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 萍
南京市玄武公證處,江蘇 南京 210028
關于知識產權相關公證問題的分析
許 萍
南京市玄武公證處,江蘇 南京 210028
知識產權凝聚著人類的智力勞動成果,是重要的社會資源之一。由于知識產權對社會、經濟的發展,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知識產權侵權的現象屢屢發生。但近年,隨著國民法律意識的普遍提升,知識產權愈發受到重視。尤其是對于企業來說,知識產權堪稱其參與競爭的“殺手锏”,直接關乎企業的命運。總之,提高知識產權法律保護意識,對知識產權進行相關的公證,已經成為亟待解決的問題,也是新時期經濟發展的必然要求。本論文基于知識產權,對知識產權法律化,以及相關公證問題,進行了詳細的研究。
知識產權;公證;商標注冊;專利申請;域外保護;侵犯知識產權
每年4月26日,是世界知識產權日。知識產權是人類社會發展的主要推動力,尤其是在經濟的發展中,知識產權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全世界越來越重視知識產權的利用、保護。再加上近年來,知識產權的侵權行為時有發生,整個社會知識產權保護意識的隨之提升,越來越重視知識產權公證這一行為。據統計,在2006年到2013年之間,我國公證機構進行知識產權公證的業務就將近12000件。
就目前而言,我國的經濟實力雄厚,尤其加入WTO之后,知識產權的重要性日益凸顯,并逐漸受到整個社會的重視。為了更好地保護知識產權,我國不斷完善了知識產權相關保護制度,并建立了完整的保護法律。從制度和法律上保障知識產權與國際相對接。
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在知識產權的保護工作的實際中,也出現了一些問題,嚴重暴露了知識產權法律化的不足之處:
首先,我國知識產權保護意識普遍較低。據有關部門統計,盡管每年獲得的重大科技成果項目數量很多,但是真正懂得知識產權進行公證、申請專利的卻不足十分之一。這就暴露出我國知識產權保護意識的淡薄,常常忽視知識產權這種無形的資產。
其次,我國缺乏專業的知識產權保護人才。目前,我國幾乎沒有一個高校設置了知識產權保護方面的專業,以至于造成潛在知識產權專業人才缺失現象。另外,各類企業單位也常常忽略這一專業人才,以至于在工作中,常常會忽視、或因不懂而出現忽略了對知識產權的保護。
知識產權,與房屋、汽車等有形資產相對,是一種看不到的、無形的資產。知識產權,是一種對智力勞動成果所享有占有、使用、收益和處分的權利。如發明、文藝作品,以及商標、名稱、圖像等等。知識產權雖然是一種無形的資產,但和有形資產一樣,受到相關法律的保護。
通常情況下,知識產權又可分為工業產權和版權。其中,工業產權主要包括發明專利、商標、工業品外觀設計等,如商標、專利、服務標志、廠家名稱等等;版權主要包括文學、藝術、科學作品、表演藝術家的表演、唱片和廣播節目等等。
隨著我國社會經濟的發展,我國的知識產權也在不斷地發展變化。從改革開放至今,我國知識產權的發展歷程,大致經歷了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從上個世紀70年代末到90年代初,知識產權在我國僅僅是一個概念性的存在,大多數企業對認識并不深刻,也沒有知識產權的意識。當然,在這一階段,因為對知識產權的懵懂,即便發生了侵犯知識產權的現象,也幾乎不懂得維權,不存在知識產權糾紛。
第二階段:上世紀90年代中到21世紀初,隨著經濟發展,以及與世界經濟接軌,隨著國外的技術、品牌等紛紛進入中國,知識產權的價值也逐漸被人所認識。在這一段時間內,因為人們逐漸認識到了品牌、知識產權的經濟效益,知識產權侵權行為也開始日益增多,甚至泛濫成災,如:山寨、假冒商標、盜版等現象層出不窮。
這一階段,隨著對知識產權經濟價值的認識,人們對知識產權的保護意識也隨之而增。于是,這一階段,知識產權紛爭案例日益增多。
第三階段:國家制定知識產權保護戰略后至今。這一階段,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全民的知識產權意識普遍提高。為了更好地保護知識產權,我國完善了相關的保護制度,并制定了相關的法律,用法律的形式加強了對知識產權的保護力度。①
