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永峰 臨沂市蘭山區文化藝術研究室
基層群眾文藝創作是群眾文化活動的一部分,它是以人類勞動生產為基礎,以滿足自身精神需要為目的,以表達自身情感為特征的一種接地氣的娛樂性活動。基層群眾文藝創作是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一部分,有利于國家生產力的發展和進步。新時期下,社會的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使基層群眾文藝創作的繁榮和發展成為社會的焦點問題。各級文化部門應當加強對基層群眾文藝創作的重視,積極推動相關活動的開展,使文藝創作服務于人民,為人民群眾提供豐富的精神文化食糧。
基層群眾文藝創作滿足了人民群眾對精神生活的需求,使群眾生活更加豐富多彩。比如,群眾自發開展的廣場舞活動能夠達到強身健體的效果,人們在舞蹈的過程中可以放松自我,利用肢體語言表達內心情感,并從中獲得審美價值。再如,一些群眾會在文化館、廣場等進行傳統樂器合奏,陶冶了情操、提高了人民群眾的文化修養。并且文藝創作加強了群眾的交流和溝通,有利于群眾保持身心愉悅,甚至獲得友誼。
基層群眾文藝創作根植于人民群眾的生活環境和生活方式,并且有一定的歷史基礎。我國幅員遼闊,南北方地域差距明顯,使得基層群眾的文藝創作也有明顯的地域特色,民族文化氣息濃重。比如東北的秧歌、陜北的民歌、高原上的安塞腰鼓,還有京劇、呂劇、粵劇等各個地方特色的戲劇形式。它們在我國文化領域中有著重要意義,是我國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一部分。因此,繁榮基層群眾文藝創作有助于國家先進文化的傳承和發展,促進了我國文化事業的繁榮,增加國家的軟實力,為文化強國的建設奠定基礎。
一方面,基層群眾文藝創作展現了積極向上的群體精神面貌,具有較強的群眾凝聚力,人民在進行文藝創作的過程中建立了和諧的人際關系,有利于社會的和諧穩定發展。另一方面,群眾創作出好的文藝作品不僅能提高人民群眾的思想覺悟、道德水平和知識水平,更對新時期文明社會的建設和堅持以人為本的發展道路具有現實意義[1]。
人才是群眾進行文藝創作的基礎。目前我國基層群眾文藝創作存在人才短缺、人才素質低等問題。主要表現在:第一,一些文藝部門從事藝術創作的人才對于不同的藝術形式具備的專業知識較少,因此無法滿足各種群眾文藝創作的需要;第二,一些文藝部門工作人員沒有接受專門的指導和培訓,對群眾文藝創作的研究較少,沒有起到領先帶頭作用;第三,基層文藝部門不注重與業余群眾藝術創作者的合作,不能將文藝創作活動真正推廣到群眾當中,失去了基層群眾文藝創作的價值[2]。
近年來,基層群眾文藝創作活動取得了一定的進展,比如我們常見的秧歌舞、廣場舞、京劇團體等。人民群眾自我創作、自我參與、自我娛樂。但是創作隊伍缺乏創新意識,藝術作品形式較為單一,缺乏創意和吸引力,并且一些作品不貼合大眾的實際生活,不被基層群眾理解和歡迎,降低了群眾參與文藝創作活動的積極性。
許多地區的政府對基層群眾文藝創作活動不夠重視,只強調經濟建設而忽略文化建設。對創作活動投入資金較少,文藝創作缺少必要的活動設施,使得群眾文化活動無法順利開展,并且政府部門的執行力度也不夠,雖然建立了基層文化部門,但沒有切實可行的計劃方針。
良好的體制保障是基層群眾進行文藝創作的前提,各地政府和相關文藝部門應當完善公共文化體制,健全公共服務體系,從而豐富基層群眾的文藝創作內容。第一,規范文化運行機制,摒除不健康文化和劣質文化,從而保障基層群眾文藝作品都是正能量的、積極向上的;第二,建立鼓勵機制,促進基層群眾積極參與文藝創作活動,激發其文藝創作熱情,并對基層群眾群體進行文藝創作指導;第三,加大文藝創作的培養力度,提高基層群眾的文藝創作能力,從而幫助他們產生優質的文藝作品[3]。
優秀的文藝創作團隊是基層群眾文藝創作活動的支撐,也是其長遠發展的動力和源泉。因此,國家和政府部門應強化群眾文藝創作人才隊伍建設。第一,重視對現有文藝創作人才的培養。可以通過開展培訓班、為創作者提供外出學習的機會等渠道增強文藝創作人員的創作能力,扎實文藝創作的理論和技能,提高他們的創新意識,這樣才能創作出題材新穎、深受群眾喜愛的文藝作品。第二,引進文藝創作領域的專業學者,對創作者的作品提出批評建議,起到良好的指導作用,有利于夯實基層文藝創作實力、提高文藝作品的質量。第三,基層群眾文藝創作與人民群眾的生活息息相關,因此在群眾當中有眾多的民間藝人具備優良的文藝創作才能,并且他們創作出來的作品與群眾的思想感情相通,更能引起群眾的情感共鳴。當地政府應有效整合人才資源,積極挖掘人才,團結廣大業余愛好者為創作團隊注入新鮮血液,并充分發揮他們的創作優勢[4]。
基層文藝部門要創新文藝創作活動的形式與內容,打造深受群眾喜愛的文藝作品。一方面,文藝作品的創作要貼近群眾,表達群眾情感,才能吸引基層群眾的關注和參與;另一方面,基層文藝部門可將文藝作品搬上舞臺,組織豐富多彩的基層文藝演出,在提升文藝作品價值的基礎上豐富基層群眾的精神文化生活。
政府為基層文藝創作活動提供有利的環境條件才能促進活動的順利進行。首先,政府要加大經費投入,尤其增加對重點文藝項目創作的投入,為文藝創作提供資金支撐。其次,加大文化基礎設施的建設,提供更好的資源設備,如樂器、文具、舞蹈器械等,改善基層群眾文藝創作環境與條件,激發群眾文藝創作的動力。最后,為創作者搭建學習、交流的平臺。有利于他們相互交流創作的心得體會,傳授創作經驗、積累創作素材,營造積極、健康、活躍的群眾文藝創作氛圍[5]。
綜上所述,基層群眾的文藝創作情況展現了國家的經濟發展水平和社會的和諧穩定情況。新時期下,我國要提高對基層群眾文藝創作的重視,堅持以人民群眾為中心,服務人民、服務社會的創作理念,始終保持基層群眾文藝創作活動的活力和積極性。
[參考文獻]
[1] 周潔梅. 對繁榮基層群眾文藝創作的幾點思考[A]. 廣東省民俗文化研究會.2015年05月(下)民俗非遺研討會論文集[C].廣東省民俗文化研究會,2015:3.
[2] 李劍冰.繁榮群眾文藝創作的研究[J].大眾文藝,2015(24):5.
[3] 袁路.對繁榮基層群眾文藝創作的幾點思考[J].大眾文藝,2017,06:16.
[4] 李彩鵬.對基層群眾文藝創作工作的幾點思考[J].大眾文藝,2017,01:10.
[5] 廖嫦.淺談群眾文藝創作的繁榮和發展[J].大眾文藝,2010,02: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