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 春
(福建師范大學音樂學院,福建 福州 350108)
傳統民俗文化在當代中國鋼琴音樂創作中的影響
萬 春
(福建師范大學音樂學院,福建 福州 350108)
中國鋼琴音樂創作需要以本國民族文化為根基,傳統民俗文化是具有悠久歷史的文化遺產,因此,將傳統民俗文化融入鋼琴音樂創作中,這無論是對于傳統民俗文化自身的傳承,還是對我國鋼琴音樂創作的發展,都具有重要的作用。本文首先對傳統民俗文化對于當代中國鋼琴音樂創作的意義進行闡述,然后結合大量實例,從三個角度,對傳統民俗文化在當代中國鋼琴音樂創作中的影響進行分析。
傳統民俗文化;鋼琴音樂創作;作曲家審美
音樂創作主要指的是作曲家在語言與音符中游離,不斷尋找滿足自身需求的藝術表達方式與合適的主題,進而表達出自身的所思所想的過程。我國傳統民俗文化經過上千年的發展,已經在世界范圍內樹立了鮮明形象,在國內各地都具有當地的鮮明特色,作曲家在創作音樂作品時,勢必受到傳統民俗文化的影響。
當前是一個藝術多元化的時代,多元化的空間為當代中國鋼琴音樂的創作提供了廣闊的發展平臺,作曲家在創作鋼琴音樂作品時,融入我國傳統民俗文化可以讓情感與信念的表達更為充分,可以讓鋼琴音樂的類型得到擴大,可以讓鋼琴音樂作品更為平民化、大眾化,對于鋼琴音樂在我國的發展具有重要意義。在鋼琴音樂作品中融入傳統民俗文化可以起到保護傳統文化、傳承傳統文化的作用,特別在經濟全球化的今天,可以為我國抵御外來低俗文化的沖擊做出貢獻,為我國在國際中的形象樹立做出貢獻。
在藝術之中,審美是重要內容之一,藝術家的審美會受到傳統民俗文化的影響,進而創作出具有我國民族文化特征的鋼琴音樂作品。對此,作曲家需要以自身對傳統精神文化的深刻感悟結合自身的淵博知識,來促進現代創作和傳統文化的結合。自從“雙百”方針實行以來,我國鋼琴作品的涉及領域以及表現內容在變得越來越廣泛,傳統民俗文化漸漸成為了作曲家的靈感來源,而作曲家自身的風格、品味也決定了所創作鋼琴音樂作品中體現出的傳統民俗文化存在差異,運用傳統民俗文化的方法存在不同。如崔世光在鋼琴音樂作品《山東風俗組曲》中,就將現代音樂的多聲化語言與我國傳統民族的調式旋律結合起來,其創作技法為復調對位,利用山東小調寫作可以讓山東民間音樂以及民間生活從多種角度展現出來,讓聽眾在腦海中形成一幅優美的生活畫卷[1]。
傳統民俗文化體現在客觀世界的各個方面,如我國被賦予文化意義的山水,如節日中的特色符號,如春節的紅燈籠,端午節的龍舟等,這些傳統民俗文化會對作曲家予以潛移默化的影響,進而讓作曲家形成民俗心理,影響鋼琴音樂作品的創作。如黃容贊的《獅舞》、林幼平的《節日隨想曲》等。以《獅舞》為例,在此音樂作品中,明顯描繪了我國傳統民俗文化中的舞獅活動,反映了作曲家受到活動的影響,和對活動的喜愛。
傳統民俗文化會影響到當代鋼琴音樂創作的題材,很多當代音樂作品的標題和內容都和我國傳統民俗文化有關。如張朝創作的鋼琴獨奏曲《皮黃》,就從標題上能讓人直觀體會到該作品運用了我國京劇文化,從內容上看,音樂語言也是對我國特有京劇場景的描繪。如作曲家譚盾的鋼琴曲《看戲》,也是從題目上就體現了我國傳統民俗中的戲曲文化,利用和弦的斷奏變換模擬出鑼板打擊的節奏,進而展現出看戲時的熱鬧場面。
1.對本土民俗活動的感悟
藝術家自身對于外界活動、外界事物的敏感程度較高,無論是否有本土民俗活動直接參與,都會受到其影響。本土民俗活動包含兩個方面,一是藝術家個人的生活習俗,二是藝術家所屬民族的習俗,如權吉浩就在《山歌與銅鼓樂》中對所處地節日進行了描述,對廣西民間的生活做出了描繪,經過自身的理解,可以讓樂曲與傳統民俗文化得到良好結合。如在《云南隨想》中,陳牧聲就利用現代音樂技巧,把自身在云南所看到的、聽到的事物在鋼琴作品中進行了融合,與此類似的,還有《壯鄉組曲》、《巴蜀之畫》、《阿細跳樂》等。這些都是作曲者以藝術家的身份將自身對本土民俗活動的感悟予以抒發。
2.對民俗音樂的喜愛
在傳統民俗文化的影響下,作曲家會在當代鋼琴音樂作品中抒發自身對民俗音樂的喜愛之情,如在《山東民歌主題變奏曲》中,安魯新就在創作中結合了民俗音樂理念,讓西方現代文明與東方文明完成對話,讓聽眾更為了解作曲者的心之所想,更為清楚作者對山東當地民俗、民風、民歌的喜愛之情[2]。
3.對異地風俗的崇敬
地理條件的不同造成了文化環境差異,對于異地文化風俗,人們往往會產生好奇心理,而作曲家、畫家為了獲得靈感,會去異地進行采風,以獲得靈感,以此來創作出的當代音樂作品所抒發的情感多是藝術家對異地風俗文化的感受,以我國著名作曲家朱踐耳的《南國印象》為例,該作品無論是整體設計還是細枝末節都處理得十分恰當,描述了五個民族文化,對于南國世界做到了精彩展示,如《花好紅》就描述了我國貴州布依族的民俗文化,其旋律主線索為布依族的民歌《好花紅》,作品的形成離不開作曲者親身前往南方各地的感受。
綜上所述,傳統民俗文化會對鋼琴作曲家的審美造成影響,會對音樂題材的選擇造成影響,也會對鋼琴音樂作品的抒發情感造成影響,作曲家只有在音樂創作過程中積極融入我國傳統民俗文化,才能讓作品更具“東方神韻”,實現民族精神和民族品格的再塑造。黃容贊的《獅舞》。
[1]孫紅丹.鋼琴改編作品中的多元化發展趨勢[J].樂府新聲(沈陽音樂學院學報),2016(02):202-204.
[2]查汪宏.傳統民俗文化在當代中國鋼琴音樂創作中的影響[J].齊魯師范學院學報,2016(05):145-150.
J624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