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家治
天津師范大學管理學院,天津 300387
新媒體語境下的科學素養普及與輿論引導*
寧家治**
天津師范大學管理學院,天津 300387
在新媒體日益普及的當下,新媒體傳播的低門檻、信息的海量化、信息傳播的交互性為科學素養的普及與輿論引導帶來了機遇與挑戰。信息管理者和傳播者當抓住機遇,從政策和資金扶持、獎懲并舉等方面進行策略性的轉變與改革,以有效應對新媒體帶來的挑戰。
新媒體;科學素養普及;輿論引導
根據中國互聯網信息中心(CNNIC)的最新統計數據,截止到2014年6月,我國網民規模達到6.32億,互聯網普及率為46.9%,手機網民規模達到5.27億,我國網民中農村人口占比為28.2%,規模達1.78億。①與這種網絡的應用與普及相適應,網絡促成了人們思想觀念和社會行為的巨大調整和變化。在這樣一種“全民皆網”的態勢之下,科學素養的普及與正確的輿論引導也面臨了全新的機遇和挑戰。
(一)從新媒體的開放性和全球性來說,新媒體為科普提供了更為廣闊的平臺與機會
與傳統媒體相比較,新媒體具有開放性、全球性、即時性、信息的海量性、很強的交互性和個性化等特征。新媒體平臺的開放不僅僅對網絡服務提供商,而且包括所有普通用戶。同樣,新媒體平臺的技術也可以使得信息交流可以很容易地跨越空間障礙,信息在全球范圍內實現即時有效溝通。“地球村”的構想在新媒體時代得以真正實現。新媒體時代,人人可以參與,人人皆可傳播的格局打破了原有的專業話語壁壘,為潛在的科學工作者和管理者提供了巨大的話語實踐機會和平臺。新媒體的全球性也可以跨越空間上的障礙,不僅有助于消除國與國之間的隔閡與誤解,而且也有利于消除偽科學的盛行,促成一個國家從技術到人文的真正意義上的現代化轉型。
(二)從新媒體信息的即時性和海量性來說
與傳統媒體相比,新媒體具有傳播速度快、傳播范圍廣、傳播成本低,信息海量等優勢。科學領域內的第一手資訊通過新媒體工具,可以實現快速、廣泛而有效的信息覆蓋。而且,由于新媒體對信息儲存的廣容性,科學信息也可以得到更為全方位、立體性的呈現,在面臨突發性自然或社會事件時,新媒體的這種優勢特別鮮明。僅以較近發生(2014年8月)的“湘潭孕產婦死亡”事件為例,人們由對這個事件的關注,進而關注到了“羊水栓塞”這種婦科突發性疾病。以此事件為契機,網絡中也出現了大量的以醫務工作者為主導的專業普及以及講解。這種專業的普及和講解在消除公眾偏見,普及科學素養和正確的輿論引導方面發揮了重要的作用和影響。
(三)從新媒體的交互性和個性化特征來說
傳統媒體時代,傳播方式主要以“我播你聽”,一對多的大眾傳播方式為主,由于缺乏有效反饋,傳播者和用戶之間的信息供給與信息需求往往存在錯位,另外,由于時間、版面的關系,傳統媒體在信息提供方面,只能采取受眾趣味的“最大公約數”概念,即媒體內容不能只滿足少數精英的口味,而應當滿足大多數人的趣味,應當簡單、明了,盡可能少設置障礙。在社會的大一統、媒介傳播和接收渠道相對單一的時代,傳統媒體的“大眾化傳播”比較適用。20世紀90年代以后,隨著社會群體趣味加劇分化,新媒體技術日新月異,傳播渠道日益豐富而多元,這種“大而泛之”的傳播模式已經顯得有些“捉襟見肘”。新媒體以其海量的信息承載容量滿足了受眾個性化的信息傳播和接受。在新媒體世界里,傳播者和受眾之間的界限模糊化,人人皆是傳播者,人人皆是受眾。信息反饋及時,傳者受者互動性強,這有利于促成科學信息的精確化傳播,大大提高傳播效果。
新媒體是一把雙刃劍,在肯定新媒體帶給科學普及全新格局和機遇的同時,我們也要看到與這種機遇形影相隨的一系列問題與挑戰。
挑戰一:海量信息與真科學與偽科學的甄別問題
信息供給在新媒體時代呈現爆炸性增長趨勢,這種新媒體信息供給在極大滿足了受眾文化需求的同時,也帶來了大量的信息安全隱患。這種信息安全隱患主要源于以網絡為主的新媒體進入的“零門檻”,“人人皆出書”的開放性傳播格局,其主要表現則為:網絡的低把關使得很多“偽科學”、“偽真理”大行其道;包括網絡謠言、網絡誹謗、網絡炒作、虛假信息甚囂塵上,這些偽科學、虛假信息或由相關利益集團制造并傳播,如商家對“孕婦防輻射服”的虛假宣傳,或由傳播者的非專業性導致。面對如此海量的“信息垃圾”,網絡大眾如果沒有良好的甄別力與較高的科學素養,很容易迷失在真偽難辨的“信息迷霧”中。
挑戰二:碎片化、多元化信息與整合、管理難題
