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麗麗
貴州師范大學外國語學院英語系,貴州 貴陽 550025
《圍城》小說敘事中概念轉喻的研究
孟麗麗*
貴州師范大學外國語學院英語系,貴州 貴陽 550025
傳統轉喻觀認為轉喻僅僅是一種修辭手法,近年來,隨著認知語言學的發展,人們對轉喻有了新的認識.小說是反應社會生活的一種文學體裁,是一種主要的敘事方式。小說中的轉喻及轉喻思維可以說明作者在創作小說和讀者在解讀小說時的認知過程。本文將認知語言學中的概念轉喻相關的理論和《圍城》這部小說結合起來,分析概念轉喻在這部小說中如何體現的,討論小說敘事性語言是怎么通過轉喻體現出來的。把概念轉喻與具體小說結合起來,為小說敘事研究提供一種認知的分析方法,促進了我們對于這兩個領域的認識和研究。
轉喻;《圍城》;指示轉喻
轉喻最早開始于亞里士多德時期。傳統的轉喻觀認為轉喻僅僅是一種修辭手法或者比喻性的用法,僅存在于語言層面的語言現象中,就是用事物甲的名稱X替代事物乙的名稱Y,且兩事物之間有所聯系。傳統轉喻觀的核心是替代關系。隨著語言學尤其是認知語言學的發展,人們對轉喻有了新的認識。在1980年左右,自從約翰遜和萊考夫的《我們賴以生存的隱喻》問世以來,一批語言學者們開始從認知語言學的層面重新解釋轉喻,認為轉喻不僅僅是一種修辭手法,而是一種概念現象,是一種主要的思維方式,反映了人們對于客觀世界的認識和理解,是人們認識世界和推理的一種過程。它以人們的生活中的基本經驗為基礎,形成了人們的思考和行為方式,因此也對我們的語言、思考和行為等有指導作用。
《圍城》是中國著名作家錢鐘書的小說之一,是中國文學上的經典之作。小說最吸引人之處在與它的新穎的比喻,生動的人物的描寫,引人入勝的情節,詼諧的語言,深刻的思想,以及其獨特的風格。到目前為止,它已被翻譯成不同的語言,如英語、俄語、法語、日語、德語和西班牙語等,受到外國評論家的高度贊揚。《圍城》中不僅有隱喻,也有概念轉喻的運用。小說中轉喻的使用,形成了小說中獨特的敘事角度,使小說的人物為讀者熟知。因此,轉喻是構建小說的一個不可或缺的重要手段。這部小說的主要線索在于敘事在主人公他返回后的生活,真實地描述了在戰爭背景下,知識分子的真實生活和精神世界。小說通過講述主人公方鴻漸在其人生中所遭遇的各種“圍城”,揭示現代文明和現代生活的困境。
自20世紀80年代早期,萊考夫和約翰遜的《我們賴以生存的隱喻》發表以來,人們開始從認知語言學的角度理解轉喻和隱喻,對此有新的認識和理解。
最初,Lakoff和Johnson對轉喻從認知方面進行了解釋,他們認為,轉喻像隱喻一樣,以我們的生活經驗為基礎,不僅構成了我們日常生活的語言,而且建構了我們的思想、態度和行為(Lakoff&Johnson 1980:35-39)。他們最早提出了轉喻的鄰近性認知原則。他們認為,轉喻概念有一定的物理或者因果的聯系(Lakoff & Johnson 1980:39)。之后,他們深入研究了轉喻的概念本質,他們認為,轉喻的主要功能是指代功能,也就是,用一個實體A代替另外一個實體B。另外,轉喻功能還包括理解功能。(Lakoff & Johnson 2003:35)。Croft認為,轉喻映射發生在單一的認知域矩陣中,不涉及跨域或跨矩陣映射(Croft 1993:348)。Barcelona認為,轉喻是從源域向目標域的映射。源域和目標域發生在同一個認知域中,具有語用功能方面的聯系,以此在心理方面激活目標域。(Barcelona 2002:246)。Radden Kovecses認為,轉喻發生在同一個理想化認知模式當中,是發生在轉喻實體和目標實體之間的一種心理方面的認知過程。
國內外的認知語言學家對認知轉喻有不同的概念理解和解釋。然而,至今為止,最普遍為人們所接受的對于概念轉喻的解釋是由Radden Kovecses提出來的。現代轉喻的認知特征主要變現在三個方面,第一,轉喻是概念現象;第二,概念是認知過程;第三,轉喻發生在同一認知域中(Radden and Kovecses,1999:17)。
(一)指稱性轉喻
轉喻是概念化的方式之一,在幫助人們理解和解釋具體文字中的語言有重要作用。指稱性是轉喻的核心。Panther and Thornburg 將轉喻分為三類,即,指稱性(referential)轉喻、謂詞性(predicational)轉喻和言語行為(speech act)轉喻。指稱性轉喻是指用某個名詞間接地替代另一個名詞。在創建小說,作者通常選擇突出信息指代整個信息,例如,部分指代整體,整體指代部分,抽象指代具體,職業指代人等。這些指稱性轉喻的使用都基于我們對世界的體驗,和我們的日常生活中的經驗相符合。
