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政偉
遼寧省本溪市南芬區人民檢察院,遼寧 本溪 117000
以雙重因果關系理論認定玩忽職守罪因果關系
劉政偉
遼寧省本溪市南芬區人民檢察院,遼寧 本溪 117000
玩忽職守罪;犯罪認定
玩忽職守罪的因果關系其表現方式呈現出偶然因果關系常見、間接因果關系多發、必然因果關系多樣等特點。而正確界定行為人的玩忽職守行為與危害結果之間的因果關系,是區分罪與非罪、罪輕罪重、此罪彼罪的一個客觀基礎。因此,如何找到一個最佳的玩忽職守罪因果關系的認定模式,便成為了目前玩忽職守罪司法實踐中亟待解決的問題。
在自然犯罪中,因果關系的認定是依據事實判斷,同時更多是通過例如司法鑒定等科技手段來完成的。而法定犯罪中,因果關系的認定在科技手段基礎上,更主要的是要通過法律意義上的判斷。玩忽職守罪歸屬法定犯罪,也就是說認定玩忽職守行為要在法律意義上來判斷引起危害結果的實質原因才能合理、科學、符合法律規定地認定玩忽職守罪的因果關系。由此,應該以事實原因和法律原因的雙重因果關系理論認定方式來認定玩忽職守罪的因果關系。“事實因果關系和法律因果關系的概念已經被司法實務部門所接受,尤其是以條件關系解釋事實因果關系,這是較為可取的。當然,法律因果關系如何判斷,則是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①下面,筆者闡述一下認定的具體方法:
事實原因的認定,是一種技術性的判斷,屬于在事實上的認定流程,其目的在于找出全部事實原因的范圍。以危害結果為中心,以引起危害結果產生的必要條件作為具體認定的標準。對事實因果關系的判斷標準是必要標準,即凡是對危害結果的產生起了必要條件作用的,就應認為兩者之間存在因果關系,而不論行為對結果所起的作用的方式、程度,無論行為與結果之間的聯系是否合乎規律,這種結果產生的概率是高還是低。②
在認定事實原因中,我們必須要從以下三點出發:
其一,為了保障整個事實原因認定的科學合理性,在認定之前需要選擇有效的標準即以必要條件予以認定,并以此為前提來進行條件的篩選和劃分,即僅僅存在“如果沒有A,應然就不存在B的情形時,就可以認定A即為產生B的事實原因”。對玩忽職守的客觀危害行為是否產生危害結果運用此公式進行分析時,要具體內容進行具體化,有效避免分析的抽象化而忽略了已經客觀存在的事實原因。其二,則需要站在客觀與全面的角度來對事實原因進行充分的篩選,確保篩選出對定罪結論產生有效作用的全部事實。其三,在對事實原因進行分析時,必須要對全部原因進行分析,去除只起一般條件作用的不積極原因,充分地確定對危害結果能夠產生積極作用的原因。由于刑法要求的結果是具有社會危害性的結果,不能把比如地點、溫度、環境、時間等相對恒定的社會條件作為在刑法上產生危害結果的條件原因。
從上文中的相關論述可以看出,所有的事實原因中明確得出對產生危害結果起到積極作用的事實原因,然后根據相關的認定規范,選擇出具有刑法意義上的有利用力的原因,進而可以客觀、準確無誤地將危害結果歸因于此原因行為。而此處的法律原因,即是構成刑法中犯罪要件所要求具備的行為人的客觀實行行為,針對本文來說也就是構成玩忽職守罪犯罪要件中所要求的玩忽職守的客觀行為。筆者認為法律原因的認定關鍵就在于“相當性”的判斷,應當以事實原因對危害結果產生的積極作用的程度來判斷法律原因。在判斷法律原因時,應注意以下幾點:
第一,在探尋行為人的危害行為作為法律上的原因方面,要在判斷事實原因作用程度的基礎上,去選取對導致危害結果的產生起較大作用的危害行為。在認定玩忽職守的危害行為對危害結果程度大小上,要注意二個因素:一是危害行為是否對危害結果的產生有著決定性的作用,即引起危害結果的原因力是由行為人的客觀行為本身就能夠單獨引起的。二是行為人的客觀行為有沒有直接引起危害結果,直接的行為人引起危害結果的作用要大于間接行為人引起危害結果的作用。三是事實原因的數量中到底有多少導致產生危害結果。如果只有一個玩忽職守的行為引起了危害結果,那么該行為要大于由多個原因交織一起所產生的危害結果的作用。四是受害對象有沒有具有導致危害結果產生的有利原因及此原因作用力的強度。五是玩忽職守的行為本身對職責要求的違反程度。
第二,根據我國刑法相關規定,存在于玩忽職守客觀行為和危害結果之間的因果關系因罪而不同。所以,在認定玩忽職守罪的因果關系時,就是判斷犯罪構成的客觀方面,分析出每個罪名應達到刑法要求的因果關系關聯標準。因果關系所表現的直接聯系與間接聯系、決定性聯系與非決定性聯系都是存在于玩忽職守客觀行為和危害結果之間的。
第三,法律原因的認定具體方法:首先我國刑法中關于玩忽職守罪中所明確規定的玩忽職守行為是不是行為人的客觀行為。若是,則固定行為人的工作職責,確定其存在玩忽職守。其次,該行為人的行為是否對危害結果的產生起到了具有實質性、積極性的作用。具體體現為:一是玩忽職守的客觀行為是否具有產生危害結果的危險,在法律不允許存在的這種危險的條件下,實現了危害結果的發生。二是體現已經潛在的危險通過玩忽職守的客觀行為提前實現了。三是玩忽職守的客觀行為增加了損害的程度,讓危害結果得以沒能有效縮減。四是要確定主次原因,即對玩忽職守行為和危害結果之間的關聯程度進行判斷,同時也要對法律原因的數量進行判斷。
[注釋]
①陳興良.判例刑法學(上卷)[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6:147.
②張紹謙.刑法因果關系研究[M].北京:中國檢察出版社,1998:187-189.
D924.3
A
2095-4379-(2017)32-0158-01
劉政偉(1982-),男,漢族,遼寧本溪人,法律碩士,遼寧省本溪市南芬區人民檢察院反瀆局,局長,研究方向:刑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