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遨宇 山東工藝美術學院
在民間,年畫似乎就是年的代表,貼年畫就意味著要過年。木版年畫有著千年的悠久歷史,作為傳統民俗文化藝術形式,體現著中國民間的生活。以東昌府木版年畫為例,基于當下春節的氛圍,研究其歷史背景,當今生存現狀以及未來的發展出路,讓民間手工藝能夠實現可持續發展。
貼年畫迎新春是中國人過年的文化習俗,每到過年家家戶戶都會貼上年畫,一張張的年畫代表著老百姓過年的心境,折射著整個社會的時代變遷。
山東聊城在古代被稱作東昌府,在歷史上是京杭大運河的重要樞紐,因為水運的便利,商賈云集,使得刻書藝人駐居在此地,帶動了東昌府木版年畫的迅速發展,東昌府木版年畫作坊分布于聊城、陽谷、莘縣、東阿、堂邑、壽張、范縣等20多個城鎮和鄉村,而年畫也跟隨著來往的商船銷往全國各地。在民國時期更是到了鼎盛時期。但隨著運河交通中斷,加上戰爭的頻繁及政治的不穩定,東昌府木版年畫產業一度出現下滑,甚至有時候大家提到山東的年畫時只記得楊家埠,而并不記得有東昌府。
正因為當初受到各方面的影響,導致東昌府木版年畫發展隱蔽,才使得它不受外界因素的過多干擾,更具有地方特色。東昌府木版年畫是屬于農民自己的藝術,歷年來只有“草版”,即只印不畫,全印用木版套印,使用版材多是棠梨木和梨木,大部分出自聊城冠縣,木質細膩、光滑,木頭拉回,再用粉筆畫線,截斷鋸成木版,最后打藥風干,經過這些過程刻出來的木版不容易變形和損壞。刻畫木版時,構圖要有講究,同時蘊含著山東地區年畫的淳樸特征,人物的造型大都是體態敦厚,身材粗壯,也能從中體現手藝人的刀法剛勁和曲直線條的把握。在用色上一般選用紅、黃、灰、青、黑五種基本色,顏色一般從植物中提取,甚至從生活用品中提取。
隨著科技的發展,電腦復印等技術替代了刻版業傳統的印刷方式,手工雕刻幾乎面臨滅絕,而且許多民間的傳承藝術都存在著參與的人越來越少,甚至是沒有人愿意學的窘境。年輕人對于這種制作時間長且乏味的民間藝術不感興趣,寧愿選擇外出務工也不愿意在家里鉆研工藝。對于老手藝人來說,年事已高,無心再去創作,只是單純地按照舊模式制作。并且,年畫制作的收入并不能支撐日常生活的支出,這也是木版年畫逐漸消失的原因。
隨著國家對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的保護力度不斷加大,木版年畫的整體狀態也在呈現一種“反流”和“回籠”。例如,現在在東昌府的古樓東成立了東昌府木版年畫博物館,博物館內收集了清代初期到當代東昌府木版年畫千余張,有許多帶有“萬順興”等老字號的古版,涉及豐富的題材。博物館的建立很好地讓現代人了解東昌府木版年畫,有助于東昌府木版年畫的發展和宣傳。
針對聊城地區的實際情況,政府部門及民間協會組織等可以通過開展展覽、講座等形式,讓東昌府木版年畫走進人群密集的場所,增加互動性的活動,讓人們對東昌府木版年畫產生興趣。集合空閑在家的無工作人員進行手藝培訓,讓他們跟著老手藝人學習東昌府木版年畫的整個制作流程,從而能夠自食其力,在有一門技藝的同時又能有一份收入。另外,可以創辦衍生產品,開展衍生品設計制作大賽,從而帶動一批人的積極性。讓民間手工藝和現代時尚消費良好地結合,可以借助多種元素,利用好東昌府木版年畫的題材和元素。例如,可以把東昌府木版年畫的各種題材繪制到不同材質的用具上,設計作品的跨度可以非常大,范圍可以非常廣,迎合幾代人的不同喜好,這樣可以讓年輕人對傳統的民間手工藝產生感情。當傳統文化含有時尚元素時,符合這個時代的要求時,也就更便于其進行傳承,同時讓旅游產品生產商與這些設計師進行合作,推出一系列旅游衍生品,方便世界各地的人認識和了解東昌府木版年畫。
民間的傳統文化是民族智慧的結晶,體現著一個民族和地區的文化價值觀念和審美觀念。因此,作為當地人民更應該守護好自己家鄉的民間手工藝,想盡各種有利的辦法將其更好地傳承與發展下去,合理有效地利用好各種資源,把東昌府木版年畫永久地保留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