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亞東
湖南省湘潭市湘潭大學法學院,湖南 湘潭 411105
淺議守法的文化基礎
張亞東
湖南省湘潭市湘潭大學法學院,湖南 湘潭 411105
守法一直以來都是法理學界廣泛關注的論題。本文以文化為視角,闡述了文化對公民守法的保障作用,分析了文化對守法的影響,并指出了公民守法的文化限度,從而進一步證明了守法離不開文化,文化是守法的基礎這一核心觀點。
守法;文化基礎
(一)守法的精神植根于文化
“文化乃制度之母”。民族的文化是培育法和法的精神的溫床與土壤,法和法的精神反映一定的文化,深深植根和存活于民族文化之中。離開民族文化的法猶如無本之木、無源之水。一定的法是一定的民族創造和確立的用以協調和解決人際關系、人與自然關系的一套行為規則和秩序,而這種規則和秩序又是在文化的創造過程中進行的。民族是在創造文化的同時創造法律的,法律自身也是文化的一部分,因此,法的形成過程是一個交織著民族文化影響,不斷經受民族文化陶冶與選擇的過程,法的精神也是在這個過程中,在民族文化不斷陶冶下逐步錘煉而成的。孟德斯鳩在《論法的精神》一書中指出:“法律同自然地理環境、宗教、風俗習慣等各種因素有關系,法律之間也有關系,這些關系構成了法的精神”。①守法的精神屬于法的精神的一種,自然地理環境、宗教、風俗習慣、法律又都屬于文化范疇,因此,《論法的精神》一書實際上證明了守法的精神植根于文化。
(二)守法的實現依賴于文化
法律作為一種于一定時空范圍內要求人們普遍遵循的行為規范,即所謂“天下之公器”,它需要在文化的支撐下,在一種人們共同理解的基礎上獲得推行。法無法超越其文化,它必須在既定的文化框架下存在與實施。守法,作為法的實施的一種基本形式,它的運行必然受到文化環境和條件的制約,它的實現必然依賴于文化。19世紀美國的禁酒令和20世紀中國的禁放令證明了守法的實現依賴于文化,由于禁酒令和禁放令背離了傳統習俗文化,使得兩者失去了民眾基礎,因而沒有得到民眾的遵守,成為了立法失敗的典型案例。因此,守法必須尊重其文化傳統,遠離和對抗文化傳統的法律往往難以得到有效的推行。
(一)道德文化對守法的保障
在中華法系的制度中,中國傳統的倫理道德文化和法律文化融為一體,法律的評價標準和倫理道德的評價標準幾乎一致。這種以宗法為本位與倫理道德融為一體的法律價值體系,構成了中國古代法律的基本模式,與其說古代的民眾遵守的是法律,莫不如說遵守的是倫理道德文化。孔子云:“有法而亂者,有之矣;有君子而亂者,自古及今未嘗有聞之”,意思是說,有良好的法律,依然會有人犯罪,而通過道德教化使人們成為高尚的君子,就能杜絕違法。可見在古代中國,倫理道德文化是人們守法的基礎,能夠保障法律得到遵守與執行。在當代,倫理道德文化依然是守法的重要保障。
(二)民間習俗對守法的保障
習俗是風俗習慣的簡稱,它是法律誕生的母體,在法律發展的漫長過程中對法律產生了重要影響,即便是成文法高度發達的今天,習俗仍然是支撐法律發展的重要因素,并且對人們守法有著重要的保障作用。法律是從習俗中誕生的,習俗在古代社會一直是重要的法律淵源,以習俗為基礎的法律能促進人們守法。現代社會是高度發展的信息社會,習俗在法律中依然有著重要作用,立法必須以習俗為基礎,必須對習俗予以尊重,這樣人們才能在習俗潛移默化的影響下嚴格守法。
(一)傳統觀念對守法的限制
在中國古代,傳統的家庭倫理道德思想就是“男尊女卑”、“重男輕女”、“三綱五常”等等。這些思想對維護古代封建法制有著重要作用,然而在現代社會,這些落后的文化思想卻阻礙著人們遵紀守法,誤導部分民眾與法對抗,對社會產生了消極的影響。我國《憲法》第48條第1款就男女平等問題明確指出:“中華人民共和國婦女在政治的、經濟的、文化的、社會的和家庭的生活等各方面享有同男子平等的權利。”②但現實生活中,男女不平等現象依然嚴重。在中國幾千年封建文化耳濡目染的影響下,國民“男尊女卑”、“重男輕女”思想依舊猖獗,這嚴重背離了憲法的原則和初衷,直接影響了法律的執行與實施。
(二)傳統習俗對守法的限制
傳統習俗作為人們普遍遵守的一種社會規范,其對守法也有一定的限制作用。
19世紀中期,美國一些地方開始尋求法律手段制裁酒徒。1919年,美國國會通過了《全國禁酒令》,這一禁令得到了廣大民眾,全國禁酒改良黨、基督教婦女禁酒會、反酒館聯盟等眾多團體,以及眾多法學家、社會學家的大力支持。但由于這一法令與人們的習俗背道而馳并且在實際實行中遇到了各方面困難,使禁酒令遭遇了法律史上前所未有的尷尬處境,當時偷偷違反禁酒令的行為很是普遍,使得該法律幾乎成為美國法律史上的一大笑話。1933年,美國國會通過憲法第21修正案,取代原來的第8修正案,至此,美國禁酒令宣告徹底失敗,成為違背民俗,立法失敗的經典案例。
(三)傳統道德對守法的限制
17、18世紀的古典自然法學派認為,“法律是正義的化身,是理性的體現,它必須符合道德的要求,違背道德的法律是惡法,它不具備法的屬性”。③抵制違背道德的惡法不僅是人民的一項權利也是一種義務,人們在反抗惡法的運動中,主要包括甘地領導的社會福利運動及從大英帝國獨立的運動、南非針對種族隔離的運動、馬丁·路德·金領導的黑人民權運動等等。這一思想直接導致追求自由和獨立的人們起身反抗限制自由與獨立的惡法,從而使惡法喪失執行與實施的民眾基礎。
中國社會主義法治建設、依法治國和法的實施離不開守法。作為法運行過程中的重要階段,守法理應受到重視。通過對守法文化基礎的研究,我們能夠更好的理解守法,理解文化對守法的作用,從而發揮文化在守法過程中的影響力,引導人們樹立正確的守法觀,推動全民知法守法。
[ 注 釋 ]
①[法]孟德斯鳩.論法的精神[M].許家星譯.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7.
②《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第48條第1款.
③胡平仁.法律社會學[M].長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6:116.
[1]劉雪松.公民文化與法治秩序[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7.
[2]范進學.法律與道德[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2.
[3]朱景文.法社會學[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8.
[4][美]朱迪絲·N·施克萊.守法主義法、道德和政治審判[M].彭亞楠譯.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5.
[5]曾憲義.法律文化研究[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7.
[6]張雋.論我國公民守法不足及解決途徑[D].西安:陜西師范大學,2013.
[7]許凌云.公民守法問題研究[D].大連:遼寧師范大學,2011.
[8]李清春.論公民的守法理由[D].上海:華東政法學院,2003.
[9]劉安華.守法文明探析[J].大理學院學報:2008,7(7):62-65.
G120;F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