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莉莉
中共阜陽市委黨校,安徽 阜陽 236011
美麗鄉村建設中傳統文化傳承問題研究*
李莉莉
中共阜陽市委黨校,安徽 阜陽 236011
作為中華民族的精神家園,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歷經困難輝煌,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根”和“魂”。當前,要借助建設美麗鄉村的有力契機,進一步保護和傳承傳統文化。在美麗鄉村建設中,傳統文化能充分發揮其隱含的道德價值、智慧價值和經濟價值等。對于農村發展來說,傳統文化是一種“豐富”而又“價廉”的資源,包括物質文化資源和非物質文化資源。當前,美麗鄉村建設中文化傳承可通過以下路徑進行:整合文化資源,優化文化生態環境;做好規劃設計,樹立文化傳承理念;抓住優勢資源,發展特色文化產業。
美麗鄉村;傳統文化;價值;文化產業
黨的十八大報告提出“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提高生態文明水平,建設美麗中國”,2013年中央1號文件提出建設“美麗鄉村”的奮斗目標。隨后,農業部辦公廳《關于開展“美麗鄉村”創建活動的意見》作出規劃,指出開展“美麗鄉村”創建活動的重要意義,即“是落實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舉措,是在農村地區建設美麗中國的具體行動”。切實抓好“美麗鄉村”創建的重點工作之一是大力發展健康向上的農村文化,挖掘傳統文化的價值。
作為中華民族的精神家園,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歷經困難輝煌,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根”和“魂”。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要傳承和弘揚優秀傳統文化,體現了我們黨在政治層面對于傳統文化本質意義認識的新高度。但是,傳統文化不能只存在于學者的書齋里或研討會上。如何發展“活的文化”?如何讓傳統文化成為我們日常生活的一部分?筆者認為,需要根據時代特征和當前任務來實現傳統文化的創新性傳承和創造性轉化。當前,要借助建設美麗鄉村的有力契機,進一步保護和傳承傳統文化。
“美麗鄉村”,美在何處?美在“看得見山水”,美在“承載著鄉愁”。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勝階段,建設美麗鄉村,不僅要獲得物質上的豐富,同時要追求精神上的富足。“美麗鄉村建設的核心和關鍵,就是要呵護好文化之魂。”在美麗鄉村建設中,優秀傳統文化能充分發揮其隱含的價值功能,實現鄉村發展和文化傳承的雙贏目標。
(一)道德價值
傳統文化中蘊含著豐富的道德精神,具有塑民的作用。農村的社會文化環境相對單一封閉,民俗村規、信仰禮儀等道德規范影響著人們的善惡觀、審美觀、禮儀觀等,從而維持著農村社會簡單而樸素的人際關系。隨著時代的進步和市場經濟的發展,鄉村的格局發生了一定的變化,人民的思想觀念和各項價值標準受到了沖擊,行為方式逐漸多元化。建設美麗鄉村,歸根到底是要滿足“人”的需要。消除村民的疑惑,重塑村民的價值觀,需要我們回歸傳統文化,汲取家風家訓、村規民約等傳統道德的營養,培育文明鄉風,實現“人文和諧”的目標,為建設美麗鄉村提供文化支撐。
