勞務輸出縣轉型“新”農業
作為山西省最大的勞務輸出縣、農業大縣和貧困縣,呂梁市臨縣面對脫貧攻堅重擔和發展困境,正極力打造新型農業,很多農民工回到家鄉,以土地流轉、政府貼息貸款等入股創業,發展產業,當上股東。
呂梁山區是中國14個連片特困地區之一,而臨縣是山西最大的農業縣和貧困縣,也是山西最大的勞務輸出縣,地少人多,很多人靠出外打工為生。據了解,臨縣建檔立卡貧困人口有11.1萬人,占呂梁市貧困人口的三分之一,其中60歲以上老人和勞動能力弱的人員就有3萬余人。
臨縣面對脫貧攻堅重擔,正極力打造新型農業,很多農民工回到家鄉,入股創業,當上股東。
臨縣擁有豐富的農業資源,是著名的紅棗之鄉,紅棗種植面積達5.36萬公頃,沿黃棗區農民的主要收入來源多依靠紅棗。然而,近年,因遭遇新疆紅棗競爭、交通不便、當地企業消化能力差等原因,臨縣紅棗賣不上價錢,價格最低時500克僅兩毛錢。
面對困境,臨縣開始致力于發展新型農業。
臨縣白文鎮廟坪村,一排排大棚整齊地排列著,黑色的幕布搭在大棚頂,早上拉開,中午覆蓋,用于調節棚內溫度。棚內,竹竿上搭著無數根黑色的菌棒,棕色的香菇一顆顆冒出頭,工人們穿梭在架子間,將成熟的香菇摘到筐子里。
這是廟坪村組織23戶村民成立的臨縣豐林現代農業發展有限公司,發起人是該村第一書記喬偉順。其中,一些股東是原來在外打工的農民工。
臨縣農業委員會工會主席李許平說:“一到夏天,因溫度過高,南方就不生產香菇了,而臨縣晝夜溫差大,夏天溫度適宜,生產的香菇品質優良,可以填補市場空白。”
據了解,用木屑、麥麩等原料制成菌棒,再經過接種、發菌、刺孔、上架、注水等環節,就能生產香菇。一年香菇可出5茬,一根菌棒一年可生產1千克左右香菇。
豐林公司不僅生產香菇,還可生產菌棒。2016年,豐林公司出口菌棒12萬棒,生產食用菌60萬千克,銷售收入2100萬元,利潤達到225萬元。目前,該公司已和山西農科院、山西農大等開展技術合作,并牽頭成立臨縣食用菌協會,整合資源,打造棗木香菇品牌,借助電商園區開啟跨界電商業務,主打廣州、上海、北京等大型市場。
如今,有很多貧困戶在該公司工作。原先在外打工的貧困戶郝滿廷數年前因發生車禍,不能再出外打工,從兩年前開始,在這里工作。他說:“在這里干活比較輕松,能天天回家,去年賺了2萬多。” 其妻子劉香娥也是該公司的工人。
看見香菇產業賺錢,村里其他人也上了心。數月前,同村60多歲的孟先狗和11戶貧困戶靠著土地流轉和5萬元的精準扶貧小額貸款也成立了一個香菇種植合作社。豐林公司負責技術支持、提供菌棒和銷路。香菇賣出去后,孟先狗等人再向豐林公司支付菌棒費用。此前,孟先狗一直在太原收破爛,上了年紀,干不動了,決定回鄉養老,用5萬元政府貼息貸款入了股。
這個合作社的成員大多是老年人。69歲的馬文玉說:“如果不出意外,2017年應該能回本,2018年就掙錢了。”
在廟坪村的帶動下,附近很多村莊發展起了香菇產業。白文鎮赤普浪村動手早,2016年就成立了香菇合作社。56歲的村民薛乃順說,去年香菇價格高,好的500克7元多,不好的500克1元多,平均500克3元多,“國家還補貼給我2萬多元菌棒錢,去年賺了錢”。
據李許平介紹,如今,臨縣的香菇種植合作社已經由2016年的8家,增加到40余家。
記者走訪發現,這些香菇合作社模式和定位并不完全相同,有的已經開始試圖進入超市,走高端市場。
白文鎮南莊村的鑫森種植專業合作社實施公司化管理,統一聘請工人,香菇統一生產、統一銷售,出錢的村民是股東,負責管理不同部門。
31歲的李軍軍是股東之一,從19歲開始就出外打工,從事過多種職業,之前在太原開超市,“以前房租一年也就10萬,但年年漲價,漲到16萬,沒利潤了。香菇產業很有前景,現在已經有河南等地的客商提前訂貨。”
而臨泉鎮都督村李旭峰的思路更加超前。他的香菇基地聘請了專業的技術人員,“技術員一個月的工資大幾千”,正為香菇申請有機認證,打算走高端市場。
李許平說,臨縣香菇2017年不愁銷路,如今已有很多香菇商人進駐臨縣,但臨縣香菇產業發展很快,技術人員良莠不齊,合作社的農民缺乏種植經驗,可能會有一些損失。
(余 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