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文婧 曹愛萍 景德鎮陶瓷大學
古箏是我國經典傳統樂器之一,在幾千年中華文明的歷史進程里,都有古箏伴隨歷史發展留下的倩影,也一度是我國傳統文化中琴棋書畫的“琴”的代名詞。在傳統文化學習日益濃厚的今天,古箏越來越受世人的追捧。它如何能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其秘訣就是:在傳承傳統的同時不斷地發展創新。
創新是古箏永恒發展的主題,為它帶來了強大的生命力,使其越來越朝著多元化方向發展,日漸形成演奏技法多樣化,傳統與現代、西洋與民族多元化交織的特點。特別自20世紀80年代以后,一些專業的作曲家大膽地改變了古箏傳統的五聲音階調弦法,采用西方近現代技法與本民族傳統音樂相結合的手法,創造了一系列古箏新匯語、新技法,促進了古箏演奏家在演奏技巧方面的飛速進步,從而使古箏的創作題材得到進一步的發展,大大豐富了古箏的表現力。
進入21世紀,古箏隨著現代文明的發展而逐漸在材質和裝飾等方面有了改變,從而誕生出許多易于被現代人接受并受眾面廣的器型。這些新型古箏不僅在外形和材質上做了改進,更是在音色、音準、音域的控制上做了調整,新的古箏更加趨于實用和美觀。尤其在箏的弦數上也做了大膽調整,目前較為流行的有十八弦箏和二十一弦箏等,創新設計出移碼式踏板轉調箏、箏首對位頂壓截弦轉調箏、二十五弦腳踏式轉調箏、二十一弦按鍵式張力轉調箏、蝶式箏、品式截弦變調箏、二十六弦腳踏截弦轉調箏和四十四弦轉調箏等。
箏的變化和發展不是一蹴而就的,它從最早的五弦箏逐步調整為今天常見的二十一弦箏。在彈奏方面,按照傳統的演奏方式或方法來說,一般情況下,在演奏過程中,左手負責的是除了曲中定音以外的部分,不足之處在于:首先是演奏的音調和音準難以準確掌握,尤其表現在快節奏演奏、按弦完成后的滑音技巧演奏時,左手按弦常常表現為心有余而力不足。另外,由于是左手控制,當定弦和手勢等肢體語言無法完成時,傳統的古箏很難駕馭現代樂曲演奏。還有一個問題就是,在和弦和伴奏的時候,原有的箏弦不能夠很流暢地演奏各個音調,必要時還得靠左右來取得臨時的轉調和離調,有時還得通過升調或降調來完成。
不難看出,傳統的五聲性的定弦方法,在箏曲創作題材與體裁的挖掘和開拓、樂曲結構形成的發展和擴張、近現代作曲技法的運用和結合方面,都不同程度地受到限制。應該說,這些問題對于古箏藝術的創新發展,有一定的限制性。
在我國傳統音樂文化發展進程中,古箏的使用范圍相當廣泛,流傳地域遍及大江南北、長城內外。隨著中國古典音樂的不斷外傳,在海外一些地區也頗受歡迎。由于古箏演奏風格不拘泥于某一地區,所以在國內各個地區都能為當地民歌伴奏。
不僅如此,古箏還能與當地民歌融洽地融合起來,不斷豐富自身演奏曲風。而各個時代、不同地區的古箏演奏者,又能夠將古箏曲很好地融入中國古典傳統音樂發展中去,使得古箏和古箏曲能夠以各種形式流傳和傳播開來,并衍生出很多人人傳唱的經典作品,如《茉莉花》《高山流水》等。這些作品表達了人們的思想、感情,反映了新時代的生活現實。即使是表現歷史題材的箏曲,或采用民歌、曲藝、戲曲音樂及藝術歌曲改編的箏曲,也較好地反映出作曲者和演奏者對箏曲藝術的理解,有一定的思想深度。
