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晴晴 孔張涵
東北林業大學文法學院,黑龍江 哈爾濱 150040
淺析農民法律意識的提高*
王晴晴 孔張涵
東北林業大學文法學院,黑龍江 哈爾濱 150040
法律意識是人們對于法和有關法律現象的觀點、知識和心理態度的總稱,對法的制定實施是非常重要的。在依法治國方針的大勢下,增強民眾的法律意識是推進法治社會建設的重要舉措,農村的法制社會建設是推動中國法制建設的重要一環,雖然經過多年的法制建設,民眾的法律意識有所提高,但從整體上來講農村地區的法制建設還處于較低的水平。本文旨在通過分析農民法律意識的現狀以及原因,提出一些改善辦法。提高農民法律意識,定分止爭,以此來推動法治社會進程。
法律意識;農民;原因;改善途徑
我國幅員遼闊,人口眾多,自古以來農民就是推進改革和促進發展的主力軍,農民問題的解決能夠促進中國的發展,顯然在法治社會背景下,只有提高農民的法律意識,提升農民的法治觀念才是推進中國法制化進程的重要動力。我國政府對此提出而且正在實施了社會主義新農村法制建設的目標及任務,當前我國的法制建設以及取得了成果,但是受一些歷史、風俗習慣等原因的影響,一些農村地區的法制建設也受到了嚴重的阻礙,因此提高農民法律意識,建設法制農村的路途仍然任重而道遠,需要我們為解決這塊‘頑石’而努力。
提高民眾的法律意識是推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建設的重要思想基礎。基于我國的國情,要想全面的推行依法治國方針、推進中國法制化進程的發展,也必須要廣大農村地區和農村人民中打下堅實的基礎。隨著法制中國的建設,普通民眾的法律觀念有所提高,但是從整體水平上來看,在全社會中仍處在較低的層次。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對“法律”的認知不明確,絕大多數的農民不了解“法律”這一概念,缺少法律常識。在他們眼中“法律”就跟“糧食”一樣只是一個名詞,很多農民不了解他們的做法會不會觸犯法律,不了解法律的界限,甚至有人認為“法律”與“犯罪”掛鉤。即使一些農民對中國的法律能列舉一二,例如對于計劃生育法以及土地法等這些大的方向略知一二,但是對于與自身利益密切相關的法律或者與農業、農村相關的法律的認識少之又少。
(二)不明確法律賦予的權利與義務,這是大多數農民法律常識缺乏的表現。根據《憲法》規定可知公民享有一定的權利同時也承擔著一定的義務,農民作為公民的一員也自然享受權利同時承擔義務。但是就目前一些農村地區來說他們的權利意識與承擔義務的意識比較薄弱,通常無法保護自己所享有的權利,同時也缺乏對不承擔義務的法律后果的認知。
(三)不會適用法律,以及不重視法律,導致自己的合法權益受到侵害。也就是說農民缺乏對法律的認同和應用。最常見的如在農村的婚姻關系中,在一些農村地區存在一大部分未達到法定結婚年齡而辦婚禮卻未領取結婚證的現象,其中有一部分“夫妻”雙方是明知未達到結婚年齡是無法領取結婚證而結婚,因為他們認為達到結婚年齡可以補辦結婚證,但是并不了
解在未領取結婚證期間兩人的婚姻關系在法律上是不存在,是不被法律所保護的。而這種意識的缺失正是為一些不法分子創造了“良好的環境”,他們利用補辦領取結婚證為由實施詐騙,導致“騙婚”事件在一些農村地區層出不窮。同時部分人在遇到這種騙局或在“夫妻”關系破裂后不會運用法律保護自己的合法權益。
在中國廣大農村地區,絕大多數民眾缺少法律知識和法律意識。是因其自身的思想觀念以及一些客觀原因所導致的。
從其主觀上說:我國是一個封建時代較長的一個國家,而儒家思想又在整個封建時代占據主導地位。廣大農民仍然接受儒家思想所強調的等級制度等倫理道德思想和風俗習慣。在這種道德體制之下人們分不清政、法的界限。認定政府管理一切,權利主宰法律。在遇到矛盾糾紛時首先想到的是找政府而不是通過訴訟的方式,大部分農民更愿意相信村干部的話語,而不愿意相信法律條款,這也導致村干部和政府的行政權力在農村盛行,出現“人治”大于“法治”的現象。此外農村地區的絕大部分民眾常常以一種封建觀念來判斷是非,認為“家丑不可外揚”,堅持“餓死不住賊,屈死不告狀”以及不多生事端的觀念。導致自己的合法權益遭到了侵害。數千年的封建思想的影響,使絕大多數農民對法律形成了天然的排斥,畏法、懼權的思想十分濃重。
從客觀上來說:
(一)在經濟上:農村仍然采用自然然經濟,在這種自我循環下與現代社會嚴重脫節,不接觸,自然不懂,自然不用。沒有他人的模范作用作引導,缺乏自信的農民很難踏上法律的快車。而且農民收入水平低,訴訟所需要的費用是絕大部分農民都不愿意承擔的部分。連用法律維權的成本都不具有,他們自然不會選擇運用法律的途徑來解決爭議,最終還是回歸到“人治”,農民的法律意識提高從而也受到了礙。
(二)在訴訟效率上:由于城市和鄉村的發展還是存在著一定的差距,農村地區的教育水平也是遠不及城市的教育水平,導致農村地區法律人才缺乏,部分基層法院的司法工作人員法律素養較低,這會使得訴訟效率低下,農民會沒有足夠的時間和精力投入到漫長的訴訟過程中,這也是農民排斥法律的一個重要原因。
(三)在公共設施上:農村地區了解法律的途徑,基礎設施并不完善,法律援助機構極其缺乏。越偏遠封閉的地方,法制觀念越低,“天高皇帝遠”部分執法人員素養尚且不足,自然不會帶給當地民眾正確的法律觀念,這些都會導致農民缺乏對于法律的價值、內涵的正確認知,忽視了法律在日常的生活、生產中能夠維護他們合法權益的作用。
