耿思然 張 博 趙 智
沈陽師范大學,遼寧 沈陽 110034
中學化學教育中素質教育之我見
耿思然*張 博*趙 智*
沈陽師范大學,遼寧 沈陽 110034
我國教育界第一次公開提出的“素質教育”一詞是在大約上世紀80年代末期,可是這么多年以來,在推進素質教育過程中我們遭遇了許許多多的困難,而說到中學化學的素質教育更是效果不佳。本文界定了素質教育和應試教育概念,分析了中學化學教育教學中素質教育的一些現狀,給出了幾點供參考的建議。不過任何形式的教育改革與發展過程都是漫長而又復雜的,今后素質教育與應試教育二者何去何從,仍需教育工作者和社會各界的不斷探索與研究。
素質教育;中學化學;教育
二十世紀末,李嵐清在國家教育工作會議上提出:“基礎教育必須從‘應試教育’轉到‘素質教育’的軌道上來,全面貫徹教育方針,全面提高教育質量。[1]”《中共中央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學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見》首次在中央文件中出現了“素質教育”的概念。目前“教育觀念相對落后,內容和方法較陳舊,中小學生課業負擔過重,素質教育的推進困難[2]”。
一些學校或教育工作者由于對素質教育一知半解,往往是“轟轟烈烈喊素質教育,扎扎實實搞應試教育”。所以有效實施素質教育的重要前提就是:要對素質教育和應試教育進行正確而深刻的理解,了解素質教育的現狀,在這個基礎上有效的推進素質教育,需要指出的是針對某一學科應該有其自身獨特的措施。
(一)素質教育的概念
“素質教育”,簡單來說就是“以提高國民素質為根本宗旨,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和接班人[3]”。
(二)應試教育的概念
應試教育指“偏離學生身心和社會發展的實際需要,以考試為主要手段,以甄別選拔為目的,片面強調知識和機械訓練,以單一學業成績為評判學生發展水平的標準,抑制學生創造性和個性發展的淘汰式教育。
由此可見,應試教育是在一定片面思想指導下,一種急功近利的教學模式,這樣不僅會損害學生身心的健康發展,扼殺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同時也不利于社會長遠發展和人類文明的再創造。
1999年6月國家頒布了《關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這一決定的頒布,標志著素質教育開始成為國家教育的戰略決策,進入到全面推進的階段。但是全面剖析現今的素質教育,它和現行的學校評價體制、高考體制、社會用人現狀等難以對接。
具體到中學化學素質教育的實際推進,雖取得了一些成果,但仍存在著許多不足。
(一)未能逃離應試教育的束縛
目前我國的中學化學教育中,大部分化學老師還是按照考試大綱來進行化學教學,教師教教材,學生難以從化學的學習中體會到興趣和快樂。化學老師沒有及時的轉變教學觀念,學生對化學的發展歷史、化學的起源、關于化學的名人故事等書本以外的知識了解不夠,導致了學生只重視分數,與素質教育的方向背道而馳。
(二)學校教育與社會生活實際相脫節
素質教育的開展是與社會生活緊密聯系的,需要教師結合現實的狀況,了解社會的發展,激發學習動力。因此,化學教育中,化學老師應該讓學生充分了解化學學習對社會的現實意義,比如,能夠解決一些新能源、生態污染和生物制藥等各種社會問題。
(三)過分重視知識的傳授
長期以來,為了應對中、高考,成功進入大學,升學率與高分成為了教育的基本目標,成績的好壞成為了衡量一個學生好壞的標準,這就造成了大部分中學化學教學中過分重視化學知識的教授,忽視學生道德修養、綜合素質的培養。[4]
實施素質教育,首要任務就是轉變老舊的應試教育觀念,樹立新的素質教育觀,同時評價目的從“甄別選拔”轉為“育人為本”,評價的內容、方式、對象的多元化,社會就業選才機制也應該改善,不應再以學歷和學校來制約人才,應該更重視人才的綜合素質。
(一)及時轉變化學教學觀念
新課改下的中學化學教育不僅要注重學生基礎知識、技能的培養,還需要注重創造能力、實踐能力、創新精神的培養,充分的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促進學生的全面、和諧、可持續的發展。
(二)加強培養學生實驗技能
化學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科學。因此,在具體的化學教學中應充分利用化學實驗來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與創新能力,這也是中學化學素質教育強化實施的重要途徑。化學實驗不單純是實驗的操作,學生需要具備一定的觀察能力、實踐操作能力,同時培養了學生合作探究的意識。
(三)介紹化學發展史
化學具有悠久的發展史,在化學發展過程中涌現出許多著名的人物與故事,這也是化學教育中非常寶貴的精神財富。如門捷列夫發明化學元素周期表等因此,老師應向學生們介紹更多書本以外的化學發展史中出現的名人故事,來激勵學生。
總的來說,在這場素質教育與應試教育的“斗爭”中,素質教育站在學生發展的角度審視教育。但到了具體的實施過程中,培養學生全面發展這一目標是很不容易的。所以,只有正確認識、理解素質教育的內涵,在實施過程中始終保持本心、不偏不移地將素質教育全面而深刻的貫徹下去,才能真正的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培養所需的人才。
[1]郭法奇.如何從應試教育走向素質教育——基于《教育規劃綱要》及教育歷史的實證分析[J].河北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13,11:5-10.
[2]馬一陽.歷史教學中實施素質教育之我見[J].中學歷史教學參考,2015,10:48-49.
[3]唐玉輝.淺析應試教育與素質教育[J].科技信息,2013,02:93.
[4]熊銘.素質教育在中學化學教育中的強化實施[J].科技創新導報,2015,28:167-168.
耿思然(1992-),女,遼寧盤錦人,沈陽師范大學,化學分析專業教育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學科教學(化學);張博(1993-),男,遼寧燈塔人,沈陽師范大學化學化工學院,化學分析專業碩士研究生;趙智(1991-)男,遼寧寬甸滿族自治縣人,沈陽師范大學化學化工學院,化學分析專業碩士研究生。
G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