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 華
甘肅政法學院,甘肅 蘭州 730070
公安機關職責行使中存在的問題及解決途徑
袁 華
甘肅政法學院,甘肅 蘭州 730070
當前,我國正處于社會經濟飛速發展與改革的攻堅階段,社會轉型引發的各種矛盾突出,違法犯罪活動猖獗,各級公安機關維護社會穩定,打擊違法犯罪活動的任務空前加重。然而,公安機關在履行職責過程中出現的職責泛化、“越位”、“缺位”、非警務活動普遍等諸多問題已經嚴重影響了公安機關的執法和服務質量,分析這些問題的本質,找出問題的原因,從法律層面、社會層面、公安機關自身方面入手探索解決問題的途徑,確保公安機關更好的履行職責,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提供一個良好的社會環境。
公安機關;行使職責;問題;解決辦法
職責,是指職務上應盡的責任,即職業責任。公安機關的職責是公安機關人民警察依法在管轄范圍內應承擔的責任和義務,它規定了公安機關管理什么,在什么范圍內行使職責,是公安機關的性質和任務所決定的,是公安機關職能和任務的具體化。我國現行《人民警察法》第六條明確規定了公安機關人民警察依法需要履行的職責。然而,在實際的執法過程中,因任意擴大人民警察職責、片面夸大人民警察能力而推出的服務舉措,嚴重脫離了警務繁重、警力不足、物質保障不力的現實,人為地加重了基層人民警察的職責,使安機關人民警察的執法和服務范圍已經遠遠超過了法律的界限,繼而引發了多重問題,嚴重的影響了公安機關的執法和服務質量。
(一)職責泛化現象突出
隨著我國政府職能從“全能型”向“服務型”的轉變,作為重要的政府職能部門之一的公安機關,其身份也從高高在上的“管理者”、“執法者”,向人民群眾利益的“服務者”轉變。隨之而來的是公安機關不斷地增加110服務功能,大力倡導和宣傳“四有四必”(有警必接,有難必幫,有險必救,有求必應)、“有困難找警察”等這些包攬承諾的口號。確實,這在踐行公安機關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樹立良好的人民警察形象、構建和諧警民關系等方面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新來的問題出現了。公安機關接處警的頻率越來越高,鄰里糾紛、夫妻矛盾、家中被盜、停水停電甚至生病求醫、忘帶鑰匙、下水堵漏,還有更離奇的上廁所忘帶手紙、叫外賣都會撥打110報警服務平臺,讓民警應接不暇,大大超出了民警的日常工作負荷。據一項數據統計,110報警服務平臺每天接到的報警電話中只有20%左右是與公安業務相關的警務類報警,其余則是與公安業務工作間接發生聯系甚至是毫無聯系的求助類報警電話。顯而易見,求助類報警占據了公安機關絕大部分的人力和物力,民警為此付出的精力大大的超出了警務類報警。這些都使得人民警察的職責范圍模糊不清。
(二)行政不作為現象時有發生
在服務型行政大背景下,公安機關在履職過程中的行政不作為,卻一直是公安行政執法為人詬病的一個突出問題,這已經嚴重危害了公安機關的公信力。一方面,這種不作為是公安機關自身肆意擴大職責范圍與警力資源有限之間矛盾的外化表現,沒有兌現承諾的不作為現象大量存在,嚴重的損害了公安機關的形象;另一方面,警用裝備落后、傳統治安思想的掣肘,法定職責與現實條件形成矛盾,使各地基層公安機關在執法中不同程度地存在各種行政不作為現象。如有警不接、有警不出、有案不查等拒絕履行職責的行為。此類行政不作為違法現象出現,侵犯了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的合法權益,減低了人民警察在人民群眾心目中的威信,破壞了公安機關在人民群眾心目中的形象。
(三)非警務活動大量存在
