。其中,社會生活是地方志書記述社會內容的一個重要方面,民俗變化和家庭婚姻也是二輪志書中要著力反映的內容之一。地方志書還要補充民生中的社會熱點、焦點問題。
志書;記述;社會;認識
“社會”是地方志書必記內容之一?!兜胤街竟ぷ鳁l例》對此有明確規定:地方志書,是指“全面系統記述本行政區域內自然、政治、經濟、文化和社會的歷史與現狀的資料性文獻”。2008年9月16日中國地方志指導小組制定印發的《地方志書質量規定》對“社會”部分記述應該涵蓋的范圍,有大致的限定,即包括人民生活、人事和勞動社會保障、民政、民族、宗教、風俗、方言等。筆者認為,《地方志工作條例》規定了志書的記述對象應該有社會方面的內容,這里所指的社會應該是除了自然、政治、經濟、文化之外的所有內容。但對社會內容是以一個類目出現,還是分散記述,并沒有限定?!兜胤街緯|量規定》也只是對“社會”記述范圍進行了一個大致的劃定,這就給方志工作者一個可以自由創作的空間,這個空間,不僅是形式,還包括內容。
一輪編修的很多志書都設有以“社會”為標題的部類,內容大多涉及風俗、方言、宗教、人民生活等幾部分。當時就有學者就“社會”的外延和內涵展開過學術討論,認為“社會”是相對于自然而言的,它可以涵蓋自然之外的所有事物,在志書中僅這些有限內容以“社會”為名設一部類不妥。確實,社會的內容相當廣泛。商務印書館《現代漢語詞典》2002年增補本,對“社會”一詞的解釋如下:一是指由一定的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構成的整體,也叫社會形態;二是泛指由于共同物質條件而互相聯系起來的人群。但志書中的社會與詞典中社會涵義有著明顯的不同,志書中社會概念涵義顯然是狹義的理解。從《地方志工作條例》《地方志書質量規定》中對社會內容的劃定,到人們約定俗成的理解來看,志書所需要記述的社會,更側重于對社會生活、社會制度、社會行為、社會變遷和發展及其他社會問題的反映。其中社會制度、社會行為、社會變遷和發展的內容需要結合地方志書自然、政治、經濟、文化等部分進行記述,這也正是自然、政治、經濟、文化四大部分所需要體現和反映的。而社會生活和社會問題的表象較為零碎分散,這些內容不僅要在地方志書的人民生活、宗教、風俗、人口、家庭、婚姻部分中集中體現,還應該在經濟部類、政治部類、文化部類中的多個部分多個角度來體現。
社會生活是社會的重要組成部分,社會生活包括物質生活、精神生活與社會交往等。社會生活的演變既是政治變遷、經濟轉型、外來影響等作用下的產物,又是政治、經濟、文化、教育等領域變革的表征。社會生活的演變反過來對于政治、經濟、文化、教育等的發展又產生了深遠影響。志書中記好社會生活對我們研究一個時代一定區域內政治環境的變化、生活方式的變革、思想觀念的更新有著積極的意義。
社會生活的內容主要表現為個人、家庭及其他社會群體在物質和精神方面的消費性活動,包括吃、穿、住、用、行、社交、文娛、體育、學習、戀愛、婚姻、風俗習慣、典禮儀式等廣泛領域。在志書中主要可以在三個方面體現和反映:一是人民生活部分;二是民俗部分;三是家庭婚姻部分。
二輪修志以來,方志界在反映人民生活方面有很多理論研討并且已付諸實踐,而相對來說,對民俗和家庭婚姻部分重視程度還不夠。
就民俗來講,因為在第一輪修志時,大部分志書已經記述過風俗,有些修志人員認為第二輪修志不用再寫了。我們應該看到,第一輪修志反映服飾、飲食、器用、居行等物質生活習俗及節日習俗詳細,而對社交、娛樂、信仰等習俗寫得過于簡略,或沒有涉及。民俗是反映時代的一面鏡子,是觀察社會的一個窗口,民俗雖然傳承,但也隨著時代的變化而發生變化。特別是這20多年間,一些新的民俗出現了,一些陳腐的民俗又死灰復燃。第二輪修志不少志書對民間的惡風陋俗及其演變反映得很不夠,有的簡略提及,有的沒有記載。要反映時代的變化,我們就不能不記述這些方面的內容,包括生活習俗的變化、禮儀習俗的變化、節日習俗的變化、信仰習俗的變化。