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艷梅
(吉林省通化縣光華鎮中心小學,吉林 通化 134100)
在音樂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審美情趣
劉艷梅
(吉林省通化縣光華鎮中心小學,吉林 通化 134100)
音樂教學是美育教育的重要手段,優質的課堂教學是培養學生音樂感受和欣賞能力、表現能力和創造能力的有效途徑。
學生不同年齡特點;音樂教學過程和方法;音樂實踐活動審美情趣
音樂教學是美育教育的重要手段,優質的課堂教學是培養學生音樂感受和欣賞能力、表現能力和創造能力的有效途徑。能不斷拓寬學生的文化視野,豐富學生的審美體驗,培養學生的審美情趣。
教學中如何實施好課程標準,要結合通化縣教育局2017年藝術教育、教學工作重點,深入實施體育、藝術2+N工程,推進全國藝術教育實驗縣實驗成果提升”的藝術教育總體要求,根據我校藝術教育實際,充分利用好音樂課堂教學主陣地,在教學設計上下功夫,為學生提供審美體驗,提升學生的創造力,啟迪學生的智慧。用豐富多樣的藝術實踐活動和生動活潑的音樂教學魅力吸引學生學習音樂,不斷提高學生的審美情趣。
音樂課堂中,學生不但要進行音樂知識的學習,還要進行豐富多樣的音樂實踐活動,以利于學生養成健康、高尚的審美情趣。領略、發現音樂的藝術魅力,涵養美感,陶冶情操,促進情感溝通,對所學習的音樂表達獨立的見解。
低年級學生以形象思維為主,模仿力比較強,教學中應抓住學生這一特點,充分利用學生好奇、好動和靈巧的形體,自然的嗓音,用游戲、唱歌、跳舞、等方法進行直觀教學,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讓學生在音樂游戲中去聽、去想、去模仿和表現。如我在教低年級學生表演《數鴨子》時,首先讓學生模仿鴨子是怎么叫的?農村的學生對鴨子并不陌生,爭先恐后的搶著模仿,貼近生活的教學設計,極大的鼓舞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接著請學生模仿小鴨走,小鴨游泳等有特點的動作,在模仿中滲透節奏符號的運用,在感知節奏的基礎上用自然的嗓音唱歌,編創動作,表演體驗。從表演中感受辛勤的勞動人民質樸、可愛、可敬的品質;感受大自然賦于我們一切美好的生活環境。進一步激發學生勤奮學習,樂于向上,勇于參與歌曲地演唱與表演。培養學生準確的律動感和審美體驗。
高年級學生隨著認知領域的不斷提高,感受和探索創造的活動能力不斷增強,教學中我注意引導學生用自然、自信的聲音演唱歌曲,進行課堂樂器的演奏,學習音樂創作的簡單方法。增加對音樂的體栽和形式的認識,認識西洋樂器和常見的中國民族樂器,并了解其音色。體驗不同拍子的旋律特點。在聆聽中感受音樂主題,感受音樂基本段落。在音樂實踐中嘗試著用形體、線條、色彩等做出相應的反應。如在聆聽鋼琴曲《童年的回憶》中,先引導學生初聽樂曲,感受音樂輕盈、清脆、樂耳充滿熱情的整個樂章。通過進一步聆聽,引導學生初步說出樂曲所表達的意境。這時學生展開豐富的聯想,有的學生想到歡快、活潑的游戲,有的學生仿佛看到了碧波蕩漾、波光粼粼的水面,有的學生猶如來到海邊慢步,與小伙伴嬉戲、玩耍。不論學生聯想到什么場景,我都會鼓勵學生放飛想象的翅膀,盡情感受音樂所表達的美好場面。
現代多媒體教育信息技術的運用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豐富教學資源,拓展音樂教學的容量,具有直觀、形象、生動等特點。合理運用多媒體教育信息技術,視聽結合,聲象一體,開闊了學生音樂視野,豐富了學生文化知識,有效融合了知識結構,把抽象的知識演示的更直觀。學生很快就能進入歌詞意境中去,激發學習興趣,提高學習效率。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學生有了學習興趣,才能樹立良好的學習愿望。良好的學習興趣有助于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提高學生訓練歌唱時的意志品質。歌唱位置的訓練是枯燥乏味的,學生很難掌握各發聲器官的準確位置。學生有了學習音樂的興趣,再加上多媒體教育信息技術的支持。學生很容易樹立正確的發聲觀,掌握正確的演唱姿勢,形成良好的演唱方法。在引導學生發聲時充分利用多媒體信息技術,通過制作課件讓學生認識人體的發聲器官,認識共鳴腔,讓學生結合教師示范,感受發聲時氣息與聲音、共鳴的關系。再引導學生輕聲哼鳴,感受共鳴時的氣息支持狀態,更好地發聲練習。掌握了發聲的位置,通過觀看合唱團的表演,感受和模仿歌唱時面部肌肉的狀態,歌唱時人的情緒,引導學生探索、體驗歌唱時的方法。通過直觀、形象的多媒體課件輔助,學生的演唱水平不斷提高。
隨著學生歌唱能力的不斷提高,學生的基本演唱技能不斷增強,學生能用自然的嗓音,自信輕松的表情參與演唱。聲音不斷圓潤、豐滿。演唱方法不斷完善,有效促進了課堂樂器的演奏及即興編創活動,學生綜合能力得到不同程度的提升,多媒體教育信息技術,有效提高了學生的審美情趣。
音樂過程和方法包括體驗、模仿、合作、探究與綜合。在音樂體驗中充分享受音樂審美過程的愉悅。在模仿中通過親身參與演唱、演奏等實踐活動,體驗音樂的精神內涵。適當地運用比較、觀察和練習的方法進行模仿,積累音樂經驗。在探究中重視自主學習,培養學生對音樂的好奇心,在合作中突出音樂學科特點,培養協調能力與合作精神,增強集體榮譽感。在綜合中滲透相關學科知識,更好地理解人類藝術活動的表現形式。如教學中我運用發聲練習、節奏訓練、樂器練習,新授歌曲與歌曲處理、即興編創等方法進行教學。充滿表情的演唱。引導學生參與音樂表現,通過反復的訓練,學生在歌唱中的水平不斷提高。高年級學生通過電子琴演奏,培養學生讀譜能力的同時,增進合作與協調能力。能對自己和他人的演唱、演奏作出簡單地評價,嘗試與他人合作,進行音樂游戲、律動、集體舞等表演,不斷豐富審美體驗。
在音樂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審美情趣,對培養學生的音樂感受與欣賞、表現與創造及音樂與相關文化融合都很有效,需要常抓不懈,持之以恒。
[1]王艷芝.培養學生音樂興趣,提高課堂教學效果[J].大眾文藝2011(02).
G633.951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