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禹
江蘇師范大學法學院,江蘇 徐州 221116
綜藝節目模式的法律保護路徑研究
王 禹
江蘇師范大學法學院,江蘇 徐州 221116
綜藝節目模式的版權保護近年來成為法學界爭議的熱點。對綜藝節目模式目前尚無一個統一的定義,但得到普遍認可的是綜藝節目模式是智力活動的產物,具有綜合性以及內在聯系性的特征。綜藝節目模式具有可版權性,但由于受到“思想與表達二分法”的制約,節目模式的獨創性難以認定,運用版權法予以保護存在障礙。但在現行法律框架內另外尋求保護,反不正當競爭法、商標法、合同法亦可盡量保護權利人合法權益,只不過保護范圍十分有限。
綜藝節目模式;版權保護;二分法;反不正當競爭法
近年來,電視綜藝類節目方興未艾,國內引進國外綜藝節目的現象越來越多。從《爸爸去哪兒》到《中國新歌聲》,各大衛視為了“吸睛”,在節目類型上苦下心思。節目呈現多元化趨勢的同時,各種侵權糾紛也層出不窮。綜藝節目模式是否享有版權保護,一時成為法學界和社會界爭議的焦點。
(一)綜藝節目模式的定義
當前,對綜藝節目模式的定義國內外法學界和相關法律法規都沒有一個明確的界定,學界給出的定義也尚未達成一致。我國《著作權法》第三條用概括的方式列舉出著作權法所保護的客體,且《著作權法實施條例》第二條規定了著作權法所保護的“作品”的定義,二者都沒有將綜藝節目模式納入成文法的法律保護體系。有學者認為綜藝節目是指若干個主題相關的場景片段,通過穿插解說或主持連貫,而形成的試聽表現或表達。[1]有學者將綜藝節目模式稱為綜藝節目組成結構的“骨架”,是可模仿,可復制的并進行市場操作的智力成果。[2]通說認為,綜藝節目模式是一個具有多元素的綜合體,從創意到形成節目模式需要歷經腳本、制作和攝制、播放等過程,共同構成完整的綜藝節目。
(二)綜藝節目模式的特征
1.綜藝節目模式是智力活動產物
綜藝節目起源于創意,但是并不停留在創意,而是創意的具體化。綜藝節目的創作核心集中表現為“塑造一個好故事”。[3]在綜藝節目初期,是編劇的構思和策劃決定了節目的形式、故事的情節等。這期間對于腳本的言辭、故事脈絡、嘉賓的人設等,編劇和導演會有爭執和思考,經過思維火花的循環碰撞,節目模式才逐漸在紙上形成。此后,導演要將靜態的東西轉化為動態,考慮安排嘉賓如何互動節目效果會好,在哪個階段設置沖突懸念性會強。可以說,綜藝節目的完整播出從最初的苦思冥想到最后的完美收官,都離不開一群人的策劃、構思、設計、選擇,這些都節目創作人員的智力成果。
2.綜藝節目模式具有綜合性
綜藝節目表現為視覺和聽覺的總體感受,融合主持解說,嘉賓口述、表演,場景拍攝,視覺特效,音樂或聲音效果等。[4]綜藝節目模式不同于傳統影視劇,影視劇演員按照劇本進行按部就班的演繹,即使自我發揮,發揮余地也不超出設定好的人物性格、矛盾沖突。而綜藝節目更突出“真人秀”的特征,嘉賓參入到不同的任務場景,由節目組采取拍攝手法真實地記錄下嘉賓的反應,呈現出明星真實的一面。基于此,節目模式設定好的故事背景、場地都是給嘉賓表演的框架,嘉賓鮮活的表演是節目真正想挖掘的關鍵。不同部門在不同板塊之間通力合作,從前期準備到后期剪輯播出,各種要素的呈現,或幽默或嚴肅,體現出節目自身標志性特點,構成綜藝節目模式的區別性標志。
3.綜藝節目模式具有內在聯系性
節目模式的內在聯系性體現在同一模式可以在不同國家和地區進行反復使用。如韓國MBC電視臺制作的《無限挑戰》,每季都由固定的主持人在不同地點進行錄制,已成為韓國國民綜藝。而構成《無限挑戰》的模式包含節目流程、節目宣傳等板塊均可以重復運用。即使每一季的節目名稱相同,但對節目進行升級改版之后,觀眾仍能明顯的感受到節目的差異性。相反,即使節目名稱具有差異性,但把一個系列節目模式板塊不斷重復的予以運用,觀眾亦能體會出二者之間的相似。因此,只要模板具有相似性,制作出的綜藝節目就具有相似性,導致不同綜藝節目存在內在聯系。
之所以綜藝節目模式是否屬于版權法所保護的客體一直備受爭議,焦點就在于綜藝節目模式能夠構成版權法“思想與表達二分法”制度下的“表達”。我國版權法堅持“二分法”原則,規定版權法只保護作品的思想表達方式,而不保護作品的思想本身。任何綜藝節目模式都是建立在創意之上,創意是一個節目能否取得成功的關鍵,創意受到版權法保護對作者來說是關鍵。根據“二分法”原則,創意屬于思想,而不屬于對思想有獨創性的表達。因此,創意無法得到版權法保護,不管其具有多高的認知度和多大商業價值。早在1975年的法國,法庭就以某電視節目只是一個創意并沒有具體的表達形式為由而否定了其受版權法保護的資格。[5]
當然,一個綜藝節目不僅僅是一個創意,作為已經類型化的綜藝節目,必須通過必要的故事情節、場景安排、道具實物等把編劇的創意表現出來,而相似類型的綜藝節目難免具有類似的板塊模式,比如節目流程、節目特效、背景音樂等,這些必備的要素往往被認為是綜藝節目的共同要素,很難被認定為符合“表達”的要求。
