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耀光 劉富鑫
遼寧師范大學,遼寧 大連 116000
運動干預對高血壓患者輔助治療效果的影響
王耀光 劉富鑫
遼寧師范大學,遼寧 大連 116000
慢性疾病在當今社會發病率越來越高,心血管疾病中的高血壓是最常見的疾病。已經嚴重的危害了人類的身體健康,俗稱“無聲的殺手”。高血壓的發病特點主要是以體循環動脈血壓持續升高。高血壓病與其他慢性疾病也有關聯,例如冠心病、腦卒中、充血性心力衰竭和腎功能障礙等疾病。
運動;高血壓
高血壓患者癥狀是動脈血壓升高,造成動脈血壓持續性升高的主要原因是動脈血管硬化及血管運動中樞調節異常。高血壓是以體循環動脈血壓升高(收縮壓≥140mmHg)舒張壓≥90mmHg為主要臨床表現的一種常見心血管疾病。
(一)高血壓的發病機制
高血壓的發病因素有很多,例如:遺傳因素,精神和環境因素,年齡因素,生活習慣因素,藥物影響因素,其他疾病的影響等。
同時,高血壓還可分為原發性和繼發性。
1.原發性高血壓的發病機制
由于血管的外周阻力增高,原發性高血壓的發病機制集中體現為以下幾個環節[2]:①交感神經系統活性亢進;②腎性水鈉潴留;③腎素-血管緊張素-醛固酮系統(RAAS)激活;④細胞膜離子轉運異常;⑤胰島素抵抗(IR)。隨著研究的進步,有人發現其發病機制與基因多態性,炎癥反應和頸椎病也有一定關聯。
2.繼發性高血壓的發病機制
不同種類的高血壓它的發病機制也不相同。例如:腎實質性高血壓;腎血管性高血壓;原發性醛固酮增多癥;嗜鉻細胞瘤;皮質醇增多癥等,各自的發病機制都有所不同。
(二)高血壓病的診斷評估
中國高血壓病防治指南提出,高血壓病的診斷評估包括4個方面:(1)確定血壓值及其他心血管危險因素;(2)高血壓的原因(明確有無繼發性高血壓);(3)靶器官損害以及相關的臨床情況。(4)如果要對高血壓患者的病因進行鑒別診斷和心血管危險因素評估以及指導診治措施及判斷預防,就得通過全面的調查以及實驗室的診斷評估。
根據學者對運動療法對高血壓的療效的研究表明:通過適量的運動可以有效的降低和預防人和動物的高血壓癥[3]。
(一)運動治療注意事項
運動干預療法的主治是1-2級高血壓患者,以及一些病情稍稍穩定的3級高血壓患者。針對繼發性高血壓病因未除、急進性高血壓、重癥高血壓、高血壓危項、病情不穩的3級高血壓或高血壓伴有其他嚴重并發癥的患者均不宜實施運動療法[4]。干預療法對高血壓患者的降壓效果具有可逆性,如果停止運動鍛煉,降壓效果可在2小時內完全消失[5],所以,長期鍛煉才會得到令人滿意的結果。
(一)高血壓患者運動強度
美國運動醫學學會推薦運動要進行中等強度,理想的運動強度用靶心率表示。一般為最大心率的70%-85%[6](最大心率=170-年齡)。休息時心率緩慢者(小于等于60次/min)靶心率的計算公式為,靶心率=(最大心率-休息狀態心率)*(70%-85%)+休息時心率[7]。在此范圍的運動強度是安全有效的。
(二)高血壓患者運動的負荷量
高血壓患者的運動負荷量根據美國運動醫學學會推薦的,每周運動時間為150分鐘,每次運動時間為20-30或者30-60分鐘。或者更大強度的劇烈運動每周75-150分鐘。
(三)高血壓患者的運頻率
根據美國運動醫學疾病防治與預防中心的運動頻率,高血壓患者每周進行三到四天的練習。
(一)有氧運動對高血壓患者的影響
運動是防治高血壓的重要康復手段,其中有氧運動一直被作為高血壓患者的主要運動方式[9]。有氧運動可使內皮型一氧化氮合酶表達增多,刺激內皮細胞,從而使NO生成增多,進而使血管舒張功能增強[10]。
(二)阻抗運動對高血壓患者的影響
在文獻調查中可以得知,力量訓練和阻抗訓練可以聯合使用。通過大量的實驗研究調查顯示,當高血壓患者經過阻抗訓練之后,各方面力量會顯著增長,安靜時的舒張壓和收縮壓明顯降低。
目前,慢性疾病已嚴重危害人類健康。但是,通過鍛煉慢性疾病可以有效的通過其得到緩解。
然而,雖然運動處方的研究越來越趨于系統化、細節化,但并未得到廣泛的普及。因此,在未來的研究領域中,還需要更好的更先進的研究技術和科研成果來更加有效的對高血壓等慢性疾病進行良好的干預。
[1]Graudal NA,Hubeck-Graudal T,Jugens G.Effects lf low-sodium diet vs.high-sodium diet on blood pressure,renin,aldlsterone,catecholamines,cholesterol and triglyceride(Cochrane review)[J].Am J Hypertens,2012,25(1):1-15.
[2]American college of sports medicine CHODZKO ZAJKO W J,PROCTOR D N etal,American college of sports medicine position stand.exercise and physical activity for older adults[J].med sci sports exerc,2009,47(7):1510-1530.
[3]AMOS A F,MCCARTY D J,ZIMMET P,The rising global burden of diabetes and its complication:estimaes and projection to the year 2010[J].diabetic med,1997,14(suuple5):s1-s85.
[4]Huang C Y,Yang A L,Lin Y M,et al,anti-apoptotic and pro-survival effects of exercise training on hypertension hearts[J].J Appl Physiol,2012,112(5):883-891.
[5]陸再英,鐘南山.內科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1.
[6]Olafiranye O,Akinboboye O,Mitchell JE,et al.Obstructive sleep apnea and cardiovascular disease in blacks:a call to action from the Association of Black Cardiologists[J].Am Heart J,2013,165(4):468-76.
[7]Robinson PL,Dominguez F,Teklehaimanot S,et al.Does distance decay modelling of supermarket accessibility predict fruit and vegetable intake by individuals in a large metropolitan area[J].J Health Care Poor Underserved,2013,24(1 Suppl):172-85.
[8]Dimeo F,Pagonas N,Seibert F,et a1.Aerobic exercise reduces blood pressure in resistant hypertension[J].Hypertension,2012,60(3):653-658.
[9]焦喜便.遞增負荷運動通過NO信號通路降低高血壓機制的探討[J].河南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3,43(2):176-180.
[10]Mahtani KR,Nunan D,Heneghan CJ.Device-guidedbreathing exercises in the control of human blood pressure: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J].Journal of hypertension,2012,30(5):852-860.
R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