(四)在法律上:目前我國農村農民的立法并不全面,而且有些法律的立法理念原則和農村的生活習慣、風土人情相背離,沒有貼合農民的實際生活,法律所尋求的正義結果有時反而并不是他們在所謂的“人情社會”中所期盼的,因此抑制了他們對法制農村的參與度。
(一)增強對農村的教育支持。提高農村地區廣大民眾的文化水平和學習法律知識的能力,在此基礎上提高他們的法律意識,增強他們對法律的認知明確法律的重要性,從而使他們能走進法律,能正確適用法律,同時積極參與農村的法制建設。
(二)加強對農村地區的法制宣傳。通過普法活動逐漸摒棄封建倫理思想的束縛,提高農民的維權意識及自身的法律素養,注重通過法律觀念的傳輸塑造農民對法律的信仰,例如積極采用農民喜聞樂見的形式來開展一些“送法下鄉”活動,有針對性的宣傳與其社會生活息息相關的法律知識,使農民掌握必要的法律知識,增強他們的法制信仰。此外還可以運用村委會這個平臺,既可以運用一些板報,或者粘貼板報以及利用廣播的形式定期宣傳一些法律知識,潛移默化的使得農民的法律意識有所提高。
(三)培養高素質的法律人才,同時也要改善農村司法與執法環境。建設一支高素養的行政執法隊伍提高法律運行的成效,提高訴訟效力,為農民法律意識的提高營造一個良好的外部環境,并且注重加強對農村基層干部的民主法制教育,通過農村基層干部來影響農民對法律功能和價值的評價,從而帶動整個農村的法律觀念和素質。
(四)完善農村獲取司法資源的途徑,健全農村的司法體系,在農村設立公益法律咨詢機構,解答農民對適用法律上的困惑,代理一些簡單的民事案件,此外可以定期請一些法律專家深入講授與農民生產生活相關的法律法規,讓農民養成自覺維護其自身合法權益的意識。
(五)國家完善對農民所關心的問題的立法,從農村的實際狀況出發,了解農民的迫切訴求與實際問題,使法律更貼近農民生活,能夠為農民所用,盡量滿足農民的法律需求。減少三農問題的法律空白,使得農村的各項工作都能做到有法可依,保護農民的合法權益,促進農村法律制度的健全,從而使得農民能夠積極的適用法律,增強對法律的信任感。
[1]孫昌乾.增強農民法律意識 建設和諧新農村[J].現代農業科學,2009.
[2]賈麗.芻議我國農民法律意識淡薄的原因及改善途徑[J].商丘師范學院學報,(2010)02-0114-03.
[3]蘇琪.淺析農民法律意識成因及解決途徑[J].法制博覽,2015.12中.
[4]曹慧玲.淺析農民法律意識的缺失[J].法制與社會,2010.5.
[5]蘇力.送法下鄉[M].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0.
Analysisoftheimprovementoffarmers'legalconsciousness
WANG Qing-qing,KONG Zhang-han
Forestry University,Harbin 150040,China
Legal consciousness is the view of the people law and the relevant legal problems,general knowledge and mental attitude,on the law of the implementation is very important.In the rule of law policy trend,enhance the people's legal consciousness is an important measure to promote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rule of law,legal society construction in rural areas is to promote the legal construction of the important China a ring,although after years of legal construction,people's legal awareness has increased,but the overall construction of the legal system about rural areas is still in a low level.This paper aims to analyze the status and reasons of farmers' legal consciousness,and puts forward some improvement measures.Improve the legal consciousness of farmers,to settle disputes,In order to promote the process of the rule of Law Society
Legal consciousness;Farmers' reasons;Ways of improvement
*黑龍江省哈爾濱市東北林業大學大學生創新訓練項目(課題編號:wfdc20170010)。
D920.0
A
2095-4379-(2017)32-0061-02
王晴晴(1997-),女,河南周口人,東北林業大學文法學院,本科在讀;孔張涵(1998-),女,遼寧朝陽人,東北林業大學文法學院,本科在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