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瑩
渤海大學國際交流學院,遼寧 錦州 121000
對外漢語教學中的文化差異
劉 瑩*
渤海大學國際交流學院,遼寧 錦州 121000
隨著中國在國際中的位置越來越重要,中國的經濟和文化發展也漸漸進入人們的視野中,許多國家學校也在學生的必需課中加入漢語,漢語國際教育專業也成了時下比較熱門的專業,在對外漢語的教學中難免要接觸到中國的文化,以及產生不同文化的碰撞,對外漢語教學中的文化差異是一個不可忽視的問題。
漢語國際教育:培養目標:文化差異
對外漢語教育,或成其核心部分——對外漢語教學,是一門年輕的學科。如何看待對外語言教學與文化教學關系的問題,國內外都出現過忽視有關的文化教學現象。在我國學科內部,現已基本達成這樣的共識:對外漢語教學應該以語言教學為主,同時緊密結合相關的文化教學。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對外漢語教學已經不再似從前只是僅僅作為傳授語言知識的一門學科,而漸漸成為一個培養跨文化交際能力的教學。語言從某種程度上是和文化融合在一起的,當我們所接觸的環境從某些方面上不同于已經熟悉的老環境,在對外漢語教學中也是一樣,學習者會經常認為文化差異性非常重要。因此,為了幫助學習者能夠盡快地融入到目的語的文化背景知識地滲透,要在日常語言教學中將文化意識慢慢滲透進去,逐步了解文化差異,而且要在了解之后逐步轉變成一種交際能力。對外漢語教學研究在不斷地深入和發展,如何在對外漢語教學中進行文化教學,是學者們關注的一個新熱點。
實際上不同文化背景的人進行交際,語音、詞匯和語法是外在原因,而影響交際的內在原因則是文化因素,這也是最后深層的因素。作為對外漢語老師應當使學生的語言基礎扎實,同時培養跨文化意識,盡量避免文化休克,注意母語和目的語之間存在的差異,同時盡量讓學生生活在目的語環境中,滲透文化背景。具體來講,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一)歷史與現實
和對外漢語教學直接相關的是當代共時文化,我們在對外漢語課堂中有關打招呼、自我介紹等內容,更多體現的就是這種文化。隨著學生逐漸掌握漢語,能夠運用漢語進行基本的日常交際后,中國古代文化方面的知識就需要從當地引入,成語等高級語言內容也不能回避,也應有選擇地介紹并分析其包含的中國文化的內涵。
(二)民族共性與區域特征
中國是個文化大國,有著上千年的歷史文化,而且地域廣闊,南北文化差異也比較大。在文化教學中,既不能拋棄民族文化的共同點,又要注意區域文化不同點。由于中國各地民俗習慣的各不相同,一定要結合語言教學,并同時普及各種萬紫千紅的地域文化,才能使學生全面接觸中國文化,使后期的交際更為流暢。
(三)交際文化和知識文化
交際文化主要指具有兩種文化背景的人進行交際時,直接影響交際并容易產生誤解或沖突的語言或非語言文化;知識文化則相反,某一民族的知識文化,外族人通過母語也能學到。因此在對外漢語教學中,應當以交際文化教學為主,知識文化為輔。如禁忌語、吉利話、隱喻、成語、歇后語或慣用語等,大多含有深厚的文化色彩。
(一)發揮教材的主體作用
教材的好壞對學生能否掌握漢語是非常重要的,對學生學習漢語起著決定性的作用。好的教材也可以更好的幫助老師進行教學,主次分明,難易分明。例如與實際生活相關的內容優先學習,對于口語的學習更為重要,都會對學習者產生影響。教材中的圖片資料還能開闊學生的視野,拓展學生的知識,不用教師再費心去親自尋找資料。當然,單單靠教材還是不夠的,要準備一些與學習內容相關的活動,既能活躍課堂氣氛,拉進學生與老師之間的關系,又能使學生對漢語更感興趣,激發學生的學習欲望。這樣就可以幫助老師隨時掌握學生的學習情況,更好的安排今后的教學。
(二)要加深跨文化意識
在對外漢語教學中增強跨文化意識的意義和價值文化是話語交際的重要背景,文化對話語的產生、連貫以及話語表達方式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語言的交際過程不僅受到外在的交際情景制約,而且直接受交往雙方內化于心理中的文化觀念和思維習慣的支配。因此,對外漢語教學不單純是語言的習得,其中包括深厚的文化的內涵,語言“忠實地反映了一個民族的全部歷史、文化”。
