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安娜
廣州大學華軟軟件學院,廣東 廣州 510990
學習共同體視域下的高校學生黨員教育管理模式研究
宋安娜
廣州大學華軟軟件學院,廣東 廣州 510990
當今的信息時代,各種信息的發布和接收更加便捷化,沒有經過真偽甄別的信息流傳于網絡,各種社會思潮涌動,這對樂于接受新事物的大學生的思想有很大的沖擊,也對高校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尤其是對高校學生黨員的教育管理工作帶來挑戰。筆者通過座談的方式,針對某高校學生黨員的教育管理現狀進行調研,調研結果顯示,目前高校重視學生黨員的教育管理工作,但對于發揮學生黨員團體的力量進行自我教育管理方面的指導不足。本文嘗試引入“學習共同體”的理論指導高校學生黨員教育管理的工作,利用黨組織的平臺,引導學生黨員發揮群體智慧進行自我教育管理。
學習共同體;高校學生黨員;黨員教育管理
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共產黨堅持黨要管黨、從嚴治黨、凝心聚力、直擊積弊、扶正祛邪,黨的建設開拓新局面,黨風政風呈現新氣象[1]。高校學生黨員作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接班人,是當代青年的優秀分子,勢必是將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建設的骨干力量,是黨和國家未來干部人選的主力軍。
高校學生黨員作為當代青年的優秀分子,具備一定的自我管理和教育能力。高校學生黨員教育管理模式應發揮黨支部在思想、政治和組織引導方面的優勢,發揮學生黨員自我教育管理的潛力。而新形勢下的國內外關系復雜,網絡信息傳遞便捷但真偽難辨,各種思潮涌動,這給思辨能力發展尚不成熟的高校學生黨員的自我教育管理帶來了機遇與挑戰,也是高校學生黨員教育管理工作的難點。
筆者針對某高校的學生黨員就“學生黨員教育管理的現狀”,隨機選擇學生黨員及學校黨建工作人員共計30人進行座談,調查研究結果表明,目前高校學生黨員的管理教育更加重視黨支部教育活動的多樣化,以黨支部的民主生活為主要方式,加強對學生黨員思想覺悟、政治意識的教育引導,而缺乏對發揮黨員群體力量進行自我教育管理這一非正式教育管理方式的引導和監控。
(一)高校學生黨員以組織本位的教育管理呈現多樣化,黨員的組織意識增強
筆者針對高校黨組織開展學生黨員教育的情況調研,結果顯示高校重視學生黨員的教育管理工作,從學校黨委到各基層黨組織定期召開民主生活學習會,圍繞主題展開自主的專題學習和分享交流,或邀請相關理論資深專家進行講座,或利用網絡平臺推送政策文件類宣講等,組織活動多樣化,黨員的參與性和教育管理效果較好。
(二)高校對學生黨員自我教育的管理不到位,部分學生黨員的黨性覺悟不高
座談結果顯示:高校黨組織集中學習具有高效、方向性強、步調統一等優勢,組織活動本身及其開展的學習效果增強了黨員的組織意識和保持先進性的警覺性。但由于學生黨員限于學科背景、理論修養水平、學習方式偏好、學習時的狀態及投入程度等的不同,導致其在組織集中學習的效果存在差異性,這就導致針對同樣學習內容的教育效果不同步;另,部分學生黨員思想覺悟不夠;黨支部重外在行為的考察,缺乏對內在修養的監督;黨員無法及時發現自身問題等是目前高校黨組織在開展活動中存在的一大問題。
(一)學習共同體的基本理論
1995年,著名教育家博耶爾首次提出了學習共同體的概念,他認為“學習共同體是所有人因共同體的使命并朝共同的愿景一起學習的組織,共同體中的人共同分享學習的興趣,共同尋找通向知識的旅程和理解世界運作的方式,朝著教育這一相同的目標相互作用和共同參與?!盵2]這種理論關注學習者的共同學習愿景,關注認知的分布,關注學習者之間的經驗交互,關注社會文化的學習情境,關注知識意義的協商和學習者社會身份的構建。
共同體的本質特征是從本體性的共同理解轉變為經過協商的“共識”,其要素的結構是從基于同質性到基于異質性,其成員從共同生活在同一個地域到成員關系的“脫域”。當代語境下對“學習共同體”的探討,應當包含在協商、異質、脫域和多重互嵌的共同體意義上。而這種重新建構的共同體的社會學意義,和當代人類在知識和學習上的認識論達成共識,成為承載知識社會中的學習的社會學平臺。[3]
(二)基于學習共同體的教育管理模式初探
學習共同體理論的學習主張如下:①知識存在于一定的文化背景下;②意義和身份存在于具體情境;③學習是學習者通過對話和協商,進行知識意義建構的過程;④知識建構是群體智慧的共享和衍生。[4]