1.部分指代整體
(1)東洋留學生捧蘇曼殊,西洋留學生捧黃公度。(錢鐘書,2002:90)
(2)鴻漸莫名其妙,正要問他緣故,只聽得照相機嗒嗒聲,藍眼鏡撒松手,原來迎面還有一個人把快鏡對著自己。(ibid:30)
(3)行李陸續運來,今天來個箱子,明天來個鋪蓋,他們每天下午得去汽車站去領。(ibid:152)
(4)大前天早晨,該死的聽差收拾房間,不小心打翻墨水瓶,把行政院淹得昏天暗地(ibid:193)上面的例子中,蘇曼殊和黃公度不僅是兩個作家的名字,更是指他們所寫的作品。藍眼鏡在是用部分指代戴眼鏡的人。箱子和鋪蓋在這用部分代指人們出行所攜帶的具體的行李。行政院在這里也不是指現實中的具體的部門,而是代指信封上所寫的“行政院”三個字。這些都是用部分代指整體,使小說中的敘事語言簡單且便于理解,貼近現實生活,符合人們日常生活中的體驗。
2.整體指代部分
(1)他當時也沒想到這外國老婆是在中國娶的白俄。(ibid:196)
(2)他出了旅館,說:“你有大半年沒吃西菜了,我請你吃澳洲館子。”(ibid:270)
白俄不是指整個俄國人,而是指韓學愈君的唯一的妻子。澳洲館子不是指館子本身,而是指館子里所做的食物。這些轉喻性的敘事語言,更加貼近人們的實際生活,能夠拉近讀者和作者的距離。
3.具體指代抽象
(1)我喜歡用自己的頭腦,不喜歡用人家的頭腦來思想。(ibid:87)
(2)蘇小姐嫌鴻漸太沒面子了,心癢癢地要為他挽回體面。(ibid:90)
(3)辛楣出路很多,進可以做官,退可以辦報,也去坐冷板凳,我替他惋惜。(ibid:123)
頭腦在這是指一個人的思想和智力,用人身體的具體部位指代它的功能。面子指代榮譽和地位。在現實生活中,冷板凳指的是我們所做的凳子,在此指代辛楣所作出的教書的選擇。這些指代轉喻性語言的使用,使敘事更加有趣和生動,能夠引起讀者的思考和興趣。
4.職業指代人
(1)斜川叫跑堂收拾地下,拿手巾,自己先倒杯茶給他漱口。(ibid:92)
(2)周太太因為枉費了克己功夫,脾氣發的加倍的大,罵鴻漸混賬,說:“就是住旅館,出去也得吩咐茶房一聲……。”(ibid:105)
職業是我們生活的重要部分。跑堂和茶房指代的是做此職業的人,而不是此職業。這種轉喻性的敘事語言,能夠更加突出文中人物的特點,使小說的人物更加形象和具體,推進敘事的過程。
指稱性是轉喻的本質特征,轉喻是一種認知和推理的過程,是人類最重要的思維方式,反映了人們基于體驗,對于客觀世界的理解和認識。本文將概念轉喻和錢鐘書的小說《圍城》中的敘事語言分析相結合,能夠發現概念轉喻在推進小說敘事中的重要性以及構建敘事性語言的可行性和有效性,為人們分析文學作品提供了一個新的研究視角。
[1]Lakoff,G,(1987).Women,fire,and dangerous things.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2]Lakoff,G.& Johnson,M.(1980).Metaphors we live by.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3]Lakoff,G.& Johnson,M.(1999).Philosophy in the flesh.New York:Basic Books.
[4]程琪龍.轉喻種種[J].外語教學,2010(3).
[5]錢春云.《圍城》小說敘事的認知轉喻研究[J].文學研究,2014.
[6]錢鐘書.圍城[M].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2.
[7]束定芳.隱喻和換喻的差別與聯系[J].外國語,2004(3).
[8]文旭,葉狂.轉喻的類型及其認知理據.解放軍外國語學報,2006,6:1-7.
[9]熊學亮.試論轉喻的指示功能[J].外語與外語教學,2011.
孟麗麗(1990-),女,河南開封人,貴州師范大學,碩士,研究方向:語言學。
I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