(三)積極參加社會實踐,更好地了解中國文化
一個國家的語言和文化是不能只在課堂中就能學會的。教師要帶領學生走出課堂,多多通過課外活動來接觸和了解中國文化。因為語言和文化都源于生活的,真的生活在目的語國家才能切實的了解該國家的文化,提高自己的漢語實力,這就需要我們在日常生活中的點滴積累。如我們可以帶領學生進行一些關于中國傳統文化相關的活動,剪紙,制作中國結,書法以及國華等,既鍛煉了學生的動手能力,又學習到了中國文化,從而對今后的語言學習也更有幫助。
(四)培養跨文化意識的障礙
存在著觀念和風俗的差異性。生活在異國的留學生由于目的語國家的語言,文化,生活習慣與母語國家存在著巨大的差異,所以就很容易產生不適應的情況,甚至排斥陌生文化,造成文化休克。
(五)減少意識形態的偏見和差異的影響
由于留學生們是來自世界各地的,他們所在地的社會制度等等都會不同,這也會導致他們的意識形態方面的差異。而這種意識形態的差異卻深深地影響著留學生的日常生活。例如有些學生的國家習慣擁抱親吻來打招呼的方式,而中國人則是以握手的方式。這些文化差異雖然并不是很多,有些差異也不是很大,但卻深深影響著留學生的內心,從而影響跨文化交際。
對外漢語教育,亦稱漢語國際教育,顧名思義,其強調的是對外性與國際性。總結起來對外漢語就是教外國人說漢語。目前,全球各地的對外漢語教師大部分是母語為漢語的華人,教學對象主要是母語是非漢語的外國人或華裔。所以很明顯,學生與教師之間文化語言,思維方式及生活習慣存在著巨大的不同。總之,在對外漢語教學的過程中,如何把語言教學與文化教學更好的結合在一起,直接影響著教師的教學質量和學生的學習效果,簡介地影響著中國文化在世界傳播。
語言與文化密不可分。母語與目的語之間的橋梁是必不可少的關鍵。作為漢語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樹立跨文化交際思維,在學生的目的語與母語之間架起橋梁,使學生更好地了解目的語,更好的學習目的語,并且能從內心里接受和愛上目的語。
(一)與時俱進,開闊眼界
中國的經濟政治月文化正在飛速發展,欣欣向榮,日新月異。但文化的發展離不開物質基礎,更離不開政治發展的大環境。甚至有些留學生對于中國的印象還停留在文化大革命時期。對于這種情況對外漢語教師就需要向學生傳授客觀的共時文化。老師在授課時若涉及教材中的材料及相關知識,不能僅僅局限于教材上的幾句話,應向學生詳細講解前因后果,普及相關延伸的文化知識。教授的材料一定要與中國的現階段經濟政治文化相對應,要做到與時俱進,傳授共時文化。教師一定要跟上世界文化發展的步伐,不能還停留在老一套的課本中,如改革開放、大哥大等詞語,這些詞語已經被時代所淘汰,在人們日常生活中幾乎不被使用了;男女關系、婚姻觀念等也在日益發生著改變。值得注意的是,網絡也日趨成為我們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網絡用語也漸漸成為我們日常交際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對外漢語教師要不斷更新思維,與時代接軌,向學生傳授最先進的文化和咨詢,使書本中的知識得到擴展,開拓學生的眼界。
(二)重視學生國籍的不同和文化的差異
對于學生的多樣性,教師不能一視同仁,由于國籍和文化的不同,要做到有針對性。對于如韓國或日本,這些生活習慣與中國類似的亞洲國家,中國的部分文化和習俗是比較容易理解的,但是對于一些歐美國家,與中國有著巨大差異的國家,教師就要進行具體詳細的講解。如遇到國家法定假日要串休;中國人表示客氣時會說“哪里哪里”;歐美人通常喜歡AA制而中國人喜歡請客等等。這些生活習慣的巨大差異使留學生短期內很難適應。老師要耐心普及這些細節,首先要使學生有個大概的認識,然后日積月累逐步掌握這些生活的基本技能。在課堂上教師要多于學生溝通,運用肢體語言,面部表情,拉近與學生之間的距離,也能讓學生更好地理解兩國之間文化的差異。
(三)注意教授課程的內容設置
