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曉會
(山西工商學院,山西 太原 030006)
以音樂為途徑進行文化外交的實施
——以美國音樂文化外交為例
郭曉會
(山西工商學院,山西 太原 030006)
文化外交作為一項現代外交實踐活動已經被廣泛運用到世界各國交流中。音樂外交作為重要內容之一,在美國的文化外交中得到廣泛開展,如“美國聲音”、“韻律之路:美國音樂世界行”、“爵士樂大使”、“嘻哈月特使”和“音樂序曲”等等。音樂在文化外交的過程中,體現出了互動作用和共同價值觀,使得國家形象有所改善,國家間的關系在某種程度上得到一定提高。
音樂;文化外交;美國音樂文化外交
長久以來,音樂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文化外交中的重要內容,文化外交在當代外交活動中承載著重要作用,音樂在文化外交中如何發展和運用,這是值得我們思考和研究的問題,本文主要以美國音樂文化外交為例進行論述說明。
美國前國務卿希拉里·克林頓在2009年5月11日寫給大使館藝術與保護基金會(Foundatin for Art and Preservation in Embassies,簡稱FAPE)的信中說道:“隨著我國和世界面臨的多種挑戰,有效的溝通是必要的。超越了書面和口頭語言,藝術可以表達出人類的精神和創造力,把所有的民眾連接到一個更深的層面。在我國駐外使館的美國藝術的展現加強并豐富了我們國家參與其他國家文化的外交努力。大使館藝術與保護基金會是一個重要的伙伴,使得這種強有力的交流方式在我們國家的駐外機構中容易獲得,這有益于美國和全世界。為了使不同國家人們所存在的不同觀點達成共識,文化外交與有效的公共外交一起廣泛使用來應對國家間因政治分歧而造成的敵意。它或許無法解決國家間的政治意見分歧,但是它可以改善關系。”[1]的確如此,音樂作為一種藝術,在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們之間幫助構建關系和友誼。盡管分歧存在,但是不同形式的表達能幫助每種文化展示出分歧,并幫助告知觀眾和聽眾他們自己的文化偏好。音樂支持者認為有益的結果來自使用音樂作為一種文化外交的活動。
音樂是通過人類創造性地組織的聲波及其流止、變化而進行藝術表現的。[2]的確,音樂的表演形式,從古到今,我們的民族以及不同的國家,它們所擁有的樂器以及音樂所展現的民族風格是在滲透和融合之中,彼此相互依賴。因此,借助音樂常??梢詷嫿褡?、國家等國際關系的實體。民族和國家一般來說都有著某些“硬”邊界來劃定自己的范圍,如領土、國籍等,但同時,他們必須有一些“軟”因素來支撐,以確定自己的屬性、構建成員的認同并使之保持忠誠——如共同祖先的傳說——音樂也是其中一個不可忽視的手段。[3]
學術界一直在促進音樂作為文化交流的形式來改善國家間的關系,總部設在德國的文化外交學會(Institute of Cultural Diplomacy,簡稱 ICD)就在其中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音樂交流項目的形式有很多,包括舉辦藝術節、雙年展、專題討論會、舞臺表演、講習所等等。舉辦者既是組織者,又是參與者,他們與外國公眾通過互相參與,加深了對彼此文化成就的理解。當前許多國家正在以國家政府主導,非政府組織機構和各界民眾參與,通過音樂的途徑,直接接觸目標國政府和民眾,從而實現公共外交的目標,達到維護國家利益,改善國家形象的目的。
“互動”的具體運行需要傳播者與受眾進行共同的生活體驗。根據傳播學可以得知,受眾可以通過多種方式獲取信息,因此也會形成多元的解讀系統。但是如果傳播者和受眾擁有相似的生活體驗以及共同的知識結構、語境思維和構建文本意義的習慣,這樣傳播者與受眾就會形成一種共同的意義建構體系。文化外交的一個最大特點就是具有互動性,它是雙向的對話交流,包括講述和傾聽兩個方面。對話首次作為公共關系的理論方法而被概念化是在皮爾森(Pearson)的著作中,他認為道德的公共關系是基于對話系統,而不是獨角戲(monologue)的政策。[4]對話的概念在公共關系中的深入發展是由博坦(Botan)進行的,他認為對話“把公眾在對話中交流的地位提升到與組織相對等的地位。”[5]對話關系具有這樣的特質:“相互性、開誠布公、直接的、誠實的、自發性、坦率的、沒有虛偽、非操縱性的意圖、溝通性,以及對彼此的責任感?!盵6]約翰尼森(Johannesen)進一步指出“對話的最本質特質是友善的轉向并接觸對方。對話的一個基本元素是‘看見對方’或者‘經歷對方’”。[7]換句話說,對話是在實施的過程中接觸到另一方,其基礎是完全自愿加入到對方中。布伯(Buber)認為對話交流要求真實、移情認同(empathy)、無條件的積極對待、致意、平等互利的精神,以及對溝通環境的支持。[8]文化外交中對對話的強調指出參與者要公開誠實的進行相互交流,不應感覺到一方被另一方進行評價。對話的空間助長了自由表達、尋求了相互理解,并避免了價值判斷。[9]不要告訴國外公眾你的國家和價值觀,有時提供一種被別的國家所珍視的服務會更巧妙。音樂作為一種無國界的語言,是人類音樂是以人類創造性地組織的聲波及其流止、變化而進行藝術表現的。[10]音樂在長期的歷史發展過程中,形成了一種蘊含著豐富情感及思想和觀念的藝術。音樂的演出與被欣賞本身就是一個對話互動的過程,二者之間是一種平等的狀態。欣賞者從音樂表演中找到了共鳴,會以掌聲、口哨、肢體的扭動等方式表達自己的感受,表演者從欣賞者的回應中找到了自己的位置,以更加投入和精湛的技藝通過音樂的形式表達自身的想法。
