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衛忠
(江蘇省張家港市后塍學校,江蘇 張家港 215600)
小樂器 大舞臺
——豎笛進課堂初探
宋衛忠
(江蘇省張家港市后塍學校,江蘇 張家港 215600)
“樂器進課堂”這種新的課堂教學形式不僅反映了新課程標準的要求,也反映了素質教育的需要。這是一個大膽的嘗試,為學生的良好生活奠定基礎。器樂教學在中學音樂教學階段對培養學生的音樂感知、創造力和音樂表演能力起著重要的作用。
小學音樂;豎笛教學;探究
在教學中常常會遇到這樣的困惑,音樂課作為考查科目,學生往往不加重視,也缺乏學習的動機。在這種情況下,音樂課如果不采取一些措施,改變“老師講學生聽,老師彈學生唱”此類單調的教學方法,音樂課就達不到真正美育的功能。想要提高音樂的教學質量,首先要培養學生學習音樂的興趣,把興趣轉化為動力,提高學生的主動參與意識,“豎笛進課堂”是解決這一問題的有效途徑。從“豎笛進課堂”活動的開始階段,我通過創設趣味的教學情境,并將其貫穿在豎笛教學的全過程,努力激發學生對于豎笛的興趣,并引導學生將這項“有趣”的樂器學習,當做自己生活中最快樂的事情來做。
我校開設豎笛教學以來,大大提高了學生整體層面的藝術素養,優化了音樂課堂教學,并且收到了很好的學習效果。豎笛音色清脆、吹奏簡單而且便于攜帶,學生通過學習,很快就能夠達到眼、手、耳的協調。為了充分激發學生的學習豎笛的興趣,我常常在課堂教學中演奏很多學生耳熟能詳的樂曲,如《紅河谷》、《小白船》、《雪絨花》等,同學們聽了興趣高漲,躍躍欲試。我精心挑選幾首旋律抒情,相對簡單的樂曲進行教授。在教的過程中,我還利用擬人和形象化的比喻把音符作為朋友介紹給學生。讓學生感覺學習豎笛并不難、很親切,老師能吹,我也能吹,不妨也和它交交朋友。學生們都抱著試試看的態度,不知不覺的已經學會了豎笛上所有音符的演奏方法。豎笛不僅受到了學生們的喜愛,還真正走到了學生們身邊,成為了他們的好朋友。
教學中我遵循新課程標準中提出的器樂教學必須“降低難度”、“先易后難”的教學理念,嘗試把學習豎笛與練習歌唱發聲方法相結合。剛開始教學時,從“si”音開始練習,因為“si”音是豎笛中最容易吹的音,然后依次學習“si、la、sol”。同時,結合歌唱發生法,著重抓了氣息練習,練習呼吸、吐氣,這相當于學生歌唱前的呼吸訓練,其做法和歌唱的氣息練習一樣,提醒學生在吹奏每個音的時候,都要在內心把這個音唱出來,這樣才能夠吹準。學生的氣息掌握的越來越好,這樣也促進了歌唱教學的進步和發展。
《音樂新課標》提出,“義務教育階段的音樂課,應面向全體學生。學生是教學的主體,使每個學生的音樂潛能得到發展,從中受益,是學生的基本權利,是教育的責任和義務。所有的音樂課堂教學活動都應該以學生為主體,師生互動,學生的音樂感受和音樂活動的參與在一個重要的位置。”所以豎笛教學這我堅持以面向全體學生為準則,耐心指導有個體差異的學生。豎笛入門時充分關注“差生”的學習問題,給他們創造更多的機會。并從學生實際出發,因材施教,為學生創造更多的自學、觀察、操作、思考、表達、交流、表演的機會。
在豎笛教學中注重課堂評價,我設計了“比一比、賽一賽”、“豎笛小行家”等互動環節,讓學生根據教師出示的音符、柯爾文手勢、歌曲中的唱名等用最快的速度在豎笛上找出相應的音,在每次比賽中,反應快、演奏準的學生都可以得到老師的鼓勵。當學生熟悉了音符以后,學習吹奏整首樂曲事半功倍,學生的視唱和演奏能力也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學生也對自己能吹奏樂曲表現出極大的興趣,當我教唱一首新歌以后,學生便能根據課本上的簡譜很快地用豎笛吹奏出來。我還在音樂教室設立了表演區,請吹奏優秀的同學上臺表演,這樣一來學生學習豎笛的積極性更加高漲了,課堂氣氛也更加活躍了。甚至還沒有教授的簡單歌曲,他們卻已經能用豎笛準確地演奏出來。現在同學們每個星期都能演奏一首新學歌曲,對于學生來說是一個很了不起的進步。
隨著素質教育的不斷提高推進,“樂器進課堂”將越來越受廣大師生以及家長們的青睞。“樂器進課堂”這種新的課堂教學形式不僅是新課程標準的要求,也是素質教育的需要。這是一個大膽的嘗試,為學生的良好生活奠定基礎。器樂教學在培養中學生的音樂感知、創造力和音樂表演中起著重要的作用。而豎笛由于其價廉物美,吹奏方法容易掌握,攜帶方便等優點,能夠引導孩子們走進音樂殿堂的橋梁,是對學生進行音樂美育的重要樂器之一,豎笛這個小小樂器就如雨后春筍般迅速在中小學得到普及。它不僅幫助學生強化樂理知識,鍛煉手腦協調,也有利于陶怡情操,培養學生藝術素養。將豎笛用于師生的教學活動,既幫助學生在欣賞和學習藝術的過程中進行益智的綜合實踐活動,又減輕了學生的嗓子負擔,還豐富了我們的音樂課堂教學活動,因此說,小豎笛也必將有著更廣闊的大舞臺。■
[1]李絲雨.中小學音樂課堂豎笛教學研究現狀問題及展望[J].北方音樂,2014,17.
[2]曾勁.如何在小學豎笛教學中培養學生的音樂表現力[J].新課程,201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