現代箏曲與傳統箏曲比較起來,明顯產生不小的變化。這種變化不僅僅是彈奏形式技巧上的創新所帶來的,更主要的是演奏形式和技巧的創新帶來的箏曲表現的音樂風格及內容的變化,以及帶給我們的震撼。在其傳播與傳承過程中,因地域環境、政治經濟、語言文化及民俗民風等諸多因素的影響,地域性特征日漸濃郁。
《茉莉花》創作于1991年,根據江蘇著名民歌小調《茉莉花》的音樂素材創編而成。江蘇民歌《茉莉花》是一首產生于明末清初,流傳于全國各地的民間小調歌曲,距今約有300年的歷史,來源于江蘇當地廣為傳唱的民歌《鮮花調》,1942年由新四軍的小演員何仿在南京附近的金中山地區采集,后改為《茉莉花》。歌曲以五聲調式和級進的旋律,表現了委婉流暢、柔和優美的江南風格,生動地刻畫了一個文雅賢淑的少女被芬芳美麗的茉莉花所吸引,欲摘不忍、欲舍不棄的愛慕和眷戀之情。全曲婉轉精美,感情深厚含蓄,在我國乃至全世界都流傳廣泛,也對我國民族音樂的發展產生很大的影響。
它的優美平和的旋律,符合中國人“以柔克剛”的個性,在文化交往中顯示了中國“和平發展”“和諧社會”的理念。現在,國際競爭既是政治、經濟、軍事等“硬實力”的較量,也是文化、教育等“軟實力”的比拼,《茉莉花》讓外國人認識到中國文化的和緩、柔美、魅力。
2008年北京奧運會的頒獎典禮和文藝晚會上,響起了這首樂曲,優美動聽的旋律和耐人尋味的意蘊吸引了世界各地的人們。意大利作曲家普契尼在創作著名歌劇《圖蘭朵》時,就采用了《茉莉花》的曲調。何占豪先生根據《茉莉花》的曲調創作出古箏曲《茉莉芬芳》,對民族音樂語言進行了創新性的使用,從而使音樂給人一種全新的感受,贊美了茉莉花的潔白無瑕和撲鼻芳香,具有濃郁的江南地方色彩。
傳統古箏曲《茉莉花》經過改編后,發展到今天的《茉莉芬芳》,有了很大的變化和發展。傳統古箏曲《茉莉花》的定弦采用的是傳統的定弦方式,D調定弦,民族五聲調式。
現代古箏曲《茉莉芬芳》的定弦采用的是G調定弦,并且加入清角和變宮,大大拓展了音樂的色彩。傳統古箏曲《茉莉花》是一首單二部曲式,由兩個樂段組成,全曲圍繞民歌《茉莉花》;現代古箏曲《茉莉芬芳》是一首復三部曲式,分為兩部分:柔美的慢板,音樂連貫,音色統柔美和活潑的小快板。
古箏曲最重要的是演奏技法上的發展與演變。傳統古箏曲《茉莉花》的演奏中,一直圍繞著民歌《茉莉花》的主題,表現出樂曲的主題音樂風格。現代古箏曲《茉莉芬芳》在民歌《茉莉花》的主旋律上向外延伸,不但有柔和優美的慢板,還有歡快跳躍的快板,加上左右手的配合使用,大大豐富了作品的色彩。這不但展現出樂曲委婉流暢、柔和優美的江南風格,還讓人們拓展了想象的空間,仿佛走進了一個茉莉花的海洋,惟妙惟肖地表現出茉莉花所具有的感情色彩。
綜上所述,通過對古箏傳統演奏技法與現代演奏技法的研究,我們不僅看到“幼兒”時期的古箏,更體會到“成長”中的古箏藝術帶給我們的感受與體會。而這種感受不僅是演奏技術的變化所帶來的,更是感情變化帶給我們的一種享受。藝術的生命在于變化,在于創新,其自身的不斷發展與創新是賦予其長期生命力的關鍵[1]。
[1] 高雁.古箏學習問與答[M].武漢:長江文藝出版社,2003: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