換句話說,即使一個綜藝節目模式被認定符合為“表達”,也并不意味著其就一定受到版權法保護。要想成為版權法所保護的作品,獨創性必不可少。作為作品靈魂的獨創性,韋之先生認為“所謂獨創性是指作品的個性。”[6]王遷先生認為對獨創性中的“獨”和“創”應該分別認識,“獨”是指獨立創作,“創”是指一定水準的智力創造高度。[7]這兩種定義符合立法學界對獨創性標準的基本認定。而目前大部分綜藝節目的基本創意,即風格和類型,例如真人秀、脫口秀、答題競賽等大都“換湯不換藥”,無非是將一些已經存在的共同要素加以整合,取而代之一個新的形式和名稱。綜藝節目的這種類型和形式是不被版權法所保護的,就好比最先發明“小說”這種文學體裁的人就不能通過獲得版權保護而禁止其他人使用。盡管節目的類型、風格是決定一個綜藝節目取得觀眾喜愛的決定因素,個性化是區分同類節目的必要條件,也不能將其予以版權化。因為這樣勢必會造成權利人的思想壟斷,對全行業造成沖擊,違背知識產權鼓勵文化藝術發展的宗旨。
綜藝節目模式通過版權法保護存在一定的現實障礙,主要體現上獨創性難以保護。綜藝節目權利人應嘗試從其他現行法律中尋求保護路徑。
(一)通過反不正當競爭法保護
當兩個綜藝節目發生糾紛,節目模式權利人可以根據反不正當競爭法和商業上的不適行為向對方提起訴訟。反不正當競爭法的目的是維護自有公平的市場競爭,禁止任何以不正當手段從事的商業行為。綜藝節目經歷從腳本創作、拍攝、錄制到剪輯、播放,這一系列復雜的工藝流程無不浸透著相關工作人員的辛勤勞動,每一個環節都付出了巨大的人力、物力和財力。對于不法競爭者全盤模仿對手的創意、形式,而自己不付出成本就想盜用他人智力成果的行為,應該根據反不正當競爭法加以制止,凈化市場環境。[8]然而反不正當競爭法進行保護存在局限性,反不正當競爭法要求有爭議的雙方必須具有競爭關系,對于涉及國外的競爭者則難以認定競爭關系。
(二)通過商標法保護
中央電視臺的熱門節目《焦點訪談》、《東方時空》就是通過商標法進行保護的經典案例。綜藝節目權利人不妨借鑒之,將觀眾熟知的節目名稱、節目標語、人物形象等注冊為商標,利用商標專用權一方面防止侵權人對商標進行惡意使用,另一方面也可通過商標獲得收益。但是,商標法一般只保護注冊過的綜藝節目名稱,對其他模式如節目類型、故事情節、嘉賓互動等幾乎起不到保護作用。故商標法對綜藝節目名稱的保護相較于整個綜藝節目模式來說是微不足道的。
(三)通過合同法保護
對綜藝節目模式的保護不僅應體現在訴訟之中,更應該在合同洽談中予以事先關照。對一個綜藝節目的開發、宣傳、嘉賓的邀請、廣告商的贊助等流程中都會產生合同行為。明確約定合同雙方的權利和義務、違約責任都是節目模式權利人維護合法權益的有效手段。此外,綜藝節目制作團隊內部要有嚴格的保密機制,節目模式權利人應與掌握核心商業秘密的工作人員簽訂保密協議、競業禁止協議,以防員工泄漏節目創意甚至日后惡意磋商。不過,雖然通過商業秘密進行保護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防止節目被肆意抄襲,但保護范圍有限。
現階段,綜藝節目模式的商業價值越來越凸顯出來,各電視臺圍繞綜藝節目的競爭也愈發激烈,運用法律路徑保護綜藝節目模式變得更為迫切。在娛樂充斥著大眾的今天,綜藝節目模式得到版權法保護是大勢所趨。即使版權法尚未將綜藝節目這種新興事物作為其明確保護的對象,但是我國立法不應固步自封,處處設防,而應逐步完善,隨之健全。只有版權法能夠真正為綜藝節目模式的發展保駕護航。
[1]徐帆,徐舫州.電視節目類型學[M].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06:36.
[2]劉暢.電視節目模板版權的法律保護[J].當代電視,2015(9):17.
[3]馬知淵.電視綜藝節目故事化編劇思維創作談[J].電視研究,2014(7):67.
[4]李士林.電視節目保護方式的有效性論證[J].北方法學,2017(3):67.
[5]CA Paris.Decision of 14 October 1995/“Dame Gautier”,RIDA July/1976 nos,89,136.
[6]韋之.著作權法原理[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8.18.
[7]王遷.知識產權法教程[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7:33-39.
[8]張今.綜藝節目模式法律保護路徑探討[J].中國版權,2016(4):13.
G222.3
A
2095-4379-(2017)32-0098-02
王禹(1995-),女,漢族,江蘇宿遷人,江蘇師范大學法學院,2016級法律碩士在讀,主要從事民法基本理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