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亞瓊
(徐州幼兒師范高等專科學校,江蘇 徐州 221000)
普羅科菲耶夫《第六鋼琴奏鳴曲》演奏技巧探析
馬亞瓊
(徐州幼兒師范高等專科學校,江蘇 徐州 221000)
《第六鋼琴奏鳴曲》是普羅科菲耶夫藝術成熟時期的代表作,體現了作者對于二十世紀鋼琴音樂觀念與演奏技法的成功探索。本文對其中富于“普氏”風格的演奏技法語匯做了梳理,并給出了詮釋性的建議。
普羅科菲耶夫;托卡塔;大和弦
普羅科菲耶夫是20世紀蘇聯著名的作曲家和鋼琴家,他的創作領域廣泛,幾乎涵蓋了音樂體裁的所有領域。就鋼琴音樂的創作而言,身為鋼琴家與作曲家于一身的普羅科菲耶夫,在20世紀鋼琴音樂的創作史與演奏史上,都寫了重要的篇章。
鋼琴音樂的創作貫穿于作曲家的一生,在不同的歷史時期,作曲家都留下了豐富的鋼琴音樂文獻,涵蓋了大小不一、風格各異的各種鋼琴體裁,如鋼琴協奏曲、奏鳴曲、組曲、小品集等。許多作品諸如《第五鋼琴協奏曲》、三首《“戰爭”奏鳴曲》、諸多鋼琴小品集等早已成為20世紀鋼琴音樂史上的重要文獻,被演奏家頻繁搬上音樂舞臺,常演不衰。這些創作于不同歷史時期的鋼琴作品,均留下了作曲家在某一特定時期、在特定的音樂創作觀念與鋼琴音響美學觀念指導下的實踐痕跡。通過分析這些鋼琴作品的文本與演奏,可以讓我們管窺到作曲家創作風格的發展軌跡。
歷史學家對于普羅科菲耶夫的歷史評價顯然不是統一的,甚至還表現出相互對立的觀點。有的人稱他為新古典主義音樂的代表人物,有的則認為他不能歸屬于某一流派,具有“超流派”的特點。有人認為他屬于完全意義上的現代主義,有的卻認為他的早期與中晚期是走了一條先激進后折回的路線。的確,很難用一個明確的結論來總結作曲家一生的創作,這樣顯然是太過籠統。而通過對創作于不同歷史時期的鋼琴作品的深入分析與研究,可以讓我們從音響上直觀地感受到這種風格變遷的歷史脈動。
無論歷史學家如何評價普羅科菲耶夫的風格,那都是見仁見智的事情。重要的是,大家對于他在20世紀鋼琴史上所占據的舉足輕重的地位都是認可的,其中的原因突出地表現為兩個方面。其一,普羅科菲耶夫成熟時期的鋼琴作品,還是較好地權衡了現代觀念、現代作曲技法與古典形式之間的平衡關系,既寫出了屬于20世紀的現代鋼琴聲響,又顧及到了作品的可聽性。其二,他對于鋼琴演奏觀念上的創新,使他成為真正開創出現代鋼琴演奏風格的開路先鋒。他讓鋼琴真正變成了有槌的樂器(與印象主義的風格相反),把鋼琴作為打擊樂器的特性發揮得淋漓盡致,追求干、硬、金屬聲般而又富有彈性和活力的顆粒性聲音。而這些做法,深深地影響了20世紀作曲家們的鋼琴音樂創作。
在普羅科菲耶夫的作品中,多處運用了遠距離大跳這一手法來表現諧謔、詼諧、諷刺的風格,要想精確無誤地演奏這些跨度很大的音符,就需要演奏者具備高度的肌肉靈敏性和控制能力,以及肩、臂、腕、手指的等各部位的高度協調。
例如《第六鋼琴奏鳴曲》第一樂章(248—251小節),需要左手用極快的速度從一個位置跳躍到另一位置,要想做到快速而準確,是很不容易的。練習時,可以先在一個八度以內進行訓練,然后再逐漸放寬,關鍵要找到兩個連接點的準確位置,然后反復練習,形成條件反射。練習時還要注意,兩點之間要以適當的弧線運行,不可完全直線,也不可動作過大。
普羅科菲耶夫的許多快速的樂章中幾乎都具有托卡塔特征。“‘托卡塔’一詞來自意大利文toccata,原意是“接觸”。意為手指很快地觸及著鍵盤,這是一種節奏緊湊、快速觸鍵、技術性很強,自由奔放的鍵盤樂曲,有時還有賦格式的模仿復調段落。”在其戰爭奏鳴曲中,我們可以聽到很多這種快速律動的段落。《第六鋼琴奏鳴曲》第一樂章的展開部,普羅科菲耶夫將托卡塔的動力性節奏與同音反復手法結合在一起,持續的重復低音循環往復,聽起來像是在打鼓,為發展部增加了更多的氣勢。普羅科菲耶夫還將同音反復這一手法擴大到了同和弦反復和同八度反復,增大了演奏難度,并且使聽覺上更具震撼力。