非警務活動,是指警察機關及其人民警察實施或參與的警察機關法定職責外的社會活動,其本質是警察力量的非警務運用。[1]根據非警務活動實施的社會效果,可以把非警務活動分為積極非警務活動和消極非警務活動。積極的非警務活動,是指與警察的性質和職能的實現相吻合,對于正常警務活動的開展有幫助和促進作用的非警務活動;消極的非警務活動,是指影響正常警務活動的開展或者會給公安機關及其人民警察的形象和聲譽產生負面影響的非警務活動。如公安機關人民警察出于不正當的目的或不良動機,插手經濟糾紛、民間糾紛,或者在執法時考慮了非直接的相關因素,違反了平等對待原則,導致處理結果顯示公正,還有在執法時背離執法目的,出現濫用職權、徇私舞弊、貪污受賄等違法犯罪現象。對于積極的非警務活動,只要不影響到正常警務活動的開展,在公安機關能力范圍內應當鼓勵其實施。對于消極非警務活動應當予以嚴厲禁止。
(一)法律規定不明確
公安機關的職責是由《人民警察法》、《治安管理處罰法》等有關的法律、法規明文規定的,具有嚴格的法定性。其中《人民警察法》第六條、第十九條、第二十一條分別規定了人民警察應當履行的十四條職責,人民警察非工作時間的特殊職責以及公安機關在救護、扶助、調解等公益方面的責任義務。職責十四條對于具體管理的事物做了較為明確的規定,但是對于管轄范圍沒有詳細的界定。第十九條規定“人民警察在非工作時間,遇有其職責范圍內的緊急情形,應當履行職責?!逼渲械摹奥氊煼秶币灰獏^分具體的警種或各自的分工,界定不明。第二十一條,規定的“救護”、“扶助”、“調解”用詞模糊,導致過度解讀的情況時有發生。因為,現實中幾乎所有的社會問題都與社會秩序、社會穩定息息相關,換句話說都與公安機關的職責產生直接或間接的關聯,法律規定不清是公安機關職責泛化的根本原因。
(二)其他職能部門的“缺位”
其他職能部門的“缺位”也是導致問題出現的另一原因。實踐中其他行政機構或社會部門不履行職責的現象時有發生,群眾求助無門或問題得不到及時解決,便轉而向公安機關求救。比如,表現比較突出的是公安機關由于其他職能部門的“缺位”而被動的參與到對上訪人員的勸訪、截訪,對上訪鬧訪人員的處理等非警務活動中來。再如,在打擊傳銷組織的過程中,由于工商、房管等其他職能部門的“缺位”,使得這項工作全部的落到了公安機關肩上,從傳銷窩點的發現、傳銷人員的遣返與解救、傳銷窩點的搗毀、傳銷頭目的處理統統由公安機關一家負責。此外,“警察是唯一一個提供二十四小時服務,并能在需要時作出反應的行業”,在非工作時間,群眾遇有需要其他部門處理解決的緊急問題時,也會撥打110求助,這些都是造成非警務活動普遍的原因。[2]
(三)公眾對公安機關職責認識不清
社會公眾對公安機關的職責認識不清,他們認為公安機關是“包打天下”、“包治百病”的萬能機構,但凡是與社會治安有直接或間接關系的問題都尋求公安機關出面解決,遇到各種各樣的麻煩首選的撥打110尋求幫助。此外,還有少數媒體的曲解報道也誤導了群眾對公安機關職責的認識。[3]例如:2015年10月4日發生的“青島蝦”事件本身是由一起民事糾紛引起的,但個別媒體的不實報道和有意歪曲,誤導了輿論矛頭。某網媒報道該事件時,在標題“青島大排檔宰客一只蝦賣38元”后加上“派出所稱管不了”,從而變成“青島大排檔宰客一只蝦賣38元派出所稱管不了”;之后又有觀察者網援引某網媒的報道,以“青島大排檔宰客民警和物價局互踢皮球”為題,把網友的注意力引向公安機關。網友紛紛把矛頭指向了公安機關,聲稱“公安機關不作為”、“公安機關不履職”等。
(一)職責法定,明確公安機關的職責范圍
