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農科110專家 劉銀亮
羊傳染性膿皰病的防治措施
山西農科110專家 劉銀亮
羊的傳染性膿皰病 (又稱口瘡),該病由傳染性膿皰病毒 (又稱羊口瘡病毒)引起的,羔羊多群發,特征為口唇處皮膚和粘膜形成丘疹,膿皰、潰瘍和結成疣狀厚痂。
(1)流行特點。綿羊、山羊以3~6月齡羔羊發病最多,成年羊同樣易感,人和豬也可感染,無季節性,以夏秋季多發。自然感染主要由購入病羊或帶毒羊而轉入健康羊群,引起群發,通過被污染的圈舍、牧場,用具而引起,病毒的抵抗力較強,所以本病在羊群中危害多年。
(2)癥狀。分三種類型:唇型、蹄型,外陰型。
(3)唇型。口唇嘴角部‘鼻子部位形成丘疹、膿胞,潰后成黃色或棕色疣狀硬痂,無繼發感染1~2周痊愈,痂塊脫落,坡膚新生肉芽不留癱痕。嚴重的,頹面、眼臉、耳廓、唇內面、齒齦、郟部、舌及軟腭粘膜也有灰白或淺黃色的膿皰和爛斑,這時體溫升高,還可能在肺臟,肝臟和乳房發生轉移性病灶,繼發肺炎或敗血病而死亡。
(4)蹄型。多數單蹄叉、蹄冠系部形成膿瘡。外陰型的少見。
(5)與羊痘的鑒別。羊痙的痞疹多為全身性,而且病羊體溫升高,全身反應嚴重。痘疹結節呈圓形突出于皮膚表面,界限明顯,似臍狀。
(6)防治措施。①本病菌流行時,病羊應隔離飼養,禁止放牧,圈含每兩天用百毒殺(或其它藥也可)消毒1次,連用6~9天,防止病原體傳播。②可先用水楊酸軟膏軟化痂垢,除去痂垢后再用0.1~0.2%高錳酸鉀溶液沖洗創面,然后涂2%龍膽紫,碘甘油溶液或土霉素軟膏或呋喃本標軟膏每日1~2次。口腔膿皰用0.1~0.2%高錳酸鉀或生理鹽水沖冼創面后,涂撒冰硼散,每天2次連用7天,痊愈為止。繼發咽炎或肺炎者,肌注青毒素或磺胺嘧啶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