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 星
湘潭大學,湖南 湘潭 411105
我國產品責任中懲罰性損害賠償
周 星*
湘潭大學,湖南 湘潭 411105
懲罰性賠償是以損害補償為核心的我國侵權責任法中的一個亮點。雖然在《侵權責任法》中只規定為一個條文,但卻意義重大。同時,由于規定得過于原則,在適用過程中也逐漸暴露出一些缺陷和不足。對此,筆者從四個方面提出建議,使該制度更具可操作性。
產品責任;懲罰性賠償;侵權責任
我國對于這方面的立法,相對于國外來說起步比較晚,主要是從80年代才開始制定的,并且經歷了一個由補償性賠償制度向懲罰性賠償制度的轉變。懲罰性賠償第一次是在我國《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第49條中出現,但只規定了“雙倍賠償制度”。直到2009年12月才在新頒布的《侵權責任法》中第一次以立法的形式明確對其進行了規定,具體見于第47條,“明知產品存在缺陷但仍然生產、銷售,造成他人死亡或者健康嚴重損害的,被侵權人有權請求相應的懲罰性賠償”。這一制度的確立對于打擊惡意的侵權行為,保護消費者的合法權益有著重大意義。
產品責任中懲罰性損害賠償制度雖然在我國有了明確的立法規定,但是在適用中也暴露出諸多問題,具體表現在:
(一)責任主體沒有釋明
我國產品責任中懲罰性賠償規定在《侵權責任法》第47條之中,但是綜觀該條卻無法確定責任主體為何,這一缺陷直接導致法院在審案時必須先對依法應承擔責任的主體進行邏輯推理,看其是否符合立法原意,大大違背了司法高效原則。
(二)主觀過錯限定過嚴
主觀心態——明知是我國產品責任中懲罰性賠償適用前提,但是在實踐中,眾多的生產者者、銷售者為了最大限度地獲取利益,大肆生產、銷售問題產品,肆意踐踏被侵權人的合法權益,其主觀惡意表現形式多樣,既可以是故意有時也表現為重大過失等。如若將主觀心態僅限定為故意,這將導致缺陷產品的經營者以其主觀心態為重大過失進行抗辯或者作為免責理由,從而使其輕易逃脫法律制裁,不能實現公平有效地對侵權人進行懲罰的立法目的。
(三)適用范圍失之過窄
我國產品責任中懲罰性損害賠償對其適用范圍進行了嚴格限制,僅限于因產品缺陷而致人死亡或者嚴重損害健康的情形,對于財產損害卻沒有做相關規定,這是極為欠妥的。正如我國學者金福海教授所說:“對于侵權行為,無論其侵犯的是人身權或財產權,都應當受到懲罰”。
(四)賠償數額標準模糊
我國產品責任中懲罰性賠償存在賠償數額不明晰,操作性不強的缺陷。對此,有專家認為,我國《侵權責任法》第47條中的“相應”已經從原則上確定了一個賠償標準,即懲罰性賠償金應當與侵權行為造成的后果、實施侵權行為人主觀上的惡意程度相匹配,與對侵權人的威懾相契合。在懲罰性賠償金問題上,這一觀點看似作出了一個明晰的解釋,但事實上仍沒有給出一個具體的操作規則,使得該制度的適用極為受限。
鑒于以上所述,我國迫切需要通過一系列措施來完善這一制度,具體如下:
(一)釋明責任主體
責任主體是一個比較容易確定的概念,由于該制度出現在《侵權責任法》中第五章產品責任中,易知責任主體為生產者和銷售者。將責任主體進行釋明,一方面可以統一學界對責任主體的認識,避免出現爭論不休的局面,另一方面可以實現和《產品質量法》等的完美對接。
(二)主觀過錯應包括故意和重大過失
在我國產品責任懲罰性賠償中,只規定了明知這種主觀心理,而對于重大過失卻未做規定。若僅按字面理解為故意,達不到約束生產者和消費者的目的。另外,作為被侵權人來說,又如何通過舉證證明經營者對產品存在缺陷事先的明知呢?所以,在懲罰性賠償金適用的主觀要件上,僅限于故意是不科學的,應當對明知應作廣義解釋。
(三)適用范圍應及于財產損害
學者對于該制度的適用范圍可謂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筆者認為,懲罰性賠償金不能在財產損失中適用是站不住腳的。誠如學者所言:“侵權行為無論是侵犯人身權還是財產權,在性質上都是民事違法行為,都需要予以制裁”。
(四)科學確定賠償數額及參考因素
第47條中對于懲罰性賠償的數額只用了“相應”兩字一筆帶過,自始至終沒有確定一個可供執行的標準或限度,直接導致司法實踐困難重重,在這里,筆者建議:第一,明確懲罰性賠償金的量定原則。第二,限定產品責任中的懲罰性賠償金的最高額度。第三,在侵權責任法中規定判定懲罰性賠償金的考慮因素,例如產品經營者的主觀惡意程度,產品經營者的賠償能力,侵權行為的社會危害程度,產品經營者從其不法行為中所獲得的利益。
本文通過著重分析我國懲罰性損害賠償制度存在的缺陷,提出了一些改進建議,欲使其更具可操作性。但是由于作者水平有限,文章所提一些觀點可能比較粗淺,但也為進一步研究該制度提供了契機。
[1]劉祎萌,劉曉純.論我國產品責任中的懲罰性賠償制度[J].財經界(學術版),2011(1).
[2]金福海.懲罰性賠償制度研究[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8.
[3]全國人人常委會法制工作委員會民法室.中華人民共和田侵權責任法條文說明、立法理由及相關規定[M].北京:北京人學出版社,2010.
[4]李敏.懲罰性賠償制度在我國產品責任中規定的不足與完善思考[D].西北政法大學,2010.
[5]金福海.懲罰性賠償納入我國民法典立法的思考[A].王利明等.中國民法典基本理論問題研究[C].人民法院出版社,2004.
[6]牛晶.論產品責任中懲罰性損害賠償數額的確定[D].河南大學,2012.
周星(1989-),男,湖南岳陽人,湘潭大學,2014級民商法專業研究生,從事民商法研究。
D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