要向學生普及現階段中國的具體形勢和情況,中國的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五彩斑斕。所以教師要根據學生具體需求來選擇相對應的教材,同時可以邀請專家和學者開展一些專業性的講座,不能僅僅讓學生學習書本上的教材,要讓學生接觸正宗的漢文化。要讓學生在日常生活中時刻與目的語生活在一起,鍛煉自己的口語能力,盡快融入目的語環境。低年級的學生要以基本語言知識學習為主,掌握日常交際對話等問題;高年級的學生就要慢慢接觸深層次的漢文化,并結合課外活動拓展自己的視野,豐富自己的文化儲備。要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開展適當的文化活動,如剪紙課,書法課,國畫課,也可以給學生播放一些中國電影,鍛煉聽力和口語,學習中國歌曲,活躍課堂氣氛。但要注意調節語言教學和文化教學之間的關系,不能讓文化教學占用太多的時間。
(四)教師對留學生自身文化意識的培養
自古以來,教師都是知識傳播的使者,肩負著“授人以漁”的責任。作為對外漢語教師更是如此,留學生從一無所知到熱愛中國文化,這期間無不體現著對外漢語教師對留學生的影響。教師對留學生的引導是多方面的,要將語言教學與文化教學相結合。首先要不斷提升學生們對中國文化的興趣,以文化興趣帶入到語言學習中。通過文化對比,突出中國文化的特點,由此轉入對詞匯等方面的理解和掌握。讓留學生明白文化因素在漢語學習中的重要性,多多鼓勵他們去參觀名勝古跡,參與文化體驗活動,提高對目的語文化的適應能力。其次幫助學生在真實的語境中學習漢語。鼓勵他們與中國人交流,每學會一個話題,就鼓勵學生運用到日常對話中,還原真實的語言場景,適應目的語國家的語速,語調及其他身勢符號,盡量融入到漢語的語言環境中去,并從中發現自己的不足,進行有針對性的改正。在順暢的溝通中,留學生也能夠獲得成就感,提升自信,獲得滿足,使之產生源源不斷的學習興趣,最終幫助他們克服文化休克,盡快地適應他們在中國的生活。留學生跨文化交際意識的培養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實現的,老師們要有意識的引導學生,多一份包容與溫情,幫助學生更好地學習和生活。
作為對外漢語教師,常常要面對意想不到的考驗,只有豐富自我,直面挑戰,迎難而上,才能做到寵辱不驚的面對困難。要把眼光放長遠,挖掘書本背后的中華文化的寶藏,發揚中華文化,把中華文化帶向世界,這既是作為對外漢語教師的責任,也是使命。文化教學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實現的,要從日常一點一滴積累,循序漸進,不能急功近利。理論與實際相結合,實踐即出真知,走出國門,讓中華文化走向世界。
[ 注 釋 ]
①吳為善,嚴慧仙.跨文化交際概論.商務印書館,2009.42.
②陳昌來.對外漢語教學概論.儒森教育出版社,2005,4:66.
③陳曉樺.近二十年對外漢語教學研究成果統計分析[J].學術交流,2000(04):18.
[1]Kient Theerawit.泰國華文教學研究·中小學教育[M].朱拉隆功大學亞洲研究所中國研究中心出版社,2008.
[2]幻姜麗萍.對外漢語教學論[M].北京:北京語言大學出版社,2008.
[3]李泉.對外漢語教材研究[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6.
[4]崔永華等.對外漢語課堂教學技巧[M].北京:北京語言大學出版社,1997.
[5]呂必松.二十世紀對外漢語教學一一二十世紀中國語言學[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8.
[6]胡文仲.跨文化交際概論[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1999.
[7]王宇軒.泰國中小學華文教育的現狀、問題及對策[J].暨南大學華文學院學,2008(4).
[8]楊蕊.泰國漢語教育概述[J].云南民族大學,2012.
[9]張凡.泰國的教育制度與漢語教學現狀[J].湖北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11(12).
[10]張艷萍.對來華泰國漢語教師漢語學習情況的調查[J].云南師范大學,2007(2).
劉瑩(1993-),女,漢族,遼寧遼陽人,渤海大學國際交流學院,漢語國際教育專業碩士。
H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