基于學習共同體的教育管理模式是根據學習共同體關于學習的理論主張而設計的,其教育管理活動的設計包括如下原則:①以組織為依托,由組織內的成員參與任務完成的過程。②由組織提供共同學習的任務,進行監督和指導。③學習者個體在完成各自的學習任務過程中互相對話,利用線上線下的學習交流平臺,針對學習過程中的疑惑或問題進行提問,同伴及時參與集中討論的學習過程。④學習的過程需設計對話與協商環節,知識的學習在群體的頭腦風暴中衍生,同伴在此過程進行互相交流和監督,融合了組織管理和個體管理的特點,同時要求組織的管理者參與到個體的討論過程以便進行指導。
學習共同體理論下的學習者即主體身份正是在一種文化組織的情境中、在不斷掌握學習任務的過程中建構與發展的學習共同體。從社會文化的角度出發提出了知識意義和社會身份的雙重建構觀。在學習共同體中學習者的學習既是一種積極自主性的學習,又是一種協作的群體性的學習。[5]它的這一特性恰好可以滿足多元意識沖擊下,高校對學生黨員教育管理工作是需求,利用共同的學習情境,通過集體智慧的碰撞,去偽存真,堅定學生黨員的黨員身份自覺和政治態度。
(一)高校學生黨員的教育管理要以人為本,樹立共同愿景
共同愿景由4個要素構成:第一個要素是愿景,也就是未來的發展目標。對于這個目標的設定要清晰明確并且是切實可行的。第二個要素是核心價值觀,它是共同體成員在實踐過程中逐步形成并得到共同體其他成員認可的價值觀,可以說它是一個組織的靈魂。第三個要素是使命,也就是學習共同體存在的理由。第四個要素是短期目標,對于長遠愿景,我們將其劃分為多個不同的短期目標,這樣不僅可以使共同體成員意識到通過自身的努力是可以實現個人目標,而且促進共同體的成長,使得共同體內的成員真正體驗到歸屬感和榮譽感。[5]
高校學生黨員都是自愿加入中國共產黨,應該有著共同的理想信念和愿景,認同其指導思想及理論信念,愿意為了其共同的長期和短期目標而奮斗終生,這是高校學生黨員共同的背景和價值取向,是設定一切學習任務的前提。
(二)高校學生黨員的學習任務設計需要有對話協商環節
學習共同體主張共同體成員之間共享話語權,而共享話語權實質上是共享精神、知識、智慧和意義的過程。高校學生黨建教育活動的設計需要有個體的獨立思考,也要重視成員之間的協商對話,在集體頭腦風暴式的學習中達成共識,以“個體自學+集體思辨”的自主學習方式營造學習思辨的良好氛圍,逐步形成共同的主流意識文化認同和身份認同。在學習任務的設計中,需要將教師這一指導者的角色納入學習的活動過程中,以便發揮組織者的監督和在思想上的引導作用。
(三)高校學生黨員的教育活動設計需創設深層次的問題情境
創設深層次的問題情境是組織學生思考和自主合作探究的過程,也是學生自身運用所學知識和方法于問題情境并學會解決問題的過程。在共同文化氛圍下,學習共同體成員容易受同伴影響而培育主流的意識文化和思維傾向,在高校學生黨員的教育活動設計中,通過深度思考和問題的解決使得習得知識和技能的遷移,促進個體在學習共同體的組織氛圍中習得的效果鞏固和深度思考。
“互聯網+”的信息時代,各種信息的發布和接收更加便捷化,沒有經過真偽甄別的信息流傳于網絡,各種社會思潮涌動,這對樂于接受新事物的大學生的思想有很大的沖擊,也對高校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尤其是對高校學生黨員的教育管理工作帶來挑戰。十八大以來,從黨中央至各地區基層黨組織加強對黨員的教育管理,在“全面治黨”的社會背景下,高校在學生黨員教育管理方面從源頭抓起,發展黨員嚴把質量關,加強對黨員的教育管理。
但由于高校學生黨員的生活空間相對狹隘,其不夠成熟的人生閱歷導致思想不夠堅定,面對社會中形式各異的誘惑缺乏識別,故應該加強對高校學生黨員間接閱歷的借鑒和分享,調動學生黨員自我教育的積極性和主動性,發揮學生黨員非正式的組織學習形式,同時利用黨組織的平臺,引導學生黨員發揮群體智慧進行自我教育管理。
[1]中共中央宣傳部.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讀本[M].人民出版社,2014,6:156.
[2]張威,郭永志.學習共同體學習模式的實證研究[J].教育科學,2012,28(5).
[3]趙健.學習共同體——關于學習的社會文化分析[D].華東師范大學,2005.
[4]郭永志.基于學習共同體理論的網絡學習模式研究[J].中國電化教育,2011.8.
[5]吳潮霞.學習共同體視域下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課堂文化建設研究[D].浙江工業大學,2013.
D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