根據研究者劉劍敏等人的界定,網絡碎片化指的是“凸現傳播個體的主體性,信息需求的個性化,話語權進一步下放的去中心化。”網絡的碎片化體現在:傳播環境時空的碎片化,傳播內容的碎片化,注意力的碎片化、傳播主體的碎片化等幾個環節。②碎片化的產生,既與80年代以來全球范圍內蔓延的市場化浪潮以及與此相伴隨的社會分化高度相關,又與日新月異的新媒體技術提供的巨大機遇相關。在碎片化的時代語境下,高度分化的利益族群與不同社會群體的差異化訴求取代了大一統的社會結構與話語模式,社會和文化共識越來越難以達成。近些年來,中國社會階層之間沖突加劇,貧富差距、官民矛盾、司法公正、環境教育醫療等領域內的問題層出不窮,這些問題稍一不慎,就有可能成為社會動亂的導火索。作為對中國問題的應對,各種社會思潮紛紛興起。這些思潮分別以網絡為平臺,著書立說,積累了不少忠實的擁躉。百花齊放、百家爭鳴有其豐富的文化創新意義,但是我們也要看到其中一些思潮的著書立說者,罔顧中國傳統與現實國情,主張從文化到制度層面的全盤西化。這些激進的文化和政治主張吸引了為數不少的網絡受眾。因此,廓清這些文化和意識形態的迷霧,樹立全社會的主導價值觀,凝聚社會各界共識,這成為新媒體語境下管理者需要直面的難題和挑戰之一。
挑戰三:全新的媒體環境與傳統傳播者、管理者思維與理念的隔閡
新媒體語境下的社會架構完全不同于傳統的社會架構,傳統的社會更多呈現為一個金字塔型的架構,各類社會精英位于金字塔頂端,他們掌握并控制了主要的話語資源。而新媒體營造的世界恰恰相反,去中心化、多元、平等、開放,社會更多呈現為一個“倒金字塔”的結構,龐大的社會底層大眾開始具有了無以倫比的話語資源與話語威力。不同于傳統社會精英的話語和思維理念,大眾的思維更多呈現出一種反權威的、反理性的特征,他們的話語很多時候是玩世不恭的、娛樂化的、顛覆式的。當傳統的管理者面對網絡的時候,精英理念遭遇草根理念,精英話語遭遇草根話語,兩者之間的巨大鴻溝就會展現無遺。近些年來,以網站為平臺的科普信息宣傳與普及蓬勃發展,但其宣傳效果差強人意,其各種原因,與傳播者和管理者的思維滯后有很大的關系。因此,面對新的媒體環境,如何盡快轉型,在強調與民間輿論和話語對接的同時,實現積極良性的文化引導,這當是管理者和傳播者努力的另一個重要目標。
科學素養普及直接關系著國家現代化建設的質量和水準,因此,政府有關部門應該充分認識到科學普及工作的重要性,更新觀念,改變作風,與時俱進,盡量利用新媒體所創造的種種技術和文化優勢,加大科學素養普及與正確輿論引導的力度。具體來講,可以有幾點發展思路和推廣策略:第一,從政府層面,要加大政策和資金的扶持力度。科學普及在很大程度上是屬于公益事業,完全依靠社會力量進行科普推廣其效果和持續性都會大打折扣,所以,政府的介入和扶持不可缺少。第二,政府扶持,媒體引導,樹立一批科學普及的典范網站,帶動社會良好的科普風氣。近些年來,“果殼網”、“中國科普網”,人民網旗下的“求真”欄目等,都堪稱科學普及的典范。這些科學普及網站內容與老百姓需求緊密呼應,趣味性強,更新及時,數據翔實、解釋專業,吸引了大量的網絡受眾。第三,加強和提高管理者和傳播者新媒體的能力培養和訓練。管理者和傳播者新媒體素養的培養可以從以下幾個環節入手:如開設相應的新媒體課程;進行必要的新媒體平臺建設;增加管理者同新媒體相關領域專家的溝通與交流等。第四,對于偽科學、妖言惑眾的一些虛假消息加大懲處力度,從根源杜絕網絡不軌行為的發生。最近北京警方對蓄意制造網絡謠言的網絡推手公司的打擊,正是這種策略的具體呈現。第五,在不損害網絡多元化文化的同時,通過網絡、傳統媒體聯動樹立推廣積極正面的主導價值觀,這種主導價值觀既具備中國傳統特色,又緊密回應民眾的現實訴求。政府相關部門可以通過組織特色文化周和一些文化活動來凝聚共識,加強整個民族對國家和文化傳統的認同。總之,面對新媒體提供的機遇和挑戰,管理者和傳播者如何趨利避害,從政策到人員、技術等各個層面進行思維、方式和行動的創新,這無疑是一個意義深遠的文化課題。
[ 注 釋 ]
①中國互聯網信息中心.第34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http://www.cnnic.net.cn/hlwfzyj/hlwxzbg/.
②劉劍敏,李潤權.論網絡的碎片化特征.新聞愛好者,2011.9.
* 天津師范大學青年(教育)基金“新媒體語境下高校突發性事件的輿論監控與引導研究”資助(項目號:52WU1213)。
** 作者簡介:寧家治,天津師范大學管理學院,助理研究員。
G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