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 璐
中央民族大學法學院,北京 100081
初論刑事偵查中監聽措施的規制
任 璐
中央民族大學法學院,北京 100081
監聽是指在刑事訴訟中偵查機關使用一定的技術設備對雙方當事人正在進行的通訊及談話的內容進行秘密竊聽的一種技術偵查手段。監聽本身具備的言詞性、秘密性、強制性等特點,加之在監聽措施運用過程中經常出現偵查機關隨意使用監聽權、泄漏個人信息等問題的出現,因此本文從事前程序規制監聽角度規制監聽措施,從而達到保護公民隱私權的目的變得舉足輕重。
秘密監聽;隱私權;技術偵查
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犯罪分子的犯罪手段更加復雜、隱蔽化,如純粹依靠網絡的新型金融詐騙、毒品以及貪污受賄犯罪等,犯罪分子在利用現代科技如計算機、QQ、微信等犯罪時,極大的增加了作案的高科技因素,這些犯罪無形對偵查機關偵破案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隨著犯罪數量的增多特別是高科技犯罪的增多,監聽在刑事偵查中的運用越來越廣泛。然而在相關刑事司法實踐中,有關法律規定都有些過于籠統,對于監聽的具體適用范圍、實施的具體程序、相關權利的保護問題等都未有明確規定,操作性較差,為緩解監聽與隱私權的沖突,對監聽的規制問題應運而生。
美國著名法理學家博登海默曾說:“法律的基本作用之一是約束和限制權力,且不論這種權力是私人權力還是政府權力。在法律統治的地方,權力的自由行使受到了規則的障礙,這些規則迫使掌權者按一定的行為方式行事。”①我國在監聽的立法上還沒有形成完整的規制體系,監聽措施的隨意運用及其自身特點使監聽與隱私權的沖突變得更加尖銳,因此從事前程序規制監聽使用變得很重要。
(一)監聽的適用范圍及適用條件
世界各國對于監聽的案件范圍主要限制在重罪的范圍,立法對監聽的規定主要有三種方式:列舉式如德國、日本,概括式如法國以及概括加列舉式如意大利。我國關于監聽的范圍的規定可以借鑒意大利的概括加列舉式的方法,規定監聽措施主要適用于危害國家安全和恐怖犯罪、黑社會性質組織犯罪、重大的毒品犯罪以及貪污賄賂犯罪等嚴重侵犯公民人身權利的重罪,這樣既可以避免遺落監聽要打擊的典型犯罪,又可以防止監聽覆蓋的犯罪過多。
對于監聽適用條件的規定,由于秘密監聽缺乏監督,對個人隱私權侵犯的嚴重程度比較高,因此監聽的適用應當是由偵查人員根據一定的證據對指定的人實施某種重罪產生合理懷疑且窮盡常規的偵查手段無法破獲案件,在不得已的情況下為查清案件事實采取的最后偵查手段。
(二)監聽的申請、審查以及保密
首先明確在我國有權進行監聽的機關有公安機關、國家安全機關、以及檢察院。其次實施監聽必須經過嚴格的批準手續,要控制和監督監聽就要實現監聽的實施權和監督權的分離,我國公安機關檢察院應當將監聽申請書在一個月之前交給我國的法院,其中應當具體的寫明監聽的理由、具體的對象、實施的場所等,法院在對監聽進行嚴格的審查后,做出是否允許的決定并且進行備案,防止對當事人隱私權的侵犯。偵查機關對監聽過程中獲得的有關當事人的個人秘密、商業以及國家秘密等有保密的義務并且對違反保密義務的應當承擔法律責任。
(三)對監聽采取的制約措施
參考國外關于監聽制定的制約措施,如美國規定在監聽的實施過程中應盡可能少的監聽與案件無關的信息,筆者建議我國制定規則如下:①偵察機關本著令狀原則在記載范圍內監聽,盡量減少與偵查無關的信息的監聽,遇到與偵查無關的應暫時中止,實現對當事人隱私權的最小傷害;②偵查機關的監聽期限最長不得超過兩個月,監聽的期限若已屆滿偵查機關認為有必要繼續需要實施的,應重新向司法機關申請監聽令狀;③偵查機關應將定期記錄的監聽的進展情況及必要性向司法機關匯報,實現司法機關對監聽的監督;④我國可以規定監聽必須由兩人以上的偵查人員實施,引進監聽見證制度,賦予見證人提出意見的權利,這樣既有利于偵查機關的偵查,又能限制偵查機關濫用權力侵害公民隱私權。
(四)監聽獲得的材料的使用和保管。
偵查機關使用監聽獲得的材料作為證據指控犯罪嫌疑人有罪的,在指控之前應該進行開示,防止偵查人員的篡改,完善電子數據認證機制,建立關于鑒真電子數據的第三方機構,為審查認定電子數據提供相關的技術支持。對于違法獲得的監聽的材料不得作為對被告人不利的證據,并且違法監聽的偵查人員要承擔法律責任。參考國外的法律對于監聽獲得的材料的處理,監聽的獲得材料可以由法院來保管。
21世紀是一個電子科技迅速發展的信息爆炸的時代,正如何家弘教授所言:“就司法證明方式的歷史而言,人類曾從‘神證’時代走入‘人證’時代;又從‘人證’時代走入‘物證’時代。②也許,我們即將走入另一個新的司法證明時代,即電子證據時代。”在科技給偵查案件帶來無限便利的同時,也對偵查機關適用法律以及運用相關技術標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在建立完善監聽的相關制度的同時,提高相關偵查人員的素質,進行現代化偵查技術的培訓也變得舉足輕重,讓他們能夠掌握合理監聽的方式,最大限度的保護公民的隱私權,實現監聽的合理運用以及公民隱私權保護
的平衡,使社會更加穩定和諧。
[注釋]
①E·博登海默.法理學—法律哲學與法律方法[M].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99:484.
②何家弘.秘密偵查立法之我見[J].法學雜志,2004(25).
[1]孫長永.偵查程序與人權[M].北京:北京方正出版社,2000:130-160.
[2]王澤鑒.人格權法[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2:217.
[3]陳瑞華.刑事證據法的理論問題[M].北京:法律出版社,2015.
[4]E·博登海默.法理學-法律哲學與法律方法[M].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99:484.
[5]宋英輝.刑事程序中的技術偵查研究[J].法學研究,2000(3).
D925.2
A
2095-4379-(2017)32-0197-02
任璐(1994-),漢族,山西晉城人,中央民族大學法學院,2016級訴訟法專業碩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刑事訴訟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