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維佳
(渤海大學藝術與傳媒學院,遼寧 錦州 121000)
淺析美聲唱法中的面罩共鳴
孫維佳
(渤海大學藝術與傳媒學院,遼寧 錦州 121000)
美聲唱法的精髓要領之一是面罩共鳴,演唱者一旦獲得了面罩共鳴,聲音就會如金屬般明亮圓潤且更具穿透力,同時演唱者可以輕松駕馭聲音的高低強弱。本文從面罩共鳴的基本概念、重要性入手展開研究,淺析面罩共鳴所產生的聲音的特點和訓練方法。
面罩共鳴;聲音特點;訓練
美聲唱法是由意大利文BelCanto翻譯而來的,意思是美妙的歌唱。在中國被翻譯為美聲唱法。美聲唱法是藝術性極強的歌唱發聲藝術,有其自身的特性和規律,僅僅依靠先天條件和素質并不能完全給歌唱者帶來美秒的聲音,必須經過專業的技巧訓練才有可能掌握這種唱法。
所謂面罩,就是面部前面的部分,確切地說,是上唇以上的所有腔體包括鼻竇、額竇、蝶竇等。眾所周知,聲音是由震動產生的,所謂共鳴指的就是由震動產生的聲音又傳播到其他物體上去,引起其他物體共振,這種現象就叫做共鳴。
最早提出和應用面罩共鳴的是波蘭男高音歌唱家雷斯克,他這樣描述發聲感覺:“感覺到前額、鼻梁一帶(即假面舞會中所帶的面罩部分)有微微震動的感覺,他認為這是檢驗聲音是否正確的唯一標準,他稱之為面罩唱法。”歌唱者要想做好面罩共鳴,必須正確的運用氣息,在氣息支持的同時將鼻腔打開,放松下巴,微笑抬笑肌,上頜連同硬腭、軟腭積極的打開,后咽壁像反射板一樣直立不可垮倒,仿佛聲音是借助反射板直達眉心,整個過程是協調統一的進行。
對于歌唱者來說,面罩共鳴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沒有面罩共鳴的聲音是干癟的,是蒼白無力的,就像沒有養分的植物,缺少生機。當歌唱者獲得面罩共鳴后,所發出的聲音具有很強的穿透力,并且光彩明亮,可以傳播的很遠,聲音具有持久性,聲音質量非常高。
相當重要的一點是,正確使用面罩共鳴對歌唱者的發聲器官有保健作用,它能在歌唱進行時,用最低的能量獲得很高的效率。而尚未掌握科學發聲方法的歌唱者就沒辦法應用面罩共鳴發出具有穿透力的聲音,往往過度使用嗓子,使喉部、咽部、聲帶等發聲器官負擔增加導致發炎、紅腫等不良后果,甚至還會造成聲帶小結等病變而不能繼續歌唱。充分運用面罩共鳴不但可以發出美妙的聲音,而且還能維持聲音的持久力以及肺部的生命與活力,我國很多著名歌唱家比如周小燕、楊洪基、廖昌永等,他們有的雖已兩鬢斑白,但聲音依舊年輕有活力。
聲樂藝術在練習過程中,不是盲目的去唱,需要用清醒的頭腦去思考,去摸索。要想練好面罩共鳴,必須清晰的了解真正面罩共鳴所發出的聲音有什么特點。面罩共鳴是一種歌唱的感覺,盡管這種感覺很有特點,但這種感覺不容易摸索,如果練習不當,就會誤入歧途,走進死胡同。
1.更具穿透力
所謂“余音繞梁,三日不絕”正是形容面罩共鳴所產生的聲音的效果。針有尖銳的針頭,可以說,針頭完全是一個集中的點,因為有了尖銳的針頭它才能穿透厚厚的布料,聲樂的發聲原理與之相似,只有將聲音集中在面罩部位,才能向前傳的又遠又具穿透力。我國著名的男中音歌唱家廖昌永的歌聲具有穿透力,也是因為熟練運用面罩共鳴這一技巧,他能夠運用面罩共鳴使聲音更有金屬感,更具穿透力。
2.更具振動感
聲音進入面罩區域以后,歌唱者能夠明顯感覺到上顎、頭腔、鼻腔前部有微微的麻木感,這就是聲音通過面罩共鳴所產生的振動效果。世界著名男高音歌唱家帕瓦羅蒂有過這樣的描述:“當聲音進入高位之后,頭前部會有一種麻木感覺。”這種麻木就是聲音振動所產生的感覺。
1.氣息的訓練
氣息訓練是聲樂藝術的根基,更是面罩共鳴的基礎,通過氣息的流動來充實共鳴腔體,才能夠達到面罩共鳴,而且面罩共鳴需要流動性和持久性強的氣息來支持,所以對于歌唱者來說,必須先訓練氣息。目前,普遍被認可的訓練氣息的方法是胸腹式呼吸法,要求歌唱者像深沉的聞花一樣的吸一口氣,這時腰腹部自然地迅速膨脹,呼氣時借助橫膈膜的力量,保持住腰部周圍膨脹感,然后緩緩均勻地呼氣。
2.咽喉腔狀態的訓練
想要得到穩定而又流暢的聲音,需要打開喉嚨,但是不可以過度地打開喉嚨,比較貼切的感覺就是打哈欠的時候,以這種感覺打開喉嚨即可。在演唱過程中,喉頭應保持比較穩定的狀態,喉頭在吸氣完成時的位置是正確的喉頭位置,放松舌骨肌肉,使得所有管道都暢通無阻,喉頭穩定。
3.哼鳴的訓練
哼鳴是練習面罩共鳴的有效方法,這種方法能夠有效的找到高位置,使聲音到達鼻咽腔內,從而產生振動效果,當然,這樣的哼鳴感覺是在氣息支持下達成的,如果氣息不順暢,那么就沒辦法將聲音送到面罩內。哼鳴訓練要求歌唱者的口腔內要保持打哈欠時的狀態,雙唇自然閉合,面帶微笑,提起笑肌,這樣兩腭關節就得到了放松,鼻咽腔就能夠自然的被打開,為獲取高位置的聲音提供了良好的條件,用顴骨的力量支撐來唱歌,值得注意的是,整個過程要求自然、放松。
總之,練好面罩共鳴是一個漫長而又艱深的過程,需要歌唱者在對人的發聲器官結構、共鳴腔體機制研究明白的基礎上,通過科學規范的發聲技巧,持之以恒的訓練才能獲得。切勿求成心切,要循序漸進的反復練習,才能獲得面罩共鳴,為唱好美聲唱法奠定堅實的基礎。
[1]尚家驤.歐洲聲樂發展史[M].北京:華樂出版社,2003.
[2]宋媛.女高音面罩唱法訓練研究[D].石家莊:河北師范大學,2010(01).
[3]俞蘭.論面罩共鳴在演唱中的重要作用[D].長春:吉林藝術學院,2015(03).
G616.2
A
孫維佳,女,漢族,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課程與教學論(音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