具體來說,傳統文化中蘊含著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元素,特別是對公民踐行個體層面的價值準則有一定啟示意義,有助于培育新時期有一定道德修養和思想境界的農民,形成文明和諧的鄉風。
1.愛國
中華民族強烈的愛國情懷代代相傳,如“匈奴未滅,何以家為”,“天下興亡,匹夫有責”,“茍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等,激勵著無數英雄兒女為追求民族獨立、國家富強、人民幸福不懈奮斗。在廣大農村地區也要弘揚愛國主義精神,引導村民克服小農意識的局限性,從大局出發,遵守社會公德,支持各項政策順利實施。
2.敬業
我們自古就強調“干一行,愛一行”“功崇惟志,業精于勤”,愛崗敬業是我們要始終恪守的職業道德。傳統農民出于生存的需要,對土地、對耕作的愛很強烈,很好地發揚了愛崗敬業的傳統。相比之下,年輕農民選擇的機會多,從事農業的意愿不夠強烈,不再眷念土地。所以當前要大力培養年輕農民的愛崗敬業精神,促進農業增收,農民致富。
3.誠信
“人無誠不實,人無信不立”。誠信是為人處世的立足點之一。相對單純的農村社會往往以言傳身教傳承以誠待人、以信立人,形成了村民誠實守信的好傳統,能夠在一定程度上抵抗城市浮躁、功利思想的沖擊。
4.友善
古人倡導并踐行著“忠厚傳家久”“積善有余慶”。不僅是鄰里之間要友愛善良,俗話說“遠親不如近鄰”;對于素不相識之人也要及時伸出援手,做到“一方有難,八方支援”。農村社會友善樸實的人際關系也是應對紛紛擾擾的“城市問題”的一劑良藥。
(二)智慧價值
傳統文化中蘊含著從為人處世到齊家治國的智慧,具有育民的作用。從物質文化來說,村落形態及建筑樣式遵循的是“道法自然”、“天人合一”原則,既考慮到依水或傍山聚居的現實需求,也涉及到保護環境的長遠規劃。這不僅反映了鄉村人們的衣食住行等狀況,更重要的體現了中國傳統智慧。當前,鄉村環境污染與生態破壞事件時有發生,鄉村環境不容樂觀。鄉村四處可見隨意而建的房屋,隨手而扔的垃圾,“美麗鄉村”從何談起?建設美麗鄉村,要求我們正視人與自然的關系,從傳統文化中汲取智慧和力量,建設天藍、地綠、水凈的美麗家園。
當前,要認識到環境污染與資源損耗破壞了農村的環境,制約了農村的發展,要遵循“天人合一”的傳統智慧進行環境整治和生態綠化。尤其要注意的是保護農村的生物多樣性與農業野生植物資源,真正做到人和自然和諧相處,實現“生態宜居”的目標。
(三)經濟價值
傳統文化中蘊含著可以創造經濟價值的元素,具有富民的作用。目前,資源貧乏成為制約農村經濟可持續發展的瓶頸,如土地數量及其收益有限,資金缺乏,勞動力外流等。而文化資源作為“豐富”且“價廉”的資源,可有力推動農村經濟可持續發展。文化部和財政部2014年發布的《關于推動特色文化產業發展的指導意見》指出,“特色文化產業是指依托各地獨特的文化資源,通過創意轉化、科技提升和市場運作,提供具有鮮明區域特點和民族特色的文化產品和服務的產業形態。”
當前,發展傳統文化產業有助于農村經濟發展。首先,傳統文化產業提供了較多的就業機會,既能增加村民收入,又能遏制勞動力大量外流,為農村發展保留了人才。其次,通過保護、利用各地特色文化資源發展文化產業,能夠豐富產業和產品形態,拓寬農村二產和三產發展道路,提升創造財富的能力。可以說,文化產業創造了極為豐富的社會財富,而且,“文化經濟”已成為農村經濟增長的新亮點,助推建設安居、樂業、增收的美好家園。
傳統文化內容博大精深。在鄉村,傳統文化是人們知識、信仰、道德、藝術、風俗等的反映,影響著人們生產與生活方式。對于農村發展來說,傳統文化是一種“豐富”而又“價廉”的資源。