這種具有動力性的同音反復還起到連接各主題材料的作用,或者可以看作各主題展開發展的背景音型,使得音樂充滿動力和機械感。所以,我們要彈奏得短促,并保持速度的絕對穩定,聲音要集中,有彈性,干凈利落。單音同音反復的指法根據節奏組合決定,同和弦反復和同八度反復則是固定指法。要想使同和弦反復和同八度反復達到同音反復一樣的快速敏捷,必須借助手腕的輔助,既放松同時又有彈性,既要做到清晰有顆粒感又不能緊張僵硬。演奏這些同音反復時,要有主次強弱之分,將標有重音記號的音著重演奏,其余則要稍稍弱化,使這種托卡塔式的同音反復更具有動力性。
《第六鋼琴奏鳴曲》里出現的大和弦可分為兩種,一種是旋律音在最下方,連貫性的大和弦,如第一樂章呈示部的主部主題與副部主題之間的連接部(第24—30小節),此處是左手八度與右手大和弦的交替彈奏,旋律由兩手的一指奏出,且音量為P,演奏時兩手要默契配合,保持手指良好的獨立性,既要突出中聲部旋律,又要避免因用力過大發出刺耳生硬的聲音。
另一種是旋律音在上方,跳躍性的大和弦。如第二樂章呈示部主題的變奏部分(第36—43;50—57;134—138小節),這些段落的和聲色彩鮮明,充滿戲謔的趣味且速度較快。在快速的運行中,每個和弦的移位都應有所準備,體會每個音觸鍵的深淺變化,做到下鍵準確無誤。同時又必須突出五指的旋律音,彈出跳躍集中的音質。
練習時,遵循先分后合,先慢后快的原則。按照每個和弦音所承擔的音量不同,先把和弦里的每一個音拆開來逐一練習,獲得好的音質,然后再合在一起。先慢練,然后加快速度,以達到整齊、均衡、立體化的和弦音響。
還有一點值得提到的是,左手伴奏部分為快速的下行分解和弦,速度極快,且音域超過兩個八度,彈奏時容易出現含糊不清、漏音錯音等現象。練習時首先應在PP的力度范圍內跑動,然后將手臂和手腕放松,跨度大的兩音之間可用半跳音的方式進行連接,巧妙地借助慣性,力求輕盈而準確。
托卡塔幾乎成了最具普羅科菲耶夫特征的標題,他將新穎的和聲語匯與將鋼琴視為打擊樂器的演奏手法,融合于托卡塔風格之中,形成了普氏鋼琴作品最鮮明的特征。
這首奏鳴曲的第四樂章,整個樂章幾乎是以炫技性音型為特色的托卡塔式的跑動貫穿始終。如第四樂章(237—289小節)以及(370—398小節),是兩個典型的具有托卡塔式節奏的樂段。無窮動式的快速的十六分音符跑動,夾雜著雙手交替,不規則重音,雙手疊置,變化音的無序出現,如火山噴發般急速的飛騰,一瀉千里,給人無法喘息之感。這是極富動力性的樂段,也是整首作品中最難彈的樂段之一,要想在快速跑動中彈出晶亮集中的音色,均勻清晰的音粒,激進活躍的節奏,達到準確無誤,一氣呵成,是很不容易的。演奏這種快速的音流,首先要以敏感的指尖有彈性地快速觸鍵,手指干凈利落,重視力量在指尖的傳遞。動作幅度不要過大,手腕保持自然、放松的狀態,并柔順地隨著手位的變化而跟進。由于這些段落的音型排列迂回多變,手指不斷來回于黑白鍵,所以練習時,應注重慢練,掌握樂段發展的模進規律,針對易彈錯、不順手的地方反復練習。還有一點不可忽視,就是把握好音響的層次感。這兩個樂段,譜面上的力度標記隨著情緒的層層遞進而逐漸增強,從p-mp-mf-f,演奏時力度要合理安排,一步步推進,將力量慢慢釋放(同時還要突出重音記號所標注的音符),要有一股完整的內力,一股貫通始終的“氣”,達到內外結合,融會貫通之境界。
通常來說,在普羅科菲耶夫的奏鳴曲中,每個難點都會是兩三個,甚至更多技術的集合,形成綜合的技術構架,而并非某一個單純的技術點,這也許就是普羅科菲耶夫的作品不容易駕馭的原因之一吧,演奏他的作品需要鋼鐵般的手指,全面的技術,以及強健的體魄和頑強的毅力。
[1][俄]普羅科菲耶夫,徐月初,孫幼蘭.默者如歌——普羅科菲耶夫:文選·回憶錄·評傳[M].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1997.
[2]趙曉生.鋼琴演奏之道[M].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2007.
[3]錢亦平,王丹丹.西方音樂體裁與形式的演進[M].上海:上海音樂學院出版社,2003.
J624.1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