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 琪 河南大學
《夜鶯》的鋼琴曲作品由《夜鶯》的聲樂作品改編得來,有李斯特與格林卡兩個版本。本文以格林卡版本為例,從細節部分淺談《夜鶯》的演奏方法,分析格林卡的作品創作風格。
在古希臘文學史上有這么一個美麗卻又令人傷心的傳說。相傳Pandarus的女兒Aedon是底比斯國王Zethus的妻子,他們兩個有一個很可愛的女兒叫Itylus。有一次Aedon不小心失手殺死了Itylus,之后Aedon便陷入了無盡的自責與傷心中。希臘的神靈在了解了事情經過以后,出于憐憫的心態將Aedon變成一只夜鶯。從此Aedon便只能在每夜用悲鳴傳達哀思女兒之情。雖說這只是一個神話傳說,但是也正是因為有這么一個神話故事才會有后來《夜鶯》這部作品的問世。本文將從格林卡的《夜鶯》出發,分析格林卡的作品創作風格。
格林卡的《夜鶯》是根據同名的聲樂作品《夜鶯》改編而來。聲樂作品《夜鶯》的作者阿里亞比耶夫在19世紀20年代因接近十二月黨人而被流放三年。在西伯利亞流放的三年時間里,阿里亞比耶夫以著名詩篇《夜鶯》為詞創作了享譽世界的聲樂作品《夜鶯》。從《夜鶯》中我們能夠感受到的是作者對于美好愛情的希望,以及對光明自由生活的向往。
《夜鶯》鋼琴曲中既有引子也有尾聲,是一首典型變奏曲,《夜鶯》全篇一共做過四次變奏。主題部分為二段式,在前半段中表達的是以浪漫風格為主的俄羅斯民間抒情浪漫曲。在后半段中則汲取了一些帶有俄羅斯民族色彩與舞蹈元素的音樂素材。從樂曲主題中衍生出來的變奏中,我們到處都能夠看到與主題相契合與呼應的旋律。整部作品都保持了優美動聽的旋律,此外《夜鶯》的高潮部分也十分地震撼人心。
《夜鶯》的引子給人們的感覺是眼前一亮,就像一汪清泉一樣舒緩動人。曲調悠揚的引子給后文的主題奠定了基礎,引子的力度從前向后是由強到弱變化的,并結束于三級和弦。之后在主題部分被引出后,再次給予人們聽覺上的沖擊。主題為單二部曲式,2/4拍。《夜鶯》的第一部分是緩慢且中規中矩出現的,具有明顯的俄羅斯民族腔調,就如同一位民族演唱家在表演歌唱一樣。《夜鶯》的第二部分相較于第一部分稍微提高了一些速度,在旋律與節奏的表現上如同舞曲一般,同樣表現出典型的俄羅斯民族風格,在主題漸漸結束后旋律開始變慢,在悠揚的曲調旋律中結束整部樂曲的演奏。
在《夜鶯》的第一變奏中,鋼琴曲的主旋律轉換到中聲部,此時表演者的右手需要連續彈奏出一段頗長的下行旋律,就好比夜鶯在夜里啼鳴一般。之后樂曲在演奏到第二句時,旋律重新回到高聲部,并在第三、第四句中呈現出漸進的情緒變化。此時的伴奏就好像是在訴說昨日的記憶,既遙遠又清晰。第一變奏用三級和弦作為收尾。在第二變奏中,旋律的變化更多的是裝飾性的變化,其中大量穿插了俄羅斯民族舞蹈元素。第二變奏的開始是由數個六連音打開的,仿佛在模仿夜鶯婉轉的音喉。在第二變奏的后半段,需要演奏者利用左手沉悶的彈出。相較于第一部分來說,第二部分速度稍快,巧妙地結合了主旋律的韻律,在一個八度音中結束。第三變奏轉進了同名大調,此時的樂曲主旋律開始出現明顯的色彩變化。第三變奏中的第一部分如歌聲娓娓道來一般,第二部分則又掐死夜鶯婉轉歌唱。第三部分通篇都是用三連音作為主要伴奏,表現出堅毅與果敢的形象。第四變奏是該曲最簡短的地方,第四變奏從大調轉為小調,其中第一部分是過渡階段,在左右手交互銜接過程中完成。第四變奏整體突出了俄羅斯民情與俄羅斯人民心目中的英雄形象。
從格林卡的作品中我們可以看出,格林卡因從小生活在靜謐、美麗的鄉間。因此在大自然的熏陶下,相較于城市里的孩子,格林卡非常了解民間生活。本文所選取的《夜鶯》這部作品,正式包含了作者對于俄羅斯人民熱情、勇敢民風的描述。如同歌曲中描繪夜鶯那樣,俄羅斯人時而激烈戰斗,時而輕快跳舞。可以說在格林卡的作品中,最為顯著的特征便是浪漫主義色彩十分濃厚。格林卡的作品全部蘊含著夸張、瑰麗、豪放,熱情的情感寄托。這與他所結識的多位文學巨匠有很大的聯系。格林卡在創作作品中,除了將音樂元素毫無保留地奉獻給大家,又將戲劇、文學等元素融入了作品的創作。因此我們也可以視格林卡的作品是他內心的旁白。
本文通過分析鋼琴曲《夜鶯》,使我們重新認識了格林卡這位偉大的音樂藝術家的藝術風格以及藝術創作特點,感受到他的作品當中所蘊含的浪漫主義魅力。我們從格林卡作品中不僅可以得到技術上的訓練,更能夠領悟格林卡作品中所蘊含的表現手法與音樂特征,這些要素是格林卡作品的創作核心與表現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