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春元
海南大學,海南 海口 570228
盧卡奇物化理論探析
——讀《歷史與階級意識》
劉春元*
海南大學,海南 海口 570228
《歷史與階級意識》是盧卡奇的早期代表作,在這部作品中物化是核心詞匯之一。盧卡奇對物化進行了定義,并描述了物化在資本主義社會的表現形式,在他看來這種物化現象已經遍及了社會各個領域,受此影響,這種物化結構漸漸侵蝕人的心理,形成物化意識。盧卡奇的物化理論由于同時受馬克思和韋伯等人的影響,因此相較于馬克思的異化理論,盧卡奇的物化理論有著自身的獨特之處。總的來說,盡管盧卡奇的物化理論存在著一些錯誤,但這并不能抹殺其積極意義。
盧卡奇;歷史與階級意識;物化理論
盧卡奇是西方馬克思主義主義的創始人之一,其在《歷史與階級意識》中論述的物化理論不但揭露了資本主義社會真實的面貌,并且對之后的西方馬克思主義者的物化理論也有著重要的影響。盧卡奇的物化理論與馬克思的異化理論有著諸多的共同之處,但盧卡奇在對資本主義社會進行物化考察的時候充分貫徹了總體性思想,不僅考察了經濟層面的物化,還聯系了政治、文化等領域的物化表現,將物化理論推進到更深的層次,揭露了資本主義社會全面物化的樣態。
盧卡奇的物化理論與馬克思的商品拜物教理論息息相關,他提出物化即“人自己的活動,人自己的勞動,作為某種客觀的東西,某種不依賴于人的東西,通過某種異于人的自律性來控制人的東西,同人相對立”。①也就是說,在人的勞動過程中,人的活動的對象脫離人的掌控,反過來支配人,壓迫人,人與人之間的關系被物與物之間的關系所掩蓋。為了進一步說明物化的概念,盧卡奇將物化現象分為客觀和主觀兩個層面:在客觀方面是產生出一個由物和物與物之間關系形成的世界,人們能夠認識這個世界的規律,但卻不能對這些規律加以利用來改變這個世界,這也就是盧卡奇所說的“第二自然”,身處于“第二自然”中,人只能扮演旁觀者的角色。在主觀方面則是“人的活動同人本身相對立地被客體化,變成一種商品”,②人產生出來的商品服從社會的自然規律,具有不依賴于人的自律性。在盧卡奇看來,物化作為社會現象不是從來就有的,它只是資本主義社會的特有的問題,是隨著商品作為社會的總體的普遍范疇而出現的,因此這是一個暫時的社會現象,是可以消除的。但是也應該要認識到由于資本主義社會商品關系的泛濫,物化越來越蔓延至社會的各個層面。
在資本主義社會,物化已經滲透到社會的方方面面,盧卡奇通過對資本主義社會的總體把握,不僅發現了經濟領域的物化,還考察了政治領域和文化領域,從不同的角度對物化現象進行了分析。
首先是經濟領域,經濟領域的物化主要表現為生產勞動的物化。盧卡奇受韋伯的影響發現隨著資本主義社會生產方式的進步,生產方式的合理化不斷增加。這種合理化一方面表現為勞動的過程不斷分解為抽象合理的局部操作,以致切斷了人與整個生產過程的聯系,人只能不斷重復單一機械的勞作。另一方面,社會必要勞動時間直接作為了按客觀計算的勞動定額,可以發現合理化原則中起著核心作用的是可計算性。隨著資本主義的發展,對利潤的追求促使資本家開始采取提高勞動生產率的手段,大量機器代替人力投入生產。這種機器大生產的生產過程由于可計算性原則的支配展現出了自身的規律性,成了具有自律性的存在,勞動者缺失了應有的主觀能動性。
其次是政治領域的物化,為了使資本主義社會的物化現象變得難以察覺,就要使這種物化現象遍及社會生活的表現形式,于是“資本主義的發展就造就了一種同它需要相適應的、在結構上適合于它的結構的法律、一種相應的國家等等”。③這種政治體系的建立無非也是為資產階級服務的,與經濟領域的合理化原則相對應,政治領域也建立在合理化之上,國家像個工廠一樣實行了分工制,建立了各個部門以及至上而下的行政管理體系。分工的精細化是實行可計算性的前提,根據可計算性原則,官僚體制中的各個職能都能被合理的計算出來,例如法官就像一架法律條款自動機,只要往這個機器上投入案卷,再付其一定的費用,判決就出來了,官僚體制中每個權力行使者都失去了主觀意志和判斷,從事著他們機械化的,“無聊的”勞動方式。
第三是文化領域,與資本主義社會分工相適應,資本主義的社會科學也分成各個相互獨立的領域。每個學科只在自己從事的領域內進行研究,各學科呈現出一種支離破碎的狀態。雖然對各學科的專門研究是必不可少的,但是局部的認識如果不能進行綜合,各學科之間無法形成有機的整體,那么對社會形成總體的正確的認識是不可能的。總的來說,資產階級的各個學科都充滿了片面性,無論是經濟學家、法學家還是哲學家都致力于對本領域進行孤立的、精確化的研究,經驗主義和實證主義趨向日趨嚴重,在這種氛圍的影響下,人們更加用孤立、直觀的觀點去認識社會、認識歷史。