(一)物質文化資源
中國地大物博,從北到南、從東到西的地理環境、氣候條件大不相同,從而形成了各具特色的物質文化資源,如山水景觀,村落形態,農業景觀等。
山水景觀豐富多樣,美不勝收。從大景點來說,有三山五岳、佛教四大名山、道教四大名山、五湖四海三江等。另外也不乏地方特色小型山水景觀,如安徽八里河風景區等。山水景觀與傳統文化有著密切的聯系,在很多方面都滲透著傳統文化的影響。美好的山水景觀能讓我們沉浸其中,愉悅身心,同時也是當地美麗鄉村發展的一大資源。
村落形態風格多樣,特征鮮明。各地村落形態和建筑風格受到地理氣候條件、人口遷徙、文化淵源等影響。如貴州西江千戶苗寨,吊腳樓鱗次櫛比,是展示苗族傳統文化的大看臺,又如安徽省黟縣西遞、宏村人工水系繞村而過,徽派民居工藝精湛,村落形態保存完好。特征鮮明的村落形態避免了“千村一面”,是美麗鄉村不可缺少的“面子”。
農業景觀歷史悠久,發展迅速。從農業區域劃分來說,北方旱地、南方圩田、山地梯田、刀耕火種的畬田等景觀特征各不相同。從種植特色來說,現代農業和休閑旅游業互促發展,如葡萄園、茶葉觀光園、藥材種植基地等。農業景觀的開發,有利于現代農業的發展和新型農民的成長,助推美麗鄉村建設。
(二)非物質文化資源
非物質文化是鄉村文化和精神面貌的反映,包括民俗文化、紅色文化、道德觀念等。
民俗文化豐富多彩。民俗文化屬于傳統文化,是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有待于進一步開發的“富礦”。中國地大物博,凡是有人生活的地方就有民俗文化存在。而十里不同風,百里不同俗,各地各民族的民俗文化特征各異。如安徽阜陽民間工藝豐富多彩,據記載,阜陽有剪紙、彩塑、泥人、枕頭饃、黑陶、彩陶、柳編、刻銅、根雕、葫蘆雕、臨潭毛筆、微雕、刺繡、虎頭帽、貓頭鞋、木板烙畫、五谷畫、農民畫等17項地方代表性工藝,文化產業快速發展。再如“跳竹竿”是黎族最富有鄉土氣息的民間舞蹈之一。逢年過節,竹竿舞一跳,不僅能夠營造節日氣氛,也會吸引大量外地游客,促進鄉村民俗旅游業的發展。
紅色文化,是中國共產黨和中國人民在偉大斗爭中孕育的革命文化,是“革命先烈用鮮血染紅的燦爛文脈和用生命鑄就的不朽豐碑”。紅色文化內涵豐富,如紅船精神、井岡山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等。紅色文化是光榮歷史和民族精神的記錄,對于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意義重大。另外,紅色旅游也是美麗鄉村建設的強勁動力。
道德觀念,是人們對自身、對他人、對世界所處關系的認識和看法。在鄉村,道德觀念作為法律的補充,能起到寄托情感,維系團結,教化人心,匡正社會風氣,維持社會秩序的作用。道德觀念潛移默化的影響可以促進文明和諧鄉風美。
傳統文化是社會歷史變遷的重要記錄,是美麗鄉村建設的重要根基和題中之義。當前,傳統文化傳承發展中面臨一系列問題。一是鄉村文化環境發生變化。一方面是社會環境的變化。隨著城市化的發展和新農村的建設,一些古村落、古街區等被大量拆除,“失去了土色土香的文化韻味”。另一方面是思想環境的變化。由于現代文化和市場經濟的沖擊,一些村民特別是年輕人對傳統文化認識不足,甚至對對傳統文化產生疑問甚至抵觸情緒。二是目前鄉村的傳統文化開發不足,文化資源閑置,產品轉化程度低。鄉村文化被埋在“故紙堆”,尚未被很好地進行“活的傳承”。當前在美麗鄉村建設中,要在學術研究和檔案整理的基礎上,探究傳統文化傳承發展的路徑,維持其旺盛的生命力,發揮其當代價值。
(一)整合文化資源,優化文化生態環境
