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曉芳 陳改桃
內蒙古科技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內蒙古 包頭 014010
農民市民化道德轉換的路徑探析
薛曉芳 陳改桃
內蒙古科技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內蒙古 包頭 014010
農民市民化,不只是居住地的簡單遷徙,重要的是實現從農村向城市、農業向商業和服務業、農民向市民的三重轉變。居住地的改變、職業的轉換、主體身份的蛻變最終會在公民的道德行為中得以體現出來。因此,農民轉為市民要從生產模式、道德教育、道德活動等方面入手對道德轉換的路徑進行思考,這樣才能真正達到對農民市民化本質核心的掌控。
農民市民化;道德轉換;農民
中國社科院的一份報告指出在2020年前和2030年前,中國需要市民化的農業轉移人口總量將分別達到3億和3.9億①。如此多人涌入城市,不論對農民、市民還是城市來說都會是一大挑戰,面對如此多的現實障礙,因而在關注解決農民居住、居住環境等問題的同時,也應關注農民的道德轉換問題,只有實行合理轉換才能幫助農民實現市民化。
著名學者高兆明把道德界定為人的一種應然性的存在方式,認為道德是“人的存在方式,是人的應然存在方式,它為人之所是,即所謂人之為人的內在規定性”②。道德屬于意識形態的范疇,是社會存在的反映。
農民市民化是在工業化和城市化的進程中,農民離開農村進入城市進行生產和生活,以期達到從農村向城市、農業向商業和服務業、農民向市民三重轉變的一種經濟社會過程。農民市民化是一個歷時態的概念,是全方位、整體性、社會歷史發展過程中的一個方面,而道德轉換則是農民市民化這一歷史發展進程中的一個側面或一個維度。農民市民化道德轉換并不是單指主體身份的轉換、場所的變更,其重要的是其背后隱藏的社會經濟形態下生產方式、生活方式及其思維方式的轉換。
“人們自覺或者不自覺的,歸根結底總是從他們的階級地位所依據的實際關系中一一從他們進行生產和交換的經濟關系中,吸取自己的道德觀念”。③也就是說有什么樣的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就會慢慢形成與其相一致的道德觀念。
(一)私德優先:傳統小農經濟發展的自然結果
小農經濟一直在傳統農業社會生產中占據主導地位,是一種以家庭為生產生活單位,以精耕細作、男耕女織為方式,自給自足為生產目的的經濟發展模式。在這種經濟發展模式之中,農民實行的是自我管理制度。何時播種,何時收割,在遵守自然規律基礎之上,大都靠自身意愿,無需和他人協同作業。加之這種經營規模狹小,生產條件簡單,在此基礎上是無法達到大規模積累和存儲的。
在這種生產模式下,農民相對較為自主,無需太多的依附于他人。生產的產品在解決完溫飽問題還有余時,方進行交換。因而在這樣長期的發展中,他們所奉行的思想觀念是自食其力,關注自我發展,關心的是自身利益。如若遇上災禍年時,如未能提前屯糧,就會面臨饑荒的可能。這就需要小農經濟基礎之上形成的以氏族、地域、血緣為基礎的良好人際關系的救助,也就在此基礎之上形成我們所說的熟人社會。在這種不脫離土地為基礎上的熟人社會,所進行的交往也就局限于一定的范圍之內,在這個交往圈中,彼此都互相熟知和了解,信息的傳播速度可媲美現今互聯網信息的傳播速度,這種情況下私德就顯得尤為重要。除此之外,這種模式下,農民的關注點是“倉廩”和“衣食”,生存和發展的問題沒解決,和其談禮節、榮辱、道德就成了無稽之談。因此,在這些前提基礎之上所形成的道德觀念必然是最先考慮的是其自身的利益。優先關注私德是傳統小農經濟發展的自然結果。
(二)公德建構:市場經濟發展的必然要求
隨著商品經濟的出現和發展,區域性的市場開始形成,一種完全不同于自然經濟的非自足性經濟形態開始深刻地影響著人們的生活。交換成為了人類生存和發展的必要條件,人只有在交換中才能實現自身的價值。資本和勞動成為了商品交換必不可少的環節。資本成為了實現增殖的資本,勞動也不再是單純的勞動力,是作為有價值的事物而存在。人的勞動力也作為商品一樣自由的出賣,其中出賣的基礎是人對自身勞動力的絕對的掌控即人的勞動力是自由的,可以自由的進行交換,不再是依附于土地而存在的。在這種經濟條件之下,整個社會追逐的是如何以最少資本獲取最大限度的剩余價值,無論是資本還是勞動力已經脫離了最初的形式,人與人之間的關系也逐漸顯現出一種物化的關系。
隨之交換范圍的擴大、物化關系的顯現,人際關系的交往也不再拘于一個狹小的范圍內,脫離了地域、血緣、氏族的限制。“倉廩”和“衣食”不再是制約人發展的決定性條件,剩余價值的獲取則成為人關注的焦點。一切規范的制定都要在資本增殖的前提條件下,其中需要關注的層面也就逐漸增多,這就需要新的具有普適性的約束力量出現來協調,以此來維護公共利益和公共交往秩序,在這種情形下公德就凸顯出來。
農民進入城市首先實現的是居住地的轉換,其次是實現職業的轉換,最后是行為主體道德的轉換,只有三者進行合理的轉換方可實現真正的農民市民化。
(一)生產模式的轉型是實現道德轉換的切入點
