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凱 葉金梅
上海海事大學,上海 201306
人的自由全面發展何以實現
——馬克思審美教育思想初探
陳 凱 葉金梅
上海海事大學,上海 201306
自由人聯合體是馬克思對于人類未來社會發展的構想,人的自由全面發展是馬克思所追求的理想目標。馬克思始終將審美活動看作人的自由活動的典范,將審美教育作為實現人自由全面發展的重要現實路徑。并堅持用美的規律塑造發展的人,藝術教育培養全面的人,審美教育創造自由的人,彰顯了內涵豐富的審美教育思想。系統梳理馬克思審美教育思想的內容并分析其具體展開及來源、本質與精髓;正確認知審美教育在馬克思思想中的地位;重估其當代價值與發展前景有助于我們充分認知審美教育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有助于指導我們更好地處理理想與現實、自由與必然、創新與堅守的關系。此外研究馬克思審美教育思想對于將美育狹隘理解為“藝術技能教育”的現象提供理論啟示、為提升我國的審美教育實踐水平和實效性提供積極有益的參考。
思想政治教育;馬克思思想;審美教育;啟示
在馬克思這里,審美作為哲學的一個重要部分,與我們認識論意義上的美學不同,而是與人的生存現實相關的,體現人的本質的理想維度,可以預見未來研究中,審美教育的研究將占有重大比重,馬克思審美教育思想在其整個思想體系中地位亦不容忽視,具有十分重要的探討價值。深入體會馬克思審美教育理論的內涵,并不斷豐富其理論內容是我們當前需要努力的。審美教育在馬克思思想體系中的地位探究通過對于馬克思審美教育思想的深入挖掘研究,審美教育思想在馬克思理論中本身所占據的重要的地位日漸清晰,而且其審美教育思想在美學與美育領域承前啟后的重要地位也將日益明顯。以審美活動解決人與自然,人與社會和諧過渡的問題將是一個更好的新思路。不難發現先哲們對于審美教育的研究多少都存在一定“審美烏托邦”的思想。他們常常把人的自由的獲得全部寄托于審美活動、審美教育之上,因而在潛移默化中將審美教育提到了不太恰當的位置。馬克思的實踐哲學觀點也決定了馬克思在強調審美教育思想重要性同時也關注到其他解決人的類本質實現的有效方式,卻沒有把作為實踐的重要維度的它看成實現理想目標的唯一途徑,而是通往人類社會發展進步的手段之一。
(一)審美教育在馬克思思想體系中的地位探究
馬克思始終堅信“革命是歷史的火車頭”,認為實現社會變革和人的自由全面發展,精神重塑的重要手段和根本途徑就是革命。從根本上說,實現社會的改革,真正使人占有人的本質必須以消除私有制與異化勞動為前提。然而,馬克思認識到在審美情態下人易于接受和認同,真和善通常在美的情態喜愛容易統一,只有在審美的狀態下人能更好地理解自身和對象的本質存在,社會越是異化,審美就越能使人感受到自己的人的本質,確證自己的存在。因而,馬克思將審美教育作為實現馬克思人的自由全面發展的目標的方式之一。可見,美學和審美教育雖然在馬克思著作中沒有系統的展示與分析,但是其美學與審美教育思想無形的貫穿于馬克思思想體系之中,發揮了線索的作用,很好的將馬克思思想體系串聯起來。
在政治經濟學中,勞動創造美,審美成為解決勞動異化的可行途徑。審美活動成為馬克思實踐哲學指導下的解決人類學問題的活力因子。人的本質的復歸即人的解放,人的自由全面發展作為科學社會主義的核心理想目標,成為馬克思審美教育所要解決的一個關鍵問題。所以說馬克思審美教育思想隱含于馬克思思想體系之中,并發揮著十分重要的紐帶作用。
(二)審美教育通達人自由全面發展的路徑梳理
正如馬克思所認識到的審美活動是為了幫助人能更好的認識、改造世界,而不是把人的發展限制于不可信不可實行的精神王國之中。這就是馬克思對于前人的巨大超越。“可則因,否則革”。對于馬克思審美教育思想的探索,我們也應采取此態度,批判的繼承并進一步推動發展起來。審美教育通達人自由全面發展的路徑梳理,馬克思的審美教育是實現人的自由全面發展的可靠路徑,在他這里審美本身就是內在于實踐之中,是實踐的一個理想維度或者說是超越維度,可以說如果沒有審美的話,實踐就只能算是一種謀生活動。那么馬克思審美教育是如何通達人的自由全面發展的呢,在這里分析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審美活動面對的是每個互相平等的獨立個體。每個個人都具有屬于自己的審美能力,審美認知,對于美的體驗都不是相同的。因而馬克思十分重視審美教育,它可以彌補人們由于先天不同而帶來的差異性,使每個個體都能夠平等的享有審美的權利與審美的能力。
第二,審美活動中人是完全自由的。審美無利害是審美活動最基本特點之一,審美是一種無利害之分的主體的純粹的心理體驗。與聞到香這些生理上快感不同,美感展現的是精神上的愉悅,因而只有人才能超越肉體自由地對待,觀察對象。也就是說審美的共性不能從客觀對象中尋找,而應從主觀普遍性去探索,這樣就驗證了審美主體不受制于客體,人的審美能力是人自身天生的能力,人在審美過程中是完全自由的。此外,美的創造過程也是想象力的自由的馳騁,在這個過程中人充滿創造與選擇的活力與自由。它既建立在現實基礎上又超越現實展現人們對于理想與美好的追求,對于自身的自由創造的追求。