民國18年(1929)10月國民政府內政部制定并下發各省民政廳的《風俗調查綱要》可以為我們現今修志工作的民俗調查提供一個完整的樣本。目前在南京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里仍保存著河北、陜西、山西、山東、江蘇、江西、四川等省報部的各市、縣在民國21年至23年所呈報的《風俗調查綱要》,當時的國民政府進行風俗調查,其目的就是想通過對生活狀況、社會習尚、婚嫁情形、喪葬情形的調查研究,來制定涉及國計民生的針對性較強的政策。我們今天完全可以拿過來為我所用。
當時的調查綱要分四大部分,每個部分又分13至15個方面,具體內容如下:
(甲)生活狀況
1.職業概況 2.主要物價 3.服飾習尚 4.飲食嗜好 5.居室情形 6.交通狀況 7.家族制度8.錢幣及度量衡現狀 9.氣候及雨量情形 10.農產品 11.制造品 12.救恤制度 13.保衛情形14.其他習慣
(乙)社會習尚
1.起居 2.交際慣例 3.宗教情形 4.迷信狀況 5.盜賊 6.娼妓 7.奴婢制度 8.農佃制度9.娛樂 10.賽會 11.訟爭 12.械斗 13.其他習俗
(丙)婚嫁情形
1.訂婚辦法 2.婚約形式 3.聘禮種類 4.選期手續 5.迎娶儀式 6.結婚儀式 7.成婚后之各種禮節 8.結婚年齡 9.續娶習慣 10.改嫁習慣 11.贅夫習慣 12.多夫或多妻習慣 13.童養媳習慣 14.其他特殊習慣
(丁)喪葬情形
1.始喪情形 2.遺囑形式 3.繼承關系 4.入殮手續 5.成服禮節 6.喪服等差 7.訃告形式8.吊奠禮節 9.發引儀式 10.安葬儀式 11.服喪期間 12.居喪制度 13.祭祀禮節 14.女子之地位 15.其他特殊情形
當時許多縣借此把這些內容引入縣志。民國23年(1934)的河北《清河縣志》在記敘“婚禮”和“喪禮”時,每一個細目都照抄《清河縣風俗調查綱要》。民國23年印制的河北《懷安縣志》記載,許多婦女,“極信因果輪回及聽天由命之說,無論境遇如何痛苦,悉委之于命,卒能安然忍受,而無絲毫反抗思想”。民國24年印制的河北《張北縣志》記載,在河北陽原縣本來各街口多有五道廟,縣城不下20余處,各村則一至數處不等。祀無定期,民眾每有祈禱,即持香紙跪求,有因病者,亦有因子嗣或他事者,每晚必有人祈。民國20年,該縣縣長劉志鴻奉內政部令,又鑒于香櫧之靡費,病者之徒死,乃下令毀其廟以絕之。“然迷信甚深,過期又跪拜如昔矣”,甚至有人“坐待長生富貴,不知進取,阻人類之進步,貽誤國家社會”。由于當時各縣都按《風俗調查綱要》所列的項目進行了調查,所以,20世紀30年代編纂的許多地方志書對迷信這種惡俗的危害性都有所記述,認為迷信的泛濫造成對社會進步極為不利的后果。迷信觀念嚴重之人,深受宿命論的毒害,安于現狀,不思變革,不愿為改變自己的命運而奮斗。這些舊志書中的資料為社會學者研究不同社會時期發展演變提供了佐證,同時也為我們今天修志記述惡風陋俗提供了范例。
在第一輪修志的時候,在志書中還很少出現家庭婚姻。在河北省,第二輪《井陘縣志》是較早把家庭、婚姻作為志書的重要部分來記述的,而且取得了很好的效果。這部志書在“家庭”類目下設“家庭類別”“家庭規?!薄凹彝ド薄凹彝ソ逃薄凹彝狃B與贍養”“家務勞動”六個條目?!凹彝ド陛^之一般志書更為深入細致,分為四個子目:人口出生率、生育年齡與孩次、生育子女數、生育意愿?!凹彝ソ逃笔且话阒緯胁欢嘁姷模珔s是十分重要的一項內容,這一條目下設有三個子目:“學業期望”“教育內容”“教育方法”?!凹彝狃B與贍養”下設三個子目:“嬰兒哺乳”“撫養子女方式”“贍養老人方式”。“家務勞動”下設四個子目:“勞動時間”“勞動承擔者”“勞動現代化”“家務勞動社會化”?!凹彝ァ鳖惸亢蠹础盎橐觥鳖惸?,它下設四個條目:“婚齡”“未婚及喪偶”“離婚”“再婚”。《井陘縣志》對家庭、婚姻部分篇目設置和內容記述的探索,給我們開辟了一條志書中如何記述社會生活之路。筆者相信,隨著修志理論的進步和實踐的深入,社會生活的內容會融入到志書的各個角落,整部志書會展現出這個時代這個社會變革時期的生活畫卷。