農村傳統文化的傳承發展要在清查和保護的基礎上進行。一要實施鄉村傳統文化遺產搶救工程。在現有研究成果的基礎上,組織專家學者、民間藝人等深入田間地頭做細致全面的調查;并對調查和整理結果進行鑒別和分類,通過編輯叢書、建立檔案和數據庫、申報非遺等途徑建立傳統文化名錄體系。二要開展多層次的鄉村傳統文化交流活動。在美麗鄉村建設過程中,需要政府要進行組織規劃,也需要充分發揮廣大村民的力量。通過大力宣傳和教育等方式,培養村民尊重文化遺產的意識,調動村民參與傳統文化活動的積極性,使傳統文化活在美麗鄉村中,活在村民的心中和生活中。三要健全文化保護機制。通過加大經費投入,成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等措施,進一步保障傳統文化的傳承發展。
(二)做好規劃設計,樹立文化傳承理念
農村傳統文化資源豐富多樣,要在整合和保護的基礎上充分利用。但美麗鄉村不能“一哄而上”,不能搞“一刀切”,不能呈現千村一面的面貌。美麗鄉村要“各美其美”,這就要求結合當地有差異性和地域性的傳統文化元素進行統籌規劃,形成品牌,走出特色,從而為美麗鄉村增添文化底蘊。對歷史文化名村,要堅持修舊如舊的原則,發揮特色;對沒有特別之處的鄉村,也應該尋找出亮點,作為發展的立足點。這就要求做好規劃設計,傳承傳統文化,建設美麗鄉村。
(三)抓住優勢資源,發展特色文化產業
文化保護和傳承不是制成“標本”封存,而是要促進文化在時間和空間上的交流和互動,這就要求走文化產業化道路,把文化資源變成文化產業,讓產業促進文化保護和傳承。在美麗鄉村建設中,要充分利用傳統文化資源,在搶救、修繕的基礎上,進行一定的商業化運作,如發展紅色旅游,民俗演藝等第三產業,增加村民收入,豐富農村文化生活,助推美麗鄉村建設。一要增加挖掘深度,深入研究各地文化資源的屬性和特點,避免破壞文化資源的完整性和幾千年的鄉土根基;二要創新開發模式,多方面展現文化魅力,如實行體驗式開發,避免出現僅靠小吃、紀念品等搏噱頭的發展方式。三要豐富產業鏈條,完善產業結構,避免出現產業凋敝,發展難以為繼的狀況。
發展文化產業,最重要的是不能片面追求經濟效益,簡單粗暴地發展沒有競爭力的文化產業,而是要合理開發和利用文化資源,從而呵護好美麗鄉村的文化之魂。
[1]把增強,夏文峰.美麗鄉村建設中的傳傳統文化保護[J].領導之友,2016.3.
[2]藍美芬.挖掘傳統文化智慧 推動美麗鄉村建設——清代松溪縣畬漢兩族“和”文化研究及意義[J].湖北函授大學學報,2016.1.
[3]王衛星.美麗鄉村建設:現狀與對策[J].華中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4.1.
[4]姚令華.信陽美麗鄉村建設中的文化傳承研究[J].包頭職業技術學院院報,2016.3.
[5]張夢潔,黎昕.美麗鄉村建設中傳統文化的保護與傳承[J].武夷學院院報,2016.2.
[6]張偉平.杭州農村傳統文化的保護與傳承問題研究[J].中共杭州市委黨校學報,2008(3).
[7]鄭文堂,鄧蓉等.美麗鄉村建設背景下鄉村傳統文化保護與傳承[J].現代化農業,2015(2).
*2017年度阜陽市委黨校系統科研課題“阜陽美麗鄉村建設中傳統文化傳承問題研究”階段性研究成果(項目編號:FYDXKT201723)。
D422.6
A
2095-4379-(2017)32-0037-03
李莉莉(1988-),女,安徽安慶人,中共阜陽市委黨校黨史黨建教研室,教師,主要從事黨史黨建、傳統文化等方面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