第三,審美的本質與人的本質是一致的。馬克思將人的類本質定義為自由自覺的活動,勞動體現的就是人的類本質,而勞動產生美,因而反過來審美活動或者是審美狀態可以看成是對于人的本質的一種確證。從人的社會性上說,也就是人作為社會關系的總和,審美活動的展開,審美自由的前提條件就是要現實的自由。其審美活動與審美自由也離不開社會現實的約束,只有現實實現了人的解放,解決了私有制與異化的問題,審美的本質與人的本質一樣才能真正的實現,審美狀態才可以成為正是人的自由,人的本質的價值尺度。
審美教育要與生產勞動實踐相結合。這不僅是提高社會生產力的一種有效方法,而且是造就人的全面發展的有力保障,以審美維度關照人的自由全面發展為我們的研究提供了新思路。
(三)西方馬克思主義對馬克思審美教育思想的理論傳承
馬克思審美教育思想是在一定程度上對康德、席勒等思想的揚棄。相比席勒更加強調人的內在的自由、精神的自由,馬克思則強調人的活動自由,享受一般實踐活動的自由,從物質到精神,從理想到現實徹底的人的解放。而這一點無疑給了西方馬克思主義理論家以巨大的啟示。雖然西方馬克思主義的理論都有各自不同的側重點,但是以馬克思哲學的性質和任務作為出發點是不變的。在了解資本主義社會發展中的困境的基礎上,嘗試尋找解決人的自由、人的發展的可行途徑可靠方法。在這個過程中他們不斷地回到馬克思,在馬克思思想中發現實現人的自由問題的線索,進而重新闡釋馬克思的理論,展開對資本主義社會的全方位批判研究。盡管他們在對馬克思哲學關注側重點以及研究方向上有很多差異,但從總體上而言,他們都紛紛關注到了審美問題,并且在人的生存論的層面上,重新闡釋了人的生活與審美原則之間的內在關聯,或是作為馬克思哲學的重新闡釋或是將其作為對馬克思哲學的補充。有學者還特別關注到了審美教育的問題,如法蘭克福學派的有“二十世紀的思想庫”美稱的美學家馬爾庫塞對于馬克思的美學和美育思想就展開了更進一步的研究。馬爾庫塞就以馬克思批判理論為基礎上提出了其審美教育理論。他贊同馬克思發達的工業社會由于受到技術理性的主導,造成嚴重的文化危機的觀點。在馬爾庫塞審美教育理論中,他企圖通過審美教育喚醒人們對于社會現實的關注,認識到自身的實際情況。他認為“真正的藝術勞動本來就是一種消遣”,藝術正是無憂無慮的生存的一種表現。可以看出,馬克思的審美教育思想仍給學者們提供了基礎標桿的作用,同時也成為學者們探索研究新收獲的土壤,馬克思的審美教育思想研究前景是許多思想觀點難以媲美的。關于馬克思審美教育的研究并不會就此止步。后人們對于其審美教育思想研究剛剛處于起步階段,仍有許多內涵沒有被人們開發出來。
馬克思的審美教育通過對事物形象化的認識為主體提供一個由現實到理想超越的自由創造與想象的途徑,在這里作為主體的現實的人可以自由的抒發自己的情感,發揮自身的才能,達致個人的完美與和諧。無論是西方還是東方的美學家,審美教育始終是與德育息息相關、密不可分的。而美育與德育相比較而言前者更注重的是對人的價值觀念,精神心靈的培育,而后者則注重對人的社會性教育,強調社會道德約束。此外,美育培養人的個性,而德育則體現一種規范性。審美教育特有的內容、方式和特點對于我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具有特殊的借鑒意義,其他學科無法比擬的地位。近年來我國國力提高硬實力加強的同時對于文化建設精神文明日漸關注,審美教育在高校的作用也得到重視,我國高校審美教育也呈現出了一定的特征。主要表現在以下幾點:
我國高校審美教育內容的民族性。我國作為世界上唯一一個歷史沒有中斷的文明古國,源遠流長的民族文化、民族特色、民族精神不論在哪個領域哪一時期都是最具說服力的特征之一。因而在我國高校的審美教育中,十分強調對于中華民族的光輝的民族歷史,優秀的傳統文化及藝術形式,獨特的民族節日習俗等方面的傳播。推動我國文化的大繁榮的基礎也是中心就是對于優秀民族傳統的繼承與發展。而這一方面的工作主要實現方式通過就是高校的審美教育。
我國高校審美教育目標的時代性。我國審美教育培養的是現實的人,全面發展的人。因而與時俱進,強調時代性是教育過程重要的方針。隨著地球村的提出發展,與世界接軌,與時代接軌是我國高校審美教育的重要任務。培養“生活的藝術家”,讓審美活動回歸現實,屬于每一個人是時代歷史發展的要求,也是我國美育發展的目標方向。通過審美教育開闊國民視野,提高文化素養,發展適合時代需要的特性是高校的工作同樣也是每個人的應承擔的任務。
[1]平章起,郭威.審美教育與人的自由全面發展——基于馬爾庫塞與馬克思審美教育思想的比較分析[J].學術論壇,2012,08:214-218.
[2]李堂.思想政治教育視域下大學生精神家園建設研究[D].西南交通大學,2012.
[3]孫琳瓊.自由理想何以實現—馬克思哲學的審美之維[D].南開大學,2012.
[4]趙海洋.馬克思正義思想及其當代觀照[D].上海社會科學院,2014.
B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