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 俊 湖南軟件職業學院
隨著社會經濟高速發展,高職院校目前采用的繪畫課教學方式已無法適應社會發展及學生藝術繪畫技能的需求。尤其是近年大眾化教育方針的推廣,促使高職院校招生比例逐漸擴大,使得生源質量無法得到保障。繪畫教學方式的低效和生源質量的下降,都使高職院校繪畫專業的發展面臨考驗。筆者結合自身教學經驗提出一些建議,希望能拋磚引玉。
一般來說,繪畫藝術指的是架上繪畫。隨著時代不斷發展,新派藝術形式興起,傳統的架上繪畫逐漸被新鮮的風格所影響。這種情況下,架上繪畫具備了比較新潮的視覺特點,其藝術表達方式和語言有了新的體現,這也給架上繪畫的藝術革新帶來可能性。隨著人們物質精神文化的日漸豐富,審美也逐漸發生改變,這在架上繪畫中也有所體現,其轉變主要有三個方面,即觀念、表現和技法。對觀念而言,架上繪畫的魅力不再僅限于復制古典,其風格和特點已經與古典藝術之間拉開了距離,并開始形成多元化的格局。就表現來說,繪畫學習者要鞏固自己的繪畫基礎,從傳統繪畫上汲取經驗,同時形成自己的表現方法,而這必然是真心熱愛繪畫的人才能做到的。從技法來講,盡管架上繪畫本身有一定的技法要求,但這也使得每個繪畫者都能表現自己對材料的督導運用,從而展現出個人風格。
繪畫藝術中的痕跡美,就是常說的肌理美。繪畫需要畫家利用物質材料轉變成藝術語言,肌理美也被稱為繪畫肌理。繪畫肌理源自創作者所采用的繪畫工具、材料和手法,而創作者所采取的某一肌理,相當于采取特定的藝術語言,這會產生對應的痕跡美。肌理特點取決于材料的影響,因此,繪畫肌理也具備特定的質感與紋理,這都給作品附加了特別的藝術魅力。自然材料與非自然材料結合在一起,會產生綜合材料的美感,這也使得繪畫藝術有了和其他藝術作品不一樣的表現性,從而可以展現更為豐富的藝術語言。在繪畫教學中,教師應當重視教學的實踐過程,要讓學生知道,只有理解了藝術精神,才能真正進入藝術殿堂,親歷繪畫藝術的魅力。而且,還應重視在教學中讓學生感受繪畫材料的區別帶來的不同審美體驗,使學生在不一樣的主題背景中獲得靈感,從而能突破性地運用各類材料去展現各種主題需要表現的情緒,在教導學生追求繪畫藝術本真美的同時,讓學生開啟較高層次的藝術思維。
繪畫作品是創作者腦力激蕩和實踐行為結合的產物。在教學時,教師要注重培養學生的形象思維、視覺思維和材料思維。每一個繪畫作品都是創作者經過不斷觀察、研究、感受以及體驗后通過構思創作而來的。形象思維是展開繪畫的首要步驟,此時繪畫藝術還在胚胎期,其表現的方向和性質還在定位階段。進入視覺思維階段,創作者根據前一階段的形象思維進行更加細致、深化的思考,此時繪畫作品又朝前邁了一大步,達到材料思維階段,也就是進入了最重要的階段。創作者需要把各種材料思維運用于不同的藝術形式,它是形象和視覺思維從抽象到物質化的體現。教師需要引導學生厘清這三種思維之間的關系。目前來說,我們還沒有設置專門的課程來培養學生的這三種思維,這也是學校需要革新的地方。
縱觀國內各類藝術繪畫作品,可以發現我國優秀作品處于缺位狀態。從本源出發,這是因為我國繪畫教學欠缺培養具有創新思維和創造力的學生的能力。因此,需要改變以往的教學思路、方法、教學內容和結果評價等,采取各種方式來革新并重新定位目前的繪畫教學課程。在素質教育蓬勃發展的今天,藝術繪畫教學要重視對學生創新理念和創造力的培養,這是藝術創作最核心和根本的原動力。重視對學生觀察能力的培養,這是培養創新能力的基本條件。此外,培養學生的表現能力,從多方面、多角度對學生進行思維的啟迪,培養他們發散思維的能力。要落到實踐上,教師可以給學生多安排課外速寫的訓練,讓他們在生活中主動觀察,并關注對學生日常學習及發展的評價。同時,這種評價需要全方位、細化,并及時和學生展開溝通與評價結果的反饋。教師要了解每個學生的個性特點,因材施教,因勢利導,活躍課堂學習氛圍,并努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繪畫教學發展更加全面。
在教學中堅持追求本真性質,要幫助高職學生真正理解繪畫藝術的真諦,重視對學生形象思維、視覺思維以及材料思維的培養和應用,重點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讓學生逐漸具備創造力,具有踏入社會后的競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