生產模式的變革是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及市場化程度狀況的變化而不斷發展變化的。傳統的小農經濟,農民主要從事于農民生產,土地就是其生存的根本。而轉為市民,進入現代的生產模式,其生存的基礎是二、三產業。由于產業性質的不同,道德要求也各自不同。如何從傳統的自給自足轉為現代的協同作業則成為了公私德轉換的切入點。農民由于自身能力的限制,好多農民除了種地外無其它的技藝,只能從事簡單無技術含量的活,只有少數人擁有簡單地技藝。因此,首先對于農民自身而言,其中針對無其它技藝的農民應集中進行技藝培訓,使其在服務行業結合其自身優勢實現轉換;對于有技藝的農民,政府應在其就業和創業中在政策方面進行扶持或實行優先考慮,主要是指其起步階段。此外農民自身要積極學習,自創環境改變自身的現狀。其次,政府要在農民生產模式的轉型上加強引導,讓農民明確轉型的方向和方法。并在政策上予以支持,實行惠民政策,使其真正落實到實處,而不只是發布下去,事后還需進行訪查。最后,企業要積極承擔部分社會責任,對農民實現生產模式的轉型給予積極支持。企業在追求利潤時,同時也要幫助社會減輕就業壓力,即在保證利潤的前提下解決農民的就業問題,幫助其實現生產轉換。農民在有了固定的經濟基礎前提下,后顧之憂就解決了一大半,這時再考慮道德教育就成了自然而然之事。
(二)道德教育的加強是道德轉換的關鍵點
個人品德由道德認識、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為等因素共同構成的。因此,對農民進行道德教育就需要從這幾個方面來著手。由于受傳統發展觀念的影響,好多農民都是文盲和半文盲。在農民的認知中,是沒有公德這個概念的,不公德行為在其看來也無所厚非,由于知識的缺失,諸多農民對于一個公民在公德范圍內哪些該做和不該做,不是很清楚。因此,首先是進行道德認知的教育。即對現實道德關系和公德規范能夠有清晰的認識。對有權威、有學識、有先進思想觀念的人進行公德觀念的宣傳和教育。發揮這些人的影響力和模范示范作用,通過口口相傳、效仿教育、刺激教育等方式認知公共道德。其次,培養相應的道德情感。個人一旦形成某種道德情感,對其道德選擇就會產生重要影響。農民轉為市民,之前所形成的道德認知和現在所要求的道德認知在某些方面就會產生發生碰撞,這種情況下,農民就要改變那種抵觸情緒,認同現代社會所提倡的公德意識,這時的教育就要動之以理、曉之以情、創設情境、以身作則,幫助其形成良好的公德情感。再次,鍛煉堅毅的公德意志。當然農民在實現道德轉換的道路上會遇到諸多障礙,這就需要在實踐中鍛煉好良好意志。農民轉為市民后,會遇到諸多的誘惑,這時若不加以教育,就會陷入歧途。通過切實可感的榜樣示范作用,影響教育,同時發揮社會輿論的積極引導作用,幫助去鑄造堅強意志。最后,要培養道德行為習慣。長久以公德意識固定行事,就會形成良好的行為習慣。
(三)道德活動的實行是道德轉換的落腳點
道德活動又稱道德實踐,區分為社會道德活動和個體道德活動。這里旨在說明個體自身的道德活動。個體總是自覺不自覺地對他人的行為進行道德評價,而不習慣于評價自我。農民轉為市民,首要的是要自知,即依照市民的道德標準來衡量自身的行為,盲目尊大和妄自菲薄都是不可取的,要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在比照中來明確自身所要承擔的道德責任。其次是要進行自我修養,自覺地把自我認知中所明確的道德責任自覺轉化為個人的道德品質。只有明確其自覺轉化的動機并加之自律方可達此目標。權利與義務具有一致性,我們不僅要增強權利觀念,更要增強義務觀念,沒有做到我為人人,如何能達到人人為我。農民轉為市民,需要持有這種強烈的動機,并且每日自省吾身,這樣才能把公德意識化為自我內在的組成部分。最后要關注個體行為。個體行為一旦被眾人所效仿,就會成為一種社會道德活動。從力所能及的小事做起,久而久之就會養成良好的道德習慣。就如美國哲學家和心理學家威·詹姆斯所說的那樣:“習慣使社會階層自行分開,不相混雜”。這也就是說社會根據個人習慣給每個人已經貼上了標簽,農民轉為市民,想打破這種習以為常的社會標簽,就要向市民所要求的良好的習慣看齊。自身從力所能及的事做起,積極參加各種活動;社區組織各種文明戶、文明鄰里等評比活動,并給以及時的報道和宣傳;社會發揮輿論的力量,宣傳監督各種道德活動。只有農民自身、政府和社會的共同努力,才能實現道德轉化。
應然作為一種倫理期望,是我們的一種主觀選擇,而要真正達到實然,只有到社會運動中去吸取客觀化的動力與支持條件,才能訴諸于現實。農民進入城市生活后,需要多方面的共同努力才能達到市民所需要具備的道德標準,這樣才能實現農民向市民的真正轉換。
[ 注 釋 ]
①姬斌.望城興鎮興村[N].《瞭望》新聞周刊,2013,11(11):44.
②高兆明.“道德”探幽[J].倫理學研究,2002(02):95-104.
③馬克思.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95.
[1]姬斌.望城興鎮興村[N].《瞭望》新聞周刊,2013,11(11):44.
[2]張建英.公德與私德關系的歷史演進與當代建構[D].蘭州:中國礦業大學,2015.
[3]高兆明.“道德”探幽陰倫理學研究[J].2002(02):95-104.
[4]馬克思.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95.
G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