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 娟
(懷化學院音樂舞蹈學院,湖南 懷化 418000)
論湘黔貴邊區“侗戲”的文化藝術特征*
向 娟
(懷化學院音樂舞蹈學院,湖南 懷化 418000)
在我國民間,侗戲是特色的戲種,其在審美的方面有著比較鮮明的特色,侗戲的身上承載著整個侗族的文化和傳統?;诖耍疚挠啥睉虻幕A表演形式以及習俗等方面對侗戲進行一些深入的探索與研究,體現了侗戲的思想內容以及藝術特色上展現出來的文化藝術特征,讓人們更加了解侗戲,對侗戲的魅力能更好的把握。并且可以本文的探討和研究中看出侗戲在很大程度上充實和提高了所有侗族人民的精神文化,促進了民族的團結,增強了民族的關系。
湘黔貴邊區;侗戲;文化藝術特征
從上世紀的八十年代到現在,侗族因為侗族的大歌而馳名中外,因此關于侗族文化的研究就在各個方面不斷展開,但是在這些研究當中,從民俗學、人類學、文化學、宗教學、藝術學等各個學科的研究比較多。從研究的對象看,對于侗歌、侗寨、侗俗、鼓樓、風雨橋以及侗族的敘事文學等對象的研究比較多,但是對侗戲的研究相對比較薄弱。就侗戲的研究而言,目前國內對侗戲的研究僅僅停留在表面的介紹和梳理上。但是還沒有真正的從美學和哲學的角度對侗戲的劇目進行更加深入和系統的研究,仍然有待于更進一步的探索。
以貴州為首等地的侗族自治州,人界地靈風景秀麗,是民族舞蹈的源泉。那里生活的人們靠自己的智慧創造出了侗戲。侗族在古代是遼人部落的一個小分支,很早以前在黔、湘、桂這三省的交界處住了下來。這些人以前沒有戲曲,在1830年,那里出了一個侗戲師,也就是在黎平縣的一位歌師——吳文彩,大家都叫他瘋癲戲祖。從侗戲的誕生到現在,侗戲的表演和發展進程都很緩慢,主要經歷了坐唱、兩個人繞“8”、多人繞“8”走、男女同臺以及多樣化的表演這五個形式,在這五個階段當中侗戲的發展越來越輝煌,越來越引人注意,將侗戲的藝術特征淋漓盡致的體現了出來[1]。
侗戲的五種表演形式將侗戲的文化特征淋漓盡致的體現了出來,其具體內容如下:
(一)坐唱的表演
侗戲在剛出現的時候,侗戲的創始人吳文彩全力以赴的改編劇本,沒能夠及時的吸收、借鑒不同劇種的其他的表演方式,而僅僅是依照侗族人民唱歌的形式和習慣進行傳統的坐唱表演。讓演員坐成兩排,并且按劇情分配角色,該到哪個角色上臺演出就進行哪個角色的任務,在這個階段,侗戲的演員全部都是男性,演女性角色的全是用的假嗓。
(二)兩個人繞“8”
在坐唱的表演開始了一段時間過后,演員覺得不能很好的發揮,臺下的觀眾也認為表演的內容“不夠味”,所以都要求將侗戲改進。所以許多村民就模仿漢戲和桂戲一樣搭造簡單的舞臺進行表演,但是內容還是比較簡單。那時候的侗戲還沒有演化出專門的文字,侗戲演員也不夠專業,再加上戲的內容比較長,唱詞也比較繁瑣,演員沒辦法將唱詞完全背誦下來。所以吳文彩根據這個現象就又想出一個點子,把桌子放置在臺子中間偏后的位置,吳文彩自己則坐在桌子的后面,讓侗戲的演員在桌前演出。然后吳文彩念一句唱詞,演員就重復一句唱詞[2]。為了可以讓演員順利的聽到念出來的臺詞,所以就讓演員在臺上繞“8”字走路,每個人輪流走到桌子前,更加便于演員聆聽唱詞。
(三)多人繞“8”走
依照侗戲的劇情,有些時候會需要用到多人一起上臺進行對話以及演唱,但是表演的形式還是一個演員在演唱的時候,別的演員也要跟著音樂繞“8”字走步。而丑角演員在表演的時候還要不停的跳躍。這個時期的表演,演員在道白、演唱時都加上了動作,而且學會開始使用些比較簡單的道具幫助演出的進行。
(四)男女進行同臺表演
剛開始的時候,表演侗戲的演員全都是男性,雖然男性演員也可以穿上女裝,用假聲進行道白和演唱,但是這樣的表演畢竟真實感不強,而且男性演員在演出的時候也會比較費力,而且也有女性青年想要嘗試侗戲的表演,在大勢所趨的情況下,就形成了男性和女性同臺演出的表演形式,但是在表演的過程中不允許兄妹、姐弟演戀人或夫妻。男女同臺演出這一形式慢慢有了新的發展。這個表演的形式對照角色和劇情的需要進行安排,但是女性演員只能出演旦角不能演丑角。在有要出演反面、滑稽的女性角色時,進行的依舊還是男扮女裝表演。
(五)多樣化表演
在此階段的侗戲,吸收和繼承了傳統的文化,并且在此基礎之上有著不小的進步以及發展,最主要的是有了導演。導演依照劇情的需要安排角色,進場以及出場,從臨場發揮慢慢的走向系統化以及程式化,舞臺調度也慢慢變得更成熟。還開始使用布景,不斷的出現更多種形式的演出。其中一些向歌劇的方向發展,還有些向著戲曲的方向漸漸發展,一些向著山歌的方向發展[3]。不斷的從民族的歌舞中汲取、吸收精華,從生活里面提煉各種詞匯,并且從漢族的戲曲里面學習到手、眼、步、身等相關技巧。
在社會不斷的變革,時代的迅速發展過程當中,文化價值的觀念也在不斷的改變。戲劇與社會心理緊密相關,人們必須要重新對戲劇和文化背景二者間的關系審視,清楚與觀眾審美心理間的差距。侗戲也一樣。侗族人民的物質生活逐漸豐富,在此基礎上各種情緒也不斷高漲,與侗族人民的審美密切相關的侗戲更該迎接著觀眾的不同的審美心態,用創新獲得發展,以期侗戲當中能夠添加進入新鮮的血液,使其變成藝術當中的常青樹。
綜上所述,侗戲是侗族文化中盛放的一朵藝術的花,侗戲的形成和發展離不開侗族傳統的審美文化,勾勒出多元化審美意識的美好未來,這不僅是侗戲發展的前景,也是侗族的傳統文化和審美心理的根本,不斷把其他的藝術與侗戲結合形成侗戲的血肉。這樣才可以讓侗戲在發展的路上走的更遠,讓侗戲以自身的魅力在民族的藝術之林當中立足。侗戲是極具特色的戲種,其文化藝術特征也是極其獨特的,希望通過本文的研究和探討能夠讓侗戲的發展走向能夠沿著侗戲自身的特色不斷前進,更好的將侗族人民特有的審美意識、追求和情趣體現出來。并且能夠受到更多的人關注和喜歡?!?/p>
[1] 倪序.廣西侗戲音樂特色[J].中國戲劇,2017,01:68.
[2] 王艷.廣西侗戲丑角表演藝術特征[J].中國戲劇,2016,11:65-66.
[3] 黃守斌.侗戲丑角及其文化內涵分析[J].廣西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5,01:96-100.
《湘黔貴邊區“侗戲”的民族志記敘研究》研究成果(16C1290)
向娟(1983-),女,苗族,湖南懷化人,懷化學院音樂舞蹈學院講師,主要研究方向:少數民族舞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