采用列舉式與概括式相結合的方式明確《人民警察法》中有關公安機關人民警察職責的相關規定,劃定公安機關的職責范圍,同時將保障人權的具體措施列入其中,把與警察職責無關的服務類活動排除在法律之外。[4]可按照公安機關的具體職能分工,將人民警察分為刑事警察與行政警察,使警察的具體職責更具有針對性和專業性,這樣公安機關就不會因為處理大量的社會治安問題及求助類報警而影響到打擊刑事違法犯罪活動。此外,還要加強人民警察的合法權益保護,克服當前法律對警察權益保護不力的弊端,在刑法中增設辱警罪、襲警罪,添補法律中追究侵犯人民警察職權的法律責任空白;在《人民警察法》中要分別明確規定人民警察違反法定職責與法定義務的法律責任;由公安部清理全國各地法律法規和地方性規定,命令禁止各地公安機關擅自擴大警察職權,取消已經形成的“意定職責”。對于因社會發展和新生事物的出現需要警察承擔的新的職責,必須通過立法的途徑予以確定,不得再由各地公安機關意定。
(二)正確認識公安機關的職能作用
公安機關人民警察是法定的維護社會治安秩序的重要力量,但是從社會控制的多元化和犯罪原因的復雜性來看,公安機關人民警察必須和其他各種社會力量的作用相結合,同時要運用各種行政手段,才能最大限度地實現警察的社會價值,才能更好更充分的發揮維護國家安全和社會治安秩序的作用。首先,公安機關在努力做好本職工作的同時,要克服“神秘主義”傾向,讓做好引導和宣傳,糾正公眾所謂的維護社會治安由公安機關“包打天下”的模糊認識,讓人民群眾了解公安工作。其次,公安機關要克服“單打一”的思想,積極的發動和依靠各種社會力量,同他們密切協作,形成合力,共同的來維護社會治安,最有效的實現社會控制。最后,公安機關要不斷分析社會形勢,與時俱進,提高自身素質,豐富職能,在新的水平上提高自己的社會責任感。
(三)構建社會聯動機制
維護國家安全,維護社會治安秩序,打擊刑事違法犯罪活動是公安機關的主要任務,但是單憑公安機關一家是無法完成的,需要社會各界的廣泛的參與,尤其是在當前警力資源緊缺、服務職能泛化的情形之下,應當將報警、出警和社會救助服務結合起來,重構110服務體系。通過110的橋梁作用,建立以公安機關為龍頭,各職能部門為依托的社會服務工程,把社會各職能部門的力量聯合起來,對于警方職能范圍以外的群眾求助,直接由110報警服務平臺轉交給其他專門的職能機構去處理,形成社會化的救助服務體系,使110報警服務平臺社會化。這樣既拓寬了110服務臺的服務內容方便群眾了,又能保質保量的及時解決群眾的問題和困難,更好的踐行公安機關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
(四)完善公安執法的物質保障
公安執法的物質保障即后勤保障,是保證公安機關和公安民警執法的基本物質條件。公安機關的物質保障包括經費和其他實物條件,經費保障是公安工作的基礎。[5]經費保障不力,會導致基層公安機關出現捉襟見肘的情形,這對公安機關人民警察而言,意味著權力和形象的降低;對國家政府而言,則意味著權力的異化。經濟相對落后地區的公安機關為了履行職責,為了辦案經費不得比“抓創收”,因受經濟利益驅動而執法,導致執法行為發生偏差。經費的緊張,導致警察還承擔了大量的社會服務和救助工作。在工作量大增、工作難度加大而執法物質保障無法跟上的情況下,很難保證執法質量,也很難防止不作為與遲延作為的產生。因此,切實解決經費問題,加強執法的物質保障是解決行政不作為和非警務活動的關鍵。
[1]盧建軍.非警務活動的界定與實施[J].河南警察學院學報,2014(3).
[2]劉佩鋒.論警察執法中的角色沖突及危害[J].江蘇警察學院學報,2015(6).
[3]趙文杰.媒體暴力中公安機關的危機公關[J].山西警官高等??茖W校學報,2015(4).
[4]金浩波.論警察執法權益保障困境及解決對策[J].鐵道警察學院學報,2017(2).
[5]賀電,蔡炎斌.公安學基礎理論[M].北京: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出版社,2014.
F299.2
A
2095-4379-(2017)32-0122-03
袁華(1986-),女,甘肅蘭州人,甘肅政法學院,主要研究方向:公安學基礎理論、刑事偵查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