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 育
(內江師范學院音樂學院,四川 內江 641100)
宗教信仰對印度古典音樂文化的影響
鄭 育
(內江師范學院音樂學院,四川 內江 641100)
多神教的印度宗教信仰建構了獨特的印度古典音樂文化,宗教信仰對印度南北古典音樂體系的滲透,對印度古典音樂靈魂的影響,讓追求精神本性至上的印度古典音樂在世界音樂文化之林中有著不可或缺的地位。
宗教信仰;印度古典音樂;影響
印度是篤信宗教的多民族國家,印度人對本民族的文化有著強烈的認同感和自豪感。從雅利安人進入南亞征服土著,建立奴隸制國確立種姓制度婆羅門教興起,到中世紀印度教興起,吸收佛教和耆那教的教義成為多神教的印度教,印度古典音樂在特定的宗教文化熏陶中逐漸發展起來,在進入被殖民時期后仍得以完整保存和發展。印度宗教文化與宗教信仰在古典音樂的形成、傳播、發展過程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在宗教信仰影響下,印度古典音樂文化呈現出精彩紛呈的音樂表現特質。
首先,印度宗教哲學思想與印度古典音樂文化。在印度宗教哲學里,音樂可以使躁動緊張的心靈獲得神賜予的永恒寧靜和歡樂。印度人認為人類靈魂永存,在印度宗教哲學思想“輪回,梵我合一”中,克服物質欲望、追求精神本性,著重于心靈的精神層面追求。印度古典音樂的拉格、塔拉--印度節奏圈都表現出相對應的輪回與變奏的特征,神秘而多樣化、具有冥想的靈性音樂極富宗教特色。印度絕大多數人信奉印度教,少數人信奉伊斯蘭教、佛教、基督教等。吠陀經記載了印度人最早的哲學宗教思想,《娑摩吠陀》把《梨俱吠陀》中的大部分贊歌配上曲調的歌曲集或旋律集,在祭祀時用來歌唱,吠陀經的吟唱,至今流傳;歷史悠久的印度史詩《摩訶婆羅多》和《羅摩衍那》是印度和南亞音樂舞蹈中永恒的主題,深遠的影響著南亞和印度音樂文化。
其次,宗教信仰對印度南北古典音樂體系的滲透。13世紀印度音樂理論家沙楞伽提婆的著作《樂海》,強調了音樂不斷變化的特性,不斷需要系統整理的復雜音樂素材,可以看出印度傳統古典音樂受到地域、宗教等影響極深。印度傳統古典音樂兩大音樂體系:北方的印度斯坦音樂和南方的卡那蒂克音樂,都把《樂海》作為基礎理論。印度斯坦音樂中德儒帕得是古印度古典音樂的主流,源于宗教寺廟音樂盛行于宮廷,作品風格嚴肅多以梵語措辭表現。由于穆斯林國王統治北印度將近700年,受伊斯蘭文化的影響,為迎合統治階層給予音樂藝術的資助,印度音樂緩慢和迂回曲折的風格受到波斯音樂的影響,音樂風格趨向于更優美的旋律和多彩的形式,開始擺脫宗教儀式的束縛,由很強的宗教性逐漸過渡轉為通俗性,即克亞爾形式出現。克亞爾用通俗的語言,活潑閑適的歌唱風格,富有修飾性的即興創作表演,表達雅致浪漫的情感,克亞爾風格的演唱演奏中沒有嚴格性,速度通常由很慢逐漸發展到很快。斯坦音樂在演奏或演唱時即興部分可達到全曲的50%-90%,音樂極富娛樂性。南印度的卡那蒂克音樂被認為是古印度音樂最純正的繼承者,宗教音樂占主導地位。南方被印度教控制后卡那蒂克音樂更多的從宮廷轉向在寺廟和宗教學校中普及。卡納提克音樂之父的普蘭達羅達薩把民歌的拉格融入到主流音樂中,以克里蒂為基礎的古典音樂成為卡那蒂克音樂的開端。著名的卡納提克三人組使卡那蒂克音樂發生了革命性的劇變,把基本的72種拉格進行各種組合實驗,用梵語創作了大量的克里蒂,突顯了200多種拉格的地位,使標準化、規范化的克里蒂成為卡那蒂克音樂最重要的形式,極具虔誠的宗教色彩。
第三,宗教信仰對印度古典音樂靈魂的影響。印度古典音樂的靈魂——拉格源于梵文有“感情、色彩的變幻”之意。拉格的含義包括多個層面,它可以代表一首曲,一個曲調、一個音階或音樂情緒和音樂色彩。最常用的將拉格作為一種旋律框架,富于變化復雜的音階體系。每一種拉格都有它自己所特有的音階、音程以及特定的旋律片段,特定的音階組合模式和特色音,可以由7、6或5個音符構成,如一首拉格調式不同,上行音階和下行音階包含的音符就不同。音階中各音的表情與特性以“拉格亞曼帕卡達”為例,C是主音,E是滿意幸福的,G是歡樂光輝等含義,要服從內容的相關規定,并表達特定的情緒。只有當拉格中所有的層面或特征緊密結合在一起時才能制造出所應有的音樂效果,即“拉斯”,是以特有的音階和固定的旋律來表現某種情緒。拉斯的梵語原意為“味”,共八種分別是:艷情、滑稽、悲憫、暴戾、英勇、恐怖、厭惡和奇異,印度的表演藝術都遵循此理論,與拉格的時間學說相得益彰。拉格的時間學說中不同的拉格應按照規定安排在不同季節、時間、場合演出,印度人認為某種拉格只有在特定的時間段表演才有效果,不然會失去或降低其價值,甚至引來災禍,認為某時間段能產生特定的情感,特定情感相聯與對應時間里演唱的各種拉格,賦予了印度古典音樂強烈宗教意味和多樣性。塔拉是對節奏、節拍的總稱,是印度古典音樂中以節奏圈為主要特征的節奏體系,可以通過鼓語和手勢兩種方式表達出來。在音樂演奏時,旋律時而和著塔拉時而錯開,形成切分節奏,旋律和塔拉產生變化對比增添了音樂的情緒。南北印度音樂中的塔拉有一定的差異,印度斯坦的樂曲中塔拉是后半部分逐漸加快,以高潮結束;南印度的卡那蒂克音樂的塔拉偏向于均分性運動,速度較為穩定。塔拉節奏圈體現出印度宗教哲學思想“輪回,梵我合一”相對應的輪回與變奏的音樂特征。
被稱為宗教博物館的印度,宗教文化與傳統的哲學觀念緊密相連,建構了獨特的古典音樂文化。從印度美學視角不難看出:印度古典音樂作品受虔誠的宗教色彩的影響是廣泛的,音樂風格和表現形式呈多樣化發展,追求精神本性至上的印度古典音樂在世界音樂文化之林中有著不可或缺的地位。■
[1]陳自明.世界民族音樂地圖[M].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2007.
[2]張謙.世界音樂文化教程[M].北京∶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2008.
[3]王耀華.外國民族音樂[M].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2008.
鄭育(1972-),女,四川自貢人,內江師范學院音樂學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音樂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