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芳
信息技術與語文核心素養如何有機融合
王 芳
新課標中多次提出在九年義務教育階段的語文課程必須針對和面向全體學生,課程目標是使學生能夠獲得基本的語文素養。語文專家對語文素養一詞給出的解釋是,語文素養是指一種比較穩定的,可以滿足基礎的社會和時代發展要求的聽說讀寫四方面的基本能力,以及文學方面的學識修養和語言風格,欣賞水平等人格修養。語文素養最核心的內容可以概括為語文能力。語文能力,既包括聽說讀寫的能力,也包括文章寫作,美文賞析等能力。當然語文課堂的發展也要跟上時代的腳步,隨著互聯網時代的到來,信息技術成為人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應用。把信息技術結合到語文教學中,對于培養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具有重大意義。關于如何把信息技術與語文核心素養相結合,筆者在此給出四點建議。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想要培養好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只是一味地靠老師的講解是不行的,應當激發出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求知欲望,讓他們對語文學習產生好感,從而形成學習語文的習慣。在語文課堂教學中采用多媒體教學方式,把文字、圖像、圖片、音頻、視頻等媒體結合起來放到學生面前,為學生創造出真實的教學情景和畫面的即視感,使學生產生一種身臨其境的感覺,既能增強教學氛圍,又能使學生對于所學的內容產生極大的興趣,以增強教學效果和提高教學效率。例如,在學習《天凈沙·秋思》這首詩時: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首先,使用充滿感情的語言進行課堂導入。在深秋的一天,詩人騎著一匹瘦馬疲憊不堪地走在小路上,他看到了這樣的情景。這時候,在多媒體屏幕上展現這樣一幅畫面,枯黃的藤條盤在一棵老樹上,樹上稀稀散散的站著兩三只烏鴉。太陽快要落山了,一人一馬在小路上緩緩地走著,神情疲憊,周圍非常安靜,但是可以看到遠處的居民生火做飯升起的炊煙。同時還可以加上一首惆悵悲涼的音樂,讓學生能夠身臨其境地體會到詩人的思鄉之情。既對詩做了非常深刻的賞析,又激發了學生們的學習興趣。
語文學習最重要的一個任務是培養學生的文學審美能力。現在的教材在文章選取方面越來越傾向于對于美文的選擇。初中語文教材除了蘊含著豐富的知識之外,還蘊含著豐富的文章美、意境美、情感美、情景美等,先進的多媒體教學手段對于提高學生的美文賞析能力具有非常大的幫助。教師可以運用互聯網搜集各種美圖、美文、音樂等提供給同學們進行賞析。對于教材中的文章,只有教師的口頭描述,自然是非常空白乏力的,學生也難以真實體會和感受的文章的美之所在,但是如果利用ppt進行講解,加上幾幅圖片,加上一段視頻或者一段柔美的音樂,那么效果就大大不同了。
學習語文必不可缺的便是語文思維,同樣,掌握語文思維是學好語文的關鍵所在。而聽說讀寫能力則是語文最基礎的能力。運用信息技術,可以為學生提供許多生動形象的,非常直觀的教學材料。把抽象的文字轉換為形象的畫面或語言,有利于學生的思維進行由淺入深,深入發展的演進過程。利用信息技術可以更好地對文章背景進行介紹,更好地讓學生融入作者的情感立場,激發學生的想象力,使他們的思維處于一種活躍的狀態。使用信息技術可以使得學生接觸到的東西不只局限于教材里的內容,他們還可以學到許多課外的書籍資料,積累大量的閱讀經驗,自然在使用的時候能夠得心應手,寫出好的文章,做出好的表達來,在拓寬學生視野的同時,也可以推動他們語文思維和聽說讀寫能力的進步。
學生人文素養的提高僅僅靠老師引導和培養是不夠的,我們除了要重視教師的主導作用,為班級營造書香氛圍,更要發揮家長的潛移默化的言傳身教作用,倡導書香家庭,實施“親子悅讀工程”,從而更有效地激發學生的課外閱讀經典詩文興趣。以下措施可作為參考:(1)添置書籍音像資料,建立家庭小書房。從學生的成長檔案中了解到,學生的家庭藏書多達二十冊以上的有70%,詩歌、童話、經典文化、寓言、名著等一應俱全。每晚進行親子閱讀的家庭也在81%左右,低年級甚至達到93%以上,呈現一派“小手牽大手,常在書中走”的場景。還有的父母下載了《弟子規》《三字經》的mp3,長時間在家里播放,讓孩子在家也能堅持誦讀,甚至提前預習感知。(2)親子共誦,家長充當陪讀員,陪孩子一起完成老師通過“校信通平臺”發送的十分鐘誦讀經典詩文的作業。從校園到教室再回到家庭,學生整個身心都浸潤在了經典文化的大染缸里,享受“與經典為伴,與圣賢為友”的樂趣。
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能夠長存不休,最主要的原因是它能夠與時俱進。語文學習和教學模式也是一樣,應當多利用和吸收新鮮事物。把信息技術融合到語文教學中,利用信息技術來提高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這是時代發展的必然要求。
★作者單位:湖北宜昌市外國語初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