20世紀30年代社會學家吳景超所寫的《中國縣志的改造》,于今仍具借鑒意義。作者指出了縣志編寫需要改造的地方,即內容要廣泛,“可以包括社會中各種問題”,而且應突出重點,反映社會上“極重的事實”,反映“于民生最有密切關系的事實”。認為李景漢先生所編的《定縣社會概況調查》,“才是我們所需要的縣志”,它可以“作別種縣志的模范”。因為這本書貼近實際、貼近民生,反映了社會中極重要的事實,讀者看完了這本書,對于定縣社會的認識,比親身到定縣參觀半個月還要深刻。
當今社會也需要這樣貼近生活、貼近現實的好志書。但大量志書出版發行以后,不被群眾所認可,認為志書是各部門的工作總結,領導的政績介紹,缺乏對社會現實狀況的記述。而且現在許多修志工作者對記述社會熱點、焦點問題采取回避態度,認為如果記述了,就會給黨、給國家、給人民的工作添亂。確實,編修志書是為了給黨、國家和人民服務,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服務,所以一定要保證政治質量。但如果說,志書中記述了群眾關心的熱點、焦點問題就會給政府帶來負面的影響,筆者不敢茍同。續志中客觀地記述這些內容,不僅能夠如實反映改革開放的道路中存在的問題和新事物,而且會為政府的正確決策提供有價值的資料,對經濟建設、文化建設和其他方面建設起到促進作用。
如人口老齡化問題是現代社會值得關注的問題之一,人口老齡化對社會保障、人民生活水平、勞動就業都具有較大影響。井陘縣統計局根據第五次人口普查資料對全縣的人口老齡化問題做了一個詳細的分析,寫成了專題《井陘縣人口老齡化現狀》,收入縣志附錄?!毒€縣志(1985-2004)》還把《井陘縣職業結構與社會階層結構分析》《對井陘縣城鄉居民收入差距的調查》收入有關部類的附錄中,不僅增強了志書的可讀性,而且為政府決策提供了依據。
很多修志一線的同志在理論和實踐上對社會熱點和焦點入志這一問題做了有益的探索。浙江省杭州市蕭山區地方志編纂委員會辦公室錢志祥、楊賢興兩位同志在《試論“農業、農村、農民”在新一輪志書中的布局——〈蕭山市志〉設置“三農編”的嘗試》論文中提到,2003年蕭山地方志辦公室啟動二輪修志,在《蕭山市志》綱目中專設“三農編”,使農業、農村、農民得到完整的反映。這雖是一個初步的嘗試,但也不失為是一個新的突破。浙江省瑞安市志辦周田田提出,農民工作為我國工業化和城鎮化進程中產生的特定群體,是我國新一代產業工人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國家的經濟建設和發展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力量,因而是一個不能忽視的群體。由于諸多原因,首輪修志大多沒能記述這一內容。因此,二輪修志無論從補前志之缺還是充分反映改革開放的熱點難點問題,農民工都是重要記述內容。特別是農民工大量輸入、輸出的地區更要花一番功夫。近年來在河北省,由于省方志辦的大力倡導,一些志書主編通過社會調查的方式,把許多社會熱點、焦點問題的記述引入志書,取得很好的效果?!毒€縣志(1985—2004)》《行唐縣志(1991—2005)》《欒城縣志(1993—2005)》出版發行以后,受到社會的關注和好評,就是明顯的例子。但要避免一種傾向,有些志書把所有的熱點、焦點問題以調查報告或專題的形式,列入志書的附錄中,有的多達幾十篇。這樣地方志書就會成為社會問題資料匯編,破壞了志書的體例。所以一定要把握好分寸,不能過分。其實許多內容是可以融入志文,如在志書有關部類設置有關篇章,或在有關正文中,畫龍點睛的一段文字即可解決問題。
K29
B
1003-434X(2017)05-0025-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