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肚菌及其栽培
本欄目由山東省食用菌協會與本刊合辦
羊肚菌,是一種自然條件下稀少又名貴的食用菌。具有補腎、補腦、提神等功效,不僅營養豐富、味道鮮美,而且益腸胃,是治療消化不良,痰多氣短的良好中藥,有獨特的保健作用,具有較廣闊的市場前景。
1.基質。可在多種基質上生長。可在遺留的沒有收獲出土的作物或其副產品中,或腐爛的樹枝、樹皮和樹根組織中生長。
2.溫度。該菌屬低溫真菌,多于3~4月的雨后發生,8~9月在有常流水的溝渠邊緣也有發生。菌絲生長溫度為21~24℃,子實體形成與發育溫度為5~16℃。3.濕度。相對空氣相對濕度一般在65%~85%。
4.土壤。選擇壤土、沙質混合土,土壤pH值宜為6.5~7.5。
5.空氣。野生羊肚菌的發生地,多為丘陵地帶或溝渠邊緣,通風條件極好。充足的氧氣對羊肚菌的生長發育是必不可少的重要條件之一。
山東省農科院土肥所曾在20世紀八十年代承擔過一個羊肚菌的研究課題,菌種生產很是成功,主要是通過組織分離獲得原始菌種,基質分離也可獲得純菌種。初次栽培時,最好選擇直接引種。
羊肚菌的人工栽培,分為有料栽培和無料栽培兩種形式。前者可根據技術要求配制基料,按常規進行鋪料播種。后者則是將相應的基料進行腐熟后,撒入地里,通過翻耕進入土壤,而后直接開溝播種,并要求栽培地塊的土質肥沃,通透性好,持水適宜,氣候溫和。現將人工栽培技術介紹如下:
1.筑畦整平。將地翻深20厘米,整平后進行筑畦,畦寬1米,畦溝深15厘米、寬30厘米,打碎土塊并整平。
2.開溝播種。畦面上居中開兩條播種溝,間距50厘米,有料播種的溝寬25厘米、深15厘米,鋪厚5厘米料,然后將菌種撒到料表。無料播種的溝寬15厘米、深8~10厘米,直接撒入菌種即可。
3.覆土處理。撒上菌種后覆土,厚度4~5厘米為宜。覆土后隨即清水噴霧,最好做定時噴霧,一天內噴數次,將覆土濕透。不要噴重水,以免土壤因水下降沉實,造成板結。
4.菌畦覆蓋。覆土并噴透水后,在出菇前不會出現5℃以下氣溫的地區,使用秸稈類覆蓋菌畦。中北部地區應予修建菇棚予以保溫,多以拱棚或平棚為主。
5.發菌管理。保持畦面較高的濕度,不要使土面失水發白。當氣溫達到8℃左右、即出菇前夕,采取人工方法將雜草植物類拔除,一旦現蕾后,就不可再拔草。若雜草瘋長影響光照和通風的時候,可將之折斷或壓倒,但不可拔除。
6.補充營養。大約播種后一個月左右(根據溫度等條件),畦面上就會形成白色霜狀物,說明發菌成功。為保證出菇所需營養,應給予適量的營養補充,一般可使用有機氮源物質配合中微量元素,對畦面進行多次噴灑,補充營養操作結束后,采取清水鎮壓的辦法使表面營養物質滲入土層,切勿任其滯留表面。
7.出菇管理。氣溫達到10℃以后,補充了營養的畦面上開始有白色原基出現,隨即在土面和土縫中出現針尖狀原基。在適宜溫度條件下,原基進一步分化形成頂部黑色、下部灰白色的針狀子實體。此時應保持空氣相對濕度85%~90%,在10~15℃的溫度條件下,一般10天左右長成熟。
8.采收。在羊肚形網眼充分張開后,菌柄仍為白色時,使用不銹鋼尖刀從緊靠畦面處將菌柄基部切斷即可。注意切動作要輕、快,避免覆土松動、帶動土層內的菌絲,影響其他幼菇生長。采回的鮮菇及時削掉基部泥土、雜物,裝箱待售。(胥麗娜 曹德賓 0531-831798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