物化現象遍布于資本主義社會,并且這種物化現象作為資本主義社會特有的現象隨著資本主義社會的發展表現的更加普遍,與此同時,“正像資本主義制度不斷地在更高的階段上從經濟方面生產和再生產自身一樣,在資本主義發展過程中,物化結構越來越深入地、注定地、決定性地沉浸入人的意識里,”④資本主義社會的物化結構成為每一個人必須面對的現實,這種現實必然會對人的意識產生影響,當這種物化表現在人的心理結構中時便成了物化意識,物化意識成了資本主義社會物化普遍性的一個最直接的后果。所謂物化意識是對現實物化現象和物化結構的認同,人們開始自覺或不自覺的對其加以接受。物化現象對資產階級和無產階級是同樣的社會存在,但由于資產階級在物化中能夠獲得自身的滿足,而且物化意識的形成有助于鞏固資產階級的統治,因此它對于物化意識是歡迎的。而無產階級物化意識的形成卻代表著自身意識的喪失,物化意識不僅讓無產階級淪為機器,而且最重要的是讓它喪失了對物化結構的批判,且對自己的物化命運無動于衷。
盧卡奇認為正是這種物化意識使無產階級喪失了革命的積極性,導致了西歐無產階級革命的失敗,因此消除無產階級的物化意識是革命成功的關鍵。為了達到這一目的,盧卡奇將總體性辯證法作為馬克思主義的本質,在他看來,總體性辯證法直接就是物化意識的克星,一旦無產階級掌握了總體性辯證法,那么它就能夠跳出物化意識的局限,正確認識社會和歷史的本質,喚醒自身的階級意識,讓自身重新獲得作為歷史主客同一體的地位。
盧卡奇的物化理論是在馬克思《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發表之前提出來的,也就是說盧卡奇當時還沒有接觸到馬克思在《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中的異化思想,他主要是在對馬克思《資本論》商品拜物教進行研究和受韋伯、席美爾等人的影響下形成了物化理論,因此盧卡奇的物化理論存在著一定的不合理之處,但是當《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問世后,我們也不得不驚嘆盧卡奇的物化理論的深刻性,在一定程度上,盧卡奇發展了馬克思的異化理論。
盧卡奇物化理論最大的錯誤在于將物化、異化、對象化混同,在《歷史與階級意識》中,盧卡奇用物化一詞表述了馬克思的異化思想,在此基礎上又將對象化與異化等同。馬克思將物化分為兩種:對象化和異化,對象化與異化之間有著明確的界限。對象化是指在人們的勞動過程中,人們的勞動轉化為物質的存在形式,這是人類生存發展必不可少的過程,通過對象化的活動,人類對物質資料進行加工滿足所需,因此這是對人類本質力量的展現。而異化則是人類勞動的產物成為自律性的存在,反過來奴役人本身,異化是對人的一種否定。異化并不是從來就有的,它是伴隨著私有制和分工的出現而產生的,當私有制和分工出現對象化便轉化為異化,因此異化是對象化的一種特殊表現形式,二者并不能等同。在盧卡奇看來“人自己的活動,人自己的勞作,作為某種客觀的東西,某種不依賴于人的東西,某種異于人的自律性來控制人的東西,同人相對立”,⑤也就是說人的勞動一開始就表現為異己的存在,盧卡奇將對象化與異化等同,抹殺了人類勞動生產的積極作用。
盡管如此,盧卡奇的物化理論仍然具有重要的價值,這主要體現在其對馬克思異化理論的發展上。盧卡奇對物化的定義以及其關于物化在主、客觀方面的表述與馬克思的異化理論有著驚人的一致性,他也和馬克思一樣從生產方式入手考察資本主義社會的異化現象,但盧卡奇并沒有停留在這個領域,在對異化的表現形式方面,盧卡奇比馬克思探索的更為深入。盧卡奇不僅論述了經濟領域的異化,而且將視角延伸到政治和文化領域,更為重要的是還考察了異化結構對人的意識的影響,充分揭露了異化在資本主義社會蔓延的現狀。
[ 注 釋 ]
①盧卡奇.歷史與階級意識[M].北京:商務印書館,1999:152.
②盧卡奇.歷史與階級意識[M].北京:商務印書館,1999:153.
③盧卡奇.歷史與階級意識[M].北京:商務印書館,1999:163.
④盧卡奇.歷史與階級意識[M].北京:商務印書館,1999:161.
⑤盧卡奇.歷史與階級意識[M].北京:商務出版社,1999:152.
[1]盧卡奇.歷史與階級意識[M].北京:商務印書館,1999.
[2]衣俊卿.西方馬克思主義概論[M].北京:大學出版社,2008.
劉春元(1993-),女,漢族,江西瑞金人,海南大學學生,研究方向: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
B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