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建文
重訪“太陽村”
王建文
太陽村是山西省運城市稷山縣的名村,是山西的驕傲。1958年11月,在“全國農村社會主義建設先進代表會”上,國務院總理周恩來親自簽發了授予太陽村的獎狀。
從1952年開始,太陽村先后被評為省級“衛生先進村”和“文明衛生村”。1959年11月12日至21日,衛生部在稷山縣召開全國農村衛生工作現場會。現場會之后的20多年內,太陽村陸續接待了來自全國28個省、市、自治區的代表約22萬人次的參觀學習。黨和國家領導人胡耀邦、陶鑄、李德全等先后來太陽村視察衛生工作并親筆題詞。世界衛生組織、聯合國兒童基金會等國際組織和蘇、德、英、美、日等10多個國家及亞太地區的衛生官員及國際友人先后到太陽村考察衛生工作,都給予高度評價。
1960年3月18日,毛澤東主席在 《中央關于衛生工作的指示》(即題為“發揚衛生傳統 爭取更大光榮”的“三·一八”指示)中,充分肯定了太陽村衛生工作的經驗,號召在全國推廣學習。《人民日報》《光明日報》《健康報》《山西日報》等多家報刊及電臺都進行了專題報道。北京、山西、西安電影制片廠也分別于1959年、1970年、1974年三次拍攝紀錄片在全國各地放映。
進入新世紀后,太陽村仍然發揮傳統優勢,衛生工作開展有聲有色。時代在發展,社會在進步,太陽鄉順勢而為。“我絕不能讓輝煌的歷史在新形勢下落伍”,太陽鄉黨委書記梁永林如是說,說得慷慨激昂、斬釘截鐵。
太陽村不是很大,不消半天功夫即可繞村一周,我徘徊在街巷,久久不愿離去,沉浸在村子里的前世今生:那些發生在村子里的故事,以及那段激情燃燒的歲月。相比今天的從容,五六十年代的貧困、落后、憂慮以及改變之迫切是我們今天無法想象的艱難,我們的思維邏輯需要穿過歷史并精心校正才能準確定位。對時光的敘述有時是艱難的,所有的過往無不被時間的范疇所局限。真實生活的演進往往是在不為人知的平靜中進行的。用時過境遷的眼光看歷史,常常會大相徑庭,也會錯過那份不為現代人理解的熱情。
歷史雖然不能復制,但足以借鑒。有人說,歷史是一種螺旋向上的循環發展,如果是,那么總會有一個循環節點在歷史發展的拐點上是那么的相似或者相接近,比如五六十年代的衛生運動和今天的愛國衛生運動。無論是自上而下的改造現狀需要,還是出于日益豐富的物質生活之上的生活質量追求,出發點不同,但同樣感人至深;過程極其相似,但生存附件絕不雷同;目的地迥異,但同樣為了到達健康。無論交談的對象是太陽村民還是太陽鄉黨委書記梁永林,他們從骨子里散發出來的執著、自豪以及自信都莊重得讓人羨慕。從“發揚衛生傳統 爭取更大光榮”,到“我絕不能讓輝煌的歷史在新形勢下落伍”,耳邊還響起梁永林執著的聲音,不禁肅然起敬。我相信,一個人若長久地關注某件事,是心無旁騖的。那種感覺,從起心動念,以至于魂牽夢繞,輾轉反側,惹得苦苦如相思。借鑒歷史之精華,創造今日之盛事。我們正處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新的歷史進程中,傳承優良作風,弘揚太陽村精神,是時代賦予我們的職責。于是,我明白了,我眷戀和癡迷的與其說是一種存在模式,不如說是想探索這種精神力量。
油菜花茵茵跳躍著季節的律動,山野萌動著無限生氣。徘徊在街巷,一次次用指尖、用目光輕輕地劃過從前過往,生怕承受不起沉寂著的歲月風霜。整個村莊氤氳在春的氣息里,遠山清幽如黛,成片金黃的油菜花,熱情洋溢地詮釋著“太陽”這個火熱的村莊。鶯啼了幾聲,不經意間窗外的梧桐葉子有了顏色的變化,猝不及防地感觸到了那綠、那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