面對多元文化,文化價值觀的取向至關重要。但我們需要不斷認識和尊重多元文化,在此基礎上,才能達到創造人類共同價值觀的境界。[11]世界各國不同的文化背景使不同國家擁有不同的思維方式、價值觀等。當我們把穆斯林、猶太人、希臘人、基督徒、日本人這樣一組文字排列在一起時,人們的第一念頭“就是從文化認同的角度而不是從地理的角度對它們加以區分。這就是人們的“歷史敏感”和“文化敏感”,同時,也是文化塑造力量的巨大輻射作用。[12]音樂的形式多種多樣,但是在長久的歷史發展中,各個國家和民族的樂器及音樂風格都有很大程度地相互融合滲透。如美國的各個音樂交流項目到了各個目標國,都不同程度地融合進了當地的音樂與文化元素。這也說明盡管國家之間由于各種歷史、文化和地理等的原因,產生了不同的價值理念,但是音樂通過其獨特的形式傳遞出共同價值觀,使得不同文化進行一定程度的融合滲透提供了可能??肆诸D總統曾提出:“文化外交能夠滲入到我們人類的共性當中?!盵13]那么音樂也是如此。比如,音樂中可以體現出“和諧相處”的理念。音樂通過各種旋律、曲調以及音符讓各個不同民族和國家的人們產生精神情感的共鳴。在音樂的共鳴中,人們可以感受到和諧相處帶來的愉快與欣慰。
美國政府如今以音樂為途徑進行文化外交已經取得了廣泛的成果,目前活躍在世界各地的各個音樂項目都在如火如荼地進行著。通過音樂獨特的形式,美國與目標國進行了一定程度地互動,也獲得了當地公眾的好評。雙方都能從音樂的互動中找到共同價值觀。但是,音樂文化外交也有其一定的局限性,如美國外交政策會某種程度上抵消文化外交帶來的成果。但即使這樣,不能忽視音樂文化外交的積極成果。音樂文化外交使得目標國對美國文化有了很大程度的了解,這對美國國家形象的改善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
中國政府當前非常重視公共外交在國家與國家關系中的作用。在第六輪中美人文交流高層磋商聯合成果清單中就可以看到許多音樂文化外交的成果。1997年11月1日,江澤民主席在美國哈佛大學演講的時候指出:“相互了解,是發展國與國之間關系的前提。惟有相互了解,才能增進信任,加強合作?!盵14]音樂作為文化外交的一種手段,是促進中國與世界各國進行相互了解和增進信任的一種有效途徑,只有相互進行了交際、增加了信任,才能提供加強合作的可能性。
[1]Maria Lewytzkyj,Instead of a tambourine you play a daff? Cultural diplomacy at the table and away from the table,CA:San Francisco Examiner,July 16,2009.
[2]鄭錦揚.藝術概論(第二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192.
[3]陳玉聃.音樂的國際關系學:國際關系研究的一個文化視角[J].外交評論,2011(3):125-127.
[4]Carl H. Botan & Maureen Taylor,“Public Relations: State of the Field”,Journal of Communication,Vol. 54,2003,pp.645-661.
[5]Carl H.Botan & Maureen Taylor,“Public Relations: State of the Field”,Journal of Communication,Vol. 54,2003,p.192.
[6]Richard L.Johannesen,“The Emerging Concept of Communication as Dialogu”,Quarterly Journal of Speech,Vol. 57,1971,p.375.
[7]Richard L.Johannesen,“The Emerging Concept of Communication as Dialogu”,Quarterly Journal of Speech,Vol. 57, 1971,p.375.
[8]Martin Buber,I and thou,New York:Macmillan,1958.
[9]Mohan J.Dutta-Bergman,“U.S. Public Diplomacy in the Middle East: A Critical Cultural Approach”,Journal of Communication Inquiry,2006 30,p.120.
[10]鄭錦揚.藝術概論(第二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192.
[11]俞新天.國際關系中的文化:類型、作用與命運[M].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05(26).
[12]劉靖華,東方曉.現代政治與伊斯蘭教[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0:39.
[13]White House 2000 Conference on Cultural Diplomacy:Final Report,the Bureau of Educational and Cultural Affairs,Washington,DC,November 28,2000.
[14]江澤民.增進相互了解加強有好合作——在美國哈佛大學的演講[N].人民日報,1997-11-1.
J605
A
全國高校外語教學科研項目“跨文化交流的一種途徑:文化外交”(項目編號:2014SX0003A);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規劃基金“跨文化交流學視角下的公共外交研究”(項目編號:17YJAZH027)。
郭曉會,山西工商學院講師、美國南加州大學訪問學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