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民種田用上大數據
本欄目由山東省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創新團隊管理辦公室主辦
山東省即墨市舜耕農場技術員李明恩發現大棚內的西葫蘆坐果大小不均勻,而且還越來越嚴重。正好即墨市現代農業信息中心系統平臺發來服務短信,李明恩抱著試一試的想法回復了自己的問題,想不到還真給他幫了大忙。
收到回復信息后,即墨市現代農業信息中心工作人員立即調取大棚內作物生長數據和監控畫面進行分析,隨后撥通李明恩電話。“春季棚內晝夜溫差太大,尤其是白天最高溫接近50℃。早晚一定要及時開關風口,確保白天不超過30℃,夜間不低于10℃,這樣坐果才能均勻。”工作人員的一席話讓李明恩豁然開朗。
即墨國家農業高新技術開發區公用事業部部長孫旦杰介紹,現代農業信息中心是當地推動“互聯網+農業”的嘗試。這個信息中心以周邊規模化生產的17個農業基地作為試點,通過采集、專家、發布、宣傳、物聯網、數據庫六個系統,為農民種田免費提供精準指導服務。
據介紹,這個信息中心掌握各個大棚內的實時視頻畫面、土壤濕度溫度、空氣濕度溫度、光照強度、二氧化碳濃度等各項數據信息。
“通過大數據分析,可實現監測到戶。納入數據庫的農戶,會在極端天氣、病蟲害高發等特殊情況發生前,收到相關防護措施的提示。”孫旦杰說,以往出現問題,只能靠技術人員一家一戶去跑,偶爾還會碰到沒跑完幾家,問題已經大面積發生的情況,費時又費力。
據了解,這個信息中心有國內外專家10名,還在根據生產需求繼續補充。農戶可通過電話和在線兩種咨詢方式,向中國農業科學院、青島農業大學等農業科研機構的專家尋求指導。
此外,這個信息中心還嘗試將物聯網應用于農業生產,部分大棚的遮陽網、保溫被、風機等生產設施已全部實現遠程控制。“以往需要人工觀察棚內環境,并根據經驗判斷各個設備的開關。”孫旦杰說,“現在大數據系統通過分析后,自動操作設備開關,不僅降低了人工成本,開關時間也更為科學和精準。”
下一步,這個信息中心將通過采集和分析數據,準確掌握主栽品種整個生長期數據,比如各個時期最適宜的溫濕度條件、病蟲害關鍵防治時期、最佳采收期等,制定一套包括選種、育苗、農藥化肥使用等全環節的標準化生產方案,推動農業智慧化發展。 (徐冰 張旭東)