公證制度是國家司法制度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知識產權公證是為了防止知識產權糾紛、維護知識產權的有效法律手段。
在當今世界,知識就是生產力。知識產權所帶來的社會價值、經濟價值逐漸被人們所認識。于是,知識產權糾紛日益增多,大有愈演愈烈的趨勢。在這種形式下,要想充分地維護知識產權,就必須要進行知識產權的公證。通過知識產權的公證,可以有利、有效低維護被侵權人的正當權益。
在具體的工作中,知識產權的公證,具有重大作用:
第一,公證證據的效力。公證是知識產權強有力的“保護傘”。知識產權經過公證,獲得公證書,以及后面粘連的關于產品包裝或合同復印件,知識產權才完成法律化,知識產權的公證證據才具有法律效力,一旦出現糾紛,公證證據效力便會大增。
第二,知識產權公證證據保全優勢。在知識產權的使用過程中,總是不可避免地出現知識產權糾紛。因為知識產權是一種無形的資產,在解決糾紛時,就必須涉及到證據保全。
證據保全公證是當今許多國家都沿用的制度,這一項制度是從德國普通法沿傳而來。所謂的證據保全公證,是一種預防性工作。在訴訟發生之前,當事人可向當地的公證機構提出申請,公證機構接到申請之后,依照一定的法定程序,對有關證據進行提取、收存,并固定保存。一般情況下,這些證據都具有可消失性,或難以提取性。證據保全公證主要包括證人證言、書證、物證、視聽資料、鑒定結論等。②
大量的司法實踐表明,證據保全公證,有企事業單位在日后的工作中,有效地避免了許多有關知識產權糾紛的現象,可謂是知識產權的“保護傘”。
第三,公證在國際知識產權糾紛中的作用。隨著全球經濟一體化,知識產權糾紛已經跨越國界,成為一種國際現象。隨之,知識產權公證的效力也不受地域的限制,開始跨越國界。即:在一國公職的知識產權,在另一國家同樣具有法律效力。
(一)公證在商標注冊、專利申請及商標、專利轉讓中的相關問題
某家食品公司非常重視知識產權的公證,當其產品生產出之后,便著手開始申請專利、商標,包括包裝袋的設計。但是,當其將申請交到公證處時,才發現早在3天之前,就有另外一家提出了同樣的申請。針對這種現象,要求提交使用在先的證據。③接到通知之后,這家食品公司又來到公證處,尋找有關證據。公證機構經過調查取證之后,對該公司對某食品包裝袋的外觀設計使用在先的證據加以取證、固定。
在實踐中,公證部門進場會遇到這樣的現象,特意提醒所有申請人:在注冊商標時,如果和其他公司同一天申請,要想注冊商標成功,就必須要提供本企業使用在先的證據。而在所有的相關證據中,通過公證機構公證的證據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
另外,公司在進行專利轉讓時,也必須要進行公證,需要帶上專利證書等相關材料,到有關公證機構進行相關的公證。
(二)公證在知識產權域外保護方面的相關問題
一般情況下,知識產權只有在權利取得國才具有法律效力。但是隨著經濟的發展,世界經濟貿易融為一體,知識產權的地域性限制逐漸被突破,公證在知識產權的保護已經超過一國的范圍,逐漸在其他國家也具備法律效力。
某公證員就遇到這樣一個案件:林小姐是某國際大牌的忠實粉絲。一次,林小姐和朋友逛街,在一家熟悉的精品店買到這個國際大牌的包包。對此,老板解釋道:這些產品因為來源渠道比較特殊,屬于非授權銷售,所以只低價銷售給熟悉的顧客。
但是,林小姐這個大牌包只用了五次,便出現了質量問題。無奈之下,林小姐到專柜驗貨,才發現自己買了假貨。林小姐了解到情況之后,立即向該品牌公司反應。
該大牌公司得知有人侵犯了自己品牌的商標、名字之后,立即以知識產權侵權行為名,展開了調查,并拿著自己在本國知識產權的相關公證材料,向有關的部門進行法律訴訟。
隨著經濟的發展,知識產權的侵權行為越來越復雜,很多都涉及到域外,而知識產權的公證,則為知識產權的域外保護提供了有力的證據。
為了更好地確保公證在知識產權域外保護,公證處在公證的時候,一定要注意以下兩點:
第一,要證明知識產權的證書的真實性。在國際上,一部分國家,對于在各國已經公證的知識產權,給予自動保護。
第二,一些向國外申請專利、注冊商標的企業、公民,也需要我國公證處給予相關的公證證明。隨著世界經濟一體化,知識產權公證也必須要具備國際化,公證處在幫助公民、企業進行公證時,必須要幫助公民和企業在世界范圍了解在使用國內獲得知識產權的相關法律要求。
(三)公證在追究侵犯知識產權行為方面的相關問題
知識產權是一種財產權,由于其具備很大的經濟價值,于是經常會出現各種各樣的知識產權侵權行為。
在面對愈演愈烈的侵犯知識產權行為中,公證提供了最有效、最有力的證據,具體表現在以下幾方面:
第一,對著作權、專利權和商標權領域內的侵犯知識產權的行為進行證據保全。著作權也是一項很重要的知識產權,必須要保證著作權不受侵犯,早在1994年時,國家版權局就發出通知:“著作權行政管理部門在查處侵權行為時,要求申請人和有關當事人提供證據的,應當對證據進行證據保全公證。對于公證機構出具的有關證據保全的公證文書,著作權刑偵管理部門應當作為查處侵權案件時認定事實的根據。”④
在國家版權局的這一項《通知》中,詳細規定了公證處的詳細工作:
首先,由事實發生地公證處管轄;
其次,在進行公證時,一定要全面、客觀地反應真實情況。可以根據當事人的要求,通過現場拍照、詢問證人、攝像、錄制證人證言等方式。
最后,在對著作權進行公證的過程中,如若遇到專業性問題,還必須結合當地著作權管理部門的意見。
第二,對不正當競爭給以證據保全公證。侵權行為多涉及不正當競爭手段,對此,公證處可以對其進行證據保全。在這一環節中,有關公證部門可通過各種方式進行證據保全,如:拍照、記錄證言、電臺電視節目等。
第三,對網絡侵犯知識產權的行為進行證據保全。如今,隨著網絡的飛速發展,網上的侵權行為也成為一個常見的內容。在這種情況下,進行必要的網絡侵權公證是非常有必要的。
網絡證據保全公證,主要是申請人向公證部門依法提出申請,公證機構根據申請,對于其有關的網絡證據進行提取和驗證,將可能會滅失或者將來難以取得的電子文件繼續進行確認和保存的活動。⑤
網絡證據保全,是對網絡侵犯知識產權的有效方式。在保全的過程中,一般由申請人親自操作,公證部門工作人員只負責監督、記錄相關過程和結果。
(四)公證在國際知識產權轉讓及國際經濟合作涉及的商標及專利權方面的相關問題
當今時代,國際科技合作成為國際經濟發展的特點,為國民經濟的持續、快速、健康發展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在國際經濟合作中,知識產權的轉讓和保護同樣也變得十分敏感。
第一,公證與國際知識產權轉讓。在全球經濟一體化的背景下,知識產權轉讓,在國際經濟中時有發生。知識產權轉讓,主要包括專利權、商標權、著作權以及其他知識產權轉讓。
知識產權在國際上轉讓,申請人應提前向公證處提出申請,公證處根據申請,然后再出具公證書。具體要做到以下幾方面:
首先,在國際知識產權轉讓之前,要確認轉讓方是否擁有合法所有權的知識產權;
其次,要確保所轉讓的知識產權的內容中,絕不涉及侵犯國家利益、違背社會道德風尚的內容;
最后,確保專利轉讓之后,必須保證所轉讓專利的合法性,能夠確保進口方的合法使用。
第二,公證與國際經濟合作。隨著全球一體化時代的到來,中外合作經濟已經成為一種必然趨勢。在國際經濟合作的過程中,也涉及到知識產權的問題。如:工業產權投資、合資和合作企業,都需要注冊商標,必須要到公證機構進行相關的公證。
在這種情況下,公證機構一定要加強知識產權的公證,為國際經濟合作提供必要的保障。
對此,1995年7月13日,我國特意出臺了《關于對外貿易中商標管理的規定》。其中,明確規定:“合資、合作企業使用其中任何一方的注冊商標時,均應當在合資、合作協議中予以明確;合資、合作企業以本企業名義申請注冊的商標,應當由合資、合作各方在提出申請前,簽訂經過公證的關于合資、合作關系結束后該商標歸屬的協議。”
大量的知識產權糾紛司法實踐證明,公證為知識產權的保護提供了有利的依據和保障。對知識產權進行及時的公證,可以有效地保證知識產權的合法權利,預防知識產權侵權行為,并為對內、對外經濟合作中涉及到的商標注冊、專利轉讓等都提供了法律保障。因此,國家要不斷完善知識產權公證的相關制度,確保每一項知識產權公證都能夠順利地開展。
[注釋]
①吳漢東.公證制度保護知識產權作用應引起重視[N].法制日報,2015-6-25.
②張云柱,郭凱峰,韓桂診,王增奎編.現代公證法學[M].石家莊:新華出版社,2001,9:292.
③<中華人民共和國商標法>第18條規定:商標注冊實行申請在先的原則.
④<關于在查處著作權侵權案件中發揮公證作用的聯合通知>,1994-8-26.
⑤卓朝君,張艷斐.網絡證據保全的法律探析——以公證為視角[J].中國公證,2007(3):40.
D923.4;D923
A
2095-4379-(2017)32-0174-03
許萍(1975-),女,漢族,江蘇南京人,法學學士,南京市玄武公證處,主任,二級公證員,研究方向:經濟